天天看點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作者:一目了然,全是南韓娛樂

《環球》雜志記者/王麗麗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陳聲桂在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教課時揮毫(鄧智炜 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于赤壁之下……”近日,《環球》雜志記者走訪新加坡書法中心内的新加坡老年書法大學時,書大校長陳聲桂正在給書大第十二屆榮譽班的20名學員講解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行書經典《前後赤壁賦》。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兼任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和新加坡藝術總會會長的陳聲桂教授,逐字講解每個字的間架結構、運筆方法,并順帶介紹了漢字簡化的曆史,以及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書函的不同語言特點。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随後,陳聲桂走到每位學員的座位前,一一修改他們送出的作業,從布局、運筆到墨色濃淡等方面細細點評,并不時揮毫示範。學員們圍在一旁專注聆聽,連連點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根據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管控要求,所有學員進入課室前都需要測量體溫,上課佩戴口罩,并且保持一米的社交距離。為此,學校将原先用作展覽大廳的李光前堂改為課室,繼續開課。

學員蕭孫慶告訴記者,他2012年完成書大3年的基礎課程後,又繼續在榮譽班學習,一直到現在。他平日還有生意需要打理,但還是每周風雨無阻來書大浸濡3小時,回家後也堅持練習書法。蕭孫慶覺得,陳聲桂的書法遒勁有力,在課堂上也幽默風趣,博古論今;學習書法能夠讓自己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增進中華文化修養。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陳聲桂1968年12月發起創立的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是新加坡最早的全國性書法組織,目前協會下設3家營運機構:新加坡書法中心、新加坡老年書法大學和新加坡書法研究院。

陳聲桂從1970年開始函授書法,1974年開設公開班,之後在書法家協會、大學等處傳授書法,并于2005年開始擔任新加坡老年書法大學校長。陳聲桂迄今投身書法推廣50餘載,用他的話說,“一生隻做書法一件事”。

新加坡老年書法大學迄今已經培養了數百名畢業生,年紀最大的92歲,最年輕的37歲。書協還開辦兒童書法班,并通過主辦比賽、舉辦展覽和講座以及出版刊物等管道,讓各年齡層和種族的新加坡人都有機會接觸書法這門傳統藝術。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陳聲桂坦言,這麼多年,最大的收獲是書法不僅在新加坡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還發展成新加坡多元種族的藝術,成為新加坡各種族間互相了解及和睦往來的一座橋梁。

50年的辛勤耕耘,陳聲桂在新加坡可謂桃李滿天下,學生遍布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新加坡前總統納丹、現任總統哈莉瑪、國務資政尚達曼等非華族人士。陳聲桂曾在7年時間裡每周給納丹總統上一次書法課,還陪同納丹通路了中國河南。納丹也曾把陳聲桂的中堂書作《明》作為國禮送給日本明仁天皇夫婦。

2018年9月1日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書法交流新加坡大展上,新加坡總統哈莉瑪在緻辭時,稱贊新加坡書法家協會使中華書法在新加坡紮根,成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2020年2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親筆寫信給陳聲桂,“感謝你對新加坡書法以及藝術界的貢獻,希望你多年來累積的書法心得,能夠幫助下一代發揚書法。”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的華文教育陷入風雨飄搖之中,1979年,英文更是成為所有學校的教學語言,華校正式走入曆史,華校畢業生看不到出路。受此影響,中華書法也少人問津,市面上連毛筆都買不到。出于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書法的摯愛,即使當時前路一片暗淡,陳聲桂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啟程。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一路走來,陳聲桂說,50年來有太多辛酸和悲歡離合,會政的建設、經費的籌募、刊物的出版都曆盡艱辛,其中書協八遷會址、三次面臨解散,一度很多同道中人因前途渺茫而心生退意,但是他都“憑借自己的良心和信念”堅持了下來,讓大家看到“這盞燈還在”。

“你發現走在路上,原來還有支援者,特别是還有人願意花時間花金錢來支援你,我就覺得應該走下去。”陳聲桂對記者說。

在書法中心一面照片牆上,記者得以一窺中心現址的原貌——一座破敗的老房子,以及老房子翻新的全過程。陳聲桂說,靠着政府撥款、各方捐款,才使翻新工程得以進行,因為資金緊張,院子中的地磚還是他們搬進來辦公之後又收到一筆捐款才鋪就的。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為了記述新加坡過去百年,特别是近30年的書壇面貌,陳聲桂耗時6年編著了10萬字的《新加坡書法史》,裡面附錄了300多幀照片、300多頁檔案或報刊影印本,詳細記載了書法在新加坡開枝散葉的點滴軌迹。從最初書協申請成立的注冊原件,到第一次捐款低至1元的捐款者名錄,再到之後書壇大大小小的無數活動,都一一記錄在冊……陳聲桂說,把這些資料精心留存下來,也是給社會一個交代。毋庸置疑,這部被譽為新加坡書壇百科全書的巨著,凝聚的是一份濃重的曆史使命感。

上世紀80年代,陳聲桂多方奔走聯絡,推動新加坡書協與國外書家進行交流,通過一連串“引進來”的活動為本地書壇注入生氣。随着交流交往深入,在陳聲桂等有識之士的推動下,1988年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慶祝創會20周年之際,包括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内的與會各國和地區的代表性書法組織,倡議設立了國際書法發展聯絡中心,秘書處就設在新加坡,由陳聲桂擔任執行理事長,會議決定在4年内舉行第一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第一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最終于1990年12月在新加坡拉開帷幕。同年,國際書法發展聯絡中心更名為國際書法發展聯絡會。其後28年,這一當代極具代表性的書法大展先後在北京、東京、吉隆坡等地舉辦,成為國際書法界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書法交流盛事。2018年在新加坡舉辦的第十三屆大展,彙聚了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300多位書法家的386件作品。

更難能可貴的是,經過19年的精心培育,陳聲桂說服各方同意,在2007年11月親赴北京,将國際書法發展聯絡會秘書處移交給中國書法家協會主持,擁有13個團體會員及9個協作會員的國際書法發展聯絡會,最終落戶書法的家鄉,這讓陳身桂“覺得非常輕松和安慰”。

各國對聯絡會的鼎力支援,又促使各方于2011年6月在新加坡将國際書法發展聯絡會易名為國際書法家聯合總會,下轄6大洲的27個書法組織與個人代表,秘書處設在北京。出席成立儀式的時任新加坡新聞、通訊及藝術部兼環境發展及水源部進階政務部長傅海燕稱贊,聯絡會的成立是國際書法藝術發展的一個曆史性裡程碑,而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在推動和延伸書法藝術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實在令人深感敬佩。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2007年的交接儀式上,接手的聯絡會執行理事長、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趙長青将一副對聯贈與陳聲桂,上書,“聲名遠寄品格美,桂樹高标翰墨香。”

愛我中華,無怨無悔

走進新加坡書法中心,一眼就能看見李光前堂上懸挂的新加坡著名書法家潘受書寫的新加坡書法家協會會訓:愛我中華。

祖籍中國廣東潮安的陳聲桂,清晰地記得今年是他南下獅城的第66個年頭。從小讀中國曆史、學習中華文化的他,盡管遠離故土,但多年來通過書法與家鄉結緣,傳續中華文化的血脈。用他的話說,“我們是喝華文的奶長大的,要守自己的一方天地。”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陳聲桂說,1983年新加坡政府開放允許新加坡團體通路中國,書法家協會5月就組織了28人的通路團前往中國10個城市和黃山,與中國各地書法組織建立聯系。1984年12月第一屆新加坡中國書法交流展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舉辦,這是中國書法第一次在新加坡進行大規模展出,中國代表團由當時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沈鵬率領,轟動一時。

陳聲桂感念說,1993年新加坡書法中心的會址翻新時,收到了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研究會的10萬元捐款支援,對方也4次前來協會調研新加坡的書法教育情況。多年來,新加坡書協與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各級書法組織保持了密切的交流與合作。中國書協原主席啟功曾4次通路新加坡,出席了1988年的國際書法發展聯絡中心成立儀式和1990年的第一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并書寫了“新加坡書法中心”的牌匾以及新加坡書法家協會創辦的《新加坡書法報》的報名。2005年6月啟功逝世,陳聲桂特地從新加坡趕赴北京八寶山,參加啟功的追悼會。啟功先生在《獅城留贈聲桂先生》的詩中寫道,“談書論藝傾肝膽,誼證長青雨後枝。”

陳聲桂還積極推動新加坡書協與中國各省市聯辦書法交流展,從1992年與黑龍江書協聯辦第一個省級交流展,至今中國已有20多個省區市到新加坡舉辦書法交流展。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新加坡書協多次組團通路中國各省市,陳聲桂還多次帶領老年書法大學的學員們到中國上海同濟大學參加中華文化研習班,他本人也擔任了包括同濟大學在内的多家中國大學的客座教授和碩士生導師。

2019年11月,新加坡書法家協會與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聯辦的“絲路翰風——百位中國書法博士作品邀請展”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舉行,展出了中國20餘間院校的130多位在書法專業取得學位的書法家的作品。

陳聲桂50年來醉心癡迷書法藝術,啟功先生稱贊他“其筆如绛雲舒卷,怡心豁目”。陳聲桂說,書法能夠滋養心靈、陶冶情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每書寫唐詩宋詞,那些優美勵志的詩句都給了他很多鼓舞和激勵,他從書法中汲取無窮養分,又将這養分化作推廣書藝的無盡動力。

蘭亭有後 南洋薪傳——陳聲桂

1988年12月新加坡書協20周年會慶時,陳聲桂表示,歲月悠悠,20年的光景帶走了他和同道20歲至40歲間的“黃金年華”,“人生有什麼比把青春獻給自己的民族的文化事業更具意義的?”

2014年,陳聲桂與音樂家譚盾、國學家饒宗頤等人,同時榮獲當時的中國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和中央電視台等機關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華之光——傳播中國文化年度人物”年度大獎。他的贊詞是:“人如書,史遷情懷;書如人,橫溢疏放。心墨暈染于紙,桂香彌漫獅城;蘭亭之後,南洋有此薪傳。四十六載竭盡移山力,昔日将枯之苗,如今蔥翠南天。”

來源:2021年11月17日出版的《環球》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