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傣族舞蹈串燒《鳳凰飛天》。 李嘉娴 攝
中新網昆明1月28日電(記者 缪超)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雲南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主辦的2022年“四海情長久·五洲共春晖”跨國新春文藝晚會暨春節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将于春節除夕(1月31日)正式啟動。作為活動重頭戲的“‘春暖花開’跨國新春文藝晚會”也将在除夕夜通過網際網路面向全球觀衆播出,之後還将在南亞東南亞和中亞、西亞多國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平台轉播。
近年來,雲南省分别在泰谷曼谷、寮國萬象、高棉金邊、尼泊爾加德滿都、緬甸仰光成功舉辦多場新春文藝晚會,用一台台充滿新春氣息、佳節氛圍、雲南特色、異域風情、匠心獨具的跨國文藝演出,充分展示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友好交往、經濟建設、人文交流成就。
今年“‘春暖花開’跨國新春文藝晚會”延續往屆的精彩紛呈,展示南亞東南亞“這片人文荟萃、生機勃勃的大地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同時展示雲南與這一區域國家合作共赢美好圖景,并以期在群眾間搭建情相親、心相通、夢相連的彩虹之橋,将火熱中國年、濃濃人間情傳遞到千家萬戶,傳遞到每個人心中。
晚會有何看點和亮點?記者采訪晚會主創及部分參與藝術家,提前給大家一點劇透。
圖為南亞藝術家演出的舞蹈表演。 表演者供圖
亮點一:網際網路科技點亮“雲上”晚會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雲交流、雲互動”已成為目前和未來一段時期跨國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今年“‘春暖花開’跨國新春文藝晚會”将傳統的劇場藝術轉換為視聽的盛宴,運用網際網路科技手段幫助呈現,通過網際網路等傳播媒介向全球觀衆呈現。
“其實在疫情之前,人們接收舞台資訊的方式已經改變,從傳統封閉空間具有儀式感的雙向交流場域,逐漸轉向網際網路新媒體傳播的多元互動方式。”晚會主創說,“網際網路晚會的特殊形式,讓參演藝術家們有了更多實作其天馬行空創意的可能。”
據透露,晚會節目《米線》,就是藝術家以雲南特色食材米線搭建出實景,再引入動畫微焦距攝影手法,将食材轉化為雲南的山山水水,講述米線起源和發展的故事。“這樣的節目,在網際網路上,借助新科技手段得以實作,将為觀衆帶來耳目一新的觀感。”
亮點二:多國藝術家合力打造異域風情
此次晚會共有包括中國、斯裡蘭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内外節目約20個,節目類型包含舞蹈、歌曲、串燒、民族風情、美食美景等。
除中國藝術家呈現的舞蹈《豐收鼓舞》、視訊《美食中的情誼》、舞蹈《太平有象》等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彩節目之外,更有來自南亞東南亞的藝術家們帶來馬來西亞舞蹈《脈動雨林》、斯裡蘭卡舞蹈《吉祥之光》、寮國歌曲《占巴花》、泰國舞蹈《長甲舞》、印度尼西亞歌曲《心中的星星索》等特色節目。
因晚會面向全球觀衆播出,他們力求讓晚會呈現出多元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之成為一台極具特色、精彩紛呈、歡樂祥和的跨國“雲”上新春文藝晚會。
亮點三:雲南少數民族元素精彩紛呈
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與南亞東南亞多國毗鄰。地理相近、文化相似、人文相親,讓雲南成為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人文交流的前沿和輻射中心。此次“‘春暖花開’跨國新春文藝晚會”,雲南元素不可或缺。
雲南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世居有漢族、傣族、哈尼族、白族、壯族、苗族等26個民族。是以雲南民族文化豐富多樣,晚會充分展現了這一特點。哈尼族群舞《東方踢踏》、藏族女歌手獨唱《阿爸》、彜族舞蹈《快樂新年味》、傣族舞蹈串燒《鳳凰飛天》均是極具雲南民族元素的節目。
圖為藏族女歌手獨唱《阿爸》。 李嘉娴 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為讓這次晚會更加多元,雲南多位藝術家,走訪雲南德昂族、藏族等多個民族村寨,細緻觀察收集民族群眾生活生産中的聲音環境素材,再加以藝術加工創作了《聲聲入耳》聲音作品。“我們去到雲南的山野、田間地頭,從民族群眾的生活中取材聲音元素,采集到諸如德昂族烤酸茶、藏族打酥油茶等生活聲音元素,也從麗江等地的火塘文化、農耕文化裡找到代表性聲音元素。”創作者稱。
圖為藝術家表演聲音作品《聲聲入耳》。 李嘉娴 攝
亮點四:表達文明互鑒的美好願景
晚會将以大量表現中國春節文化、民族文化和南亞東南亞各國文化關聯的影像視訊為叙事主線,以雲南省内及部分南亞東南亞國家優秀文藝演出作品為主要内容,以“春暖花開”的溫情浪漫為主題和風格,用“春啟”、“春耕”、“春宴”、“春歡”、“春華”、“春晖”六個篇章,突出展現親、誠、惠、容理念,展現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相容并蓄、文明互鑒的美好願景。
如何突出展現親誠惠容理念?晚會節目茶馬古道《打歌》串燒、視訊《南方絲綢之路》、視訊《新絲路》,從古代中國與南亞東南亞的交往交流講起,延伸至今天“一帶一路”倡議使這片人口約37億的龐大區域再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磅礴曆程。
如何講好相容并蓄、文明互鑒?晚會邀請來了來自雲南的“濮曼樂隊”,帶來雲南民族音樂與雷鬼音樂的融合的歌曲《山間馬幫為誰來》。
圖為“濮曼樂隊”表演歌曲《山間馬幫為誰來》。 李嘉娴 攝
雷鬼音樂來自北美地區,融合了美國節奏藍調的抒情曲風和拉丁音樂的元素。“濮曼樂隊”主唱稱,雲南民族音樂風格與雷鬼音樂的拍調非常契合。“把雲南民族音樂原生态和雷鬼音樂的空靈感結合,能夠營造出一種讓人仿佛置身于大山之間的空間錯覺。”近年來,雲南民族音樂逐漸開始與雷鬼音樂碰撞擦出火花。
數千年來,多民族和諧共居在雲南這片樂土上,人們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相容并蓄,表現出了驚人的文明包容與融合性,雲南民族音樂本身就遺傳着這一特質,這讓他們有底氣去探索與世界不同音樂的融合路徑。借助此次晚會的表演機會,他們希望雲南民族音樂與雷鬼音樂的融合碰撞,能夠給世界的文明互鑒帶來啟示。
據悉,包括斯裡蘭卡《Daily News》(每日新聞)、NewsWire、Neth FM,Malaysia- China Insight(馬中透視)、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及緬甸《金鳳凰報》、絲路新觀察俄文網、《今日絲路》(哈薩克斯坦文版)等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多國媒體、機構的電視台、新媒體平台将集束播出本次晚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