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有人曾經請教汪曾祺:文章的結構,應該是怎樣的?汪曾祺答:随便。

汪曾祺的“随便”,是一種随性的嚴謹,清新淡雅、精心布局的一種渾樸自然,就像一位鋼琴家,每次的輕撥慢調,手指尖都會流淌出一股清泉,蜿蜒、迤逦。一如《受戒》,一如《大淖記事》。

1937年汪曾祺躲避戰亂,曾經在一個鄉間小庵住了半年,那時的所見所聞,後來成就了《受戒》。《大淖記事》則是汪曾祺把家鄉發生的兩個故事,刀削斧鑿,重新排列組合,經過藝術加工,在揮灑潑墨間,完成的一篇經典之作。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汪曾祺在怎樣寫《大淖記事》中寫到:

我上國小的時候,聽說一個錫匠因為和保安隊的兵的“人”要好,被保安隊打死,後來用尿堿救過來,後來,錫匠們在大街上遊行。這些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使我向往。……

另一個故事則是汪曾祺家街上的一個轎夫,得病不能做事,他老婆一改往常的懶散、萎靡,做起了挑夫,用柔弱的雙肩挑起生活的重擔。汪曾祺對她的變化很驚奇。就是“那點向往和那點驚奇”促使汪曾祺在多年後,寫出《大淖記事》。

賈平凹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修煉成精已是令人震驚,何況“老精”!相信隻要讀過汪曾祺作品的人,都曾一睹他掌控文字的風采。那是一種沒有層巒疊嶂、沒有異峰突起、亦沒有炫目出彩的文字,就是這樣平淡無奇的文字,卻诠釋了什麼是美輪美奂,什麼是妙不可言,什麼是靜水流深。

汪曾祺自譽為“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者”。《大淖記事》可以說是美文式的小說,以散文的優美将小說要講的愛情故事發散開來,在從容淡雅中,品味文字蘊藏的内涵;于樸實無華中,叙寫愛情美,以及人性美。

文字的靈動美

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得意弟子,文風也是一脈相承的清雅隽永,似乎比之沈從文有過之。汪曾祺在《大淖記事》中,酷似一位進階導遊,閑庭信步,由外及内,讓人欣賞大淖的浩渺之水,大淖的四季風景,以及大淖的淳樸民風。

大淖指的是這片水,也指水邊的陸地。這裡是城區和鄉下的交界處。從輪船公司往南,穿過一條深巷,就是北門外東大街了。坐在大淖的水邊,可以聽到遠遠地一陣一陣朦朦胧胧的市聲,但是這裡的一切和街裡不一樣。這裡沒有一家店鋪。這裡的顔色、聲音、氣味和街裡不一樣。這裡的人也不一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風俗,他們的是非标準、倫理道德觀念和街裡的穿長衣念過“子曰”的人完全不同。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在這一片四通八達的開放的地方,彙聚着四方人物,以至于他們的“顔色、聲音、氣味和街裡不同”。由此發散開來,他在引導讀者慢慢進入故事中。文字雖然不抓眼球,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就是那樣的讓讀者欲罷不能,欲探究竟。輕酌慢飲,總比大快朵頤更耐品味,更有嚼頭。

接下來的寫人更是平淡中見奇峰。

汪曾祺寫道:巧雲十五歲了,長成一朵花,身材、臉盤都像媽。接下來就是臉、眉、眼的描寫;她在門外織網,編草席,“有些少年裝着有事的樣子,來來去去”,一明一暗,一正一側的描寫,一個美女巧雲,就躍然紙上。

當巧雲的爹出了意外,成為殘廢之後,累及巧雲,那些曾經愛慕巧雲的少年,都望而卻步。“炕房的老大,漿房的老二,鮮貨行的老三,時不時地走來走去,拿眼睛瞟着隔着一層漁網,或者坐在雪白的蘆席上的一個苗條的身影。他們的眼睛依然不缺乏愛慕,但是減少了幾分急切。” 了了幾語,就把人性的現實掰碎,展現在讀者面前。“減少了幾分急切”道出人們迫于生活的無奈,止步不前。現實生活中過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對美好的眷戀成了一種奢望。

大淖的人是不是都像那些少年一樣,愛情給生活讓路呢?接下來的故事令人動容。

汪曾祺在寫巧雲和十一子萌生愛慕之情,但又迫于生活的壓力,面對現實,躊躇不決。一個要養守寡多年的老娘,一個有要照顧的殘廢爹。

汪曾祺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好心的大人路過時會想:這倒真是兩隻鴛鴦,可是配不成對。一家要招一個養老女婿,一家要接一個當家媳婦,弄不到一起。他們倆呢,隻是很願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隻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生活的艱辛,同樣不會放過他們。

“下不成雨”讀來讓人心酸。這句比喻但凡認識字的人都能讀懂,又能深刻體會到這對年輕戀人的坎坷。愛情的攔路虎就是生活的打磨,在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儲備以前,愛情就會躊躇不前。就像我們有些人常說的那樣,愛情不能當飯吃。“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一語道破,兩人的糾結、無奈、以及不舍。細細品來,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折磨。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文字留白,是作家慣用的技巧。留白,留下意味無窮,任你信馬由缰也好,縱馬馳騁也罷,總之,越想越能體會出什麼來。

文字白描的愛情美

好多人會說,《大淖記事》就是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而已,又能有那麼多說道?我們知道,世間的愛情故事千千萬,大多比巧雲和十一子的故事更慘烈,如梁山伯祝英台化蝶雙飛的故事,但是,能夠用平淡從容的文字叙述,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隻此一家。

我們從不缺乏故事,缺的隻是講故事的能力。恰恰,汪曾祺不僅具備講故事的能力,且還會把故事講得爐火純青,令人如癡如醉,唏噓不已。

當巧雲和十一子的愛情“下不成雨”時,汪曾祺的筆微微一斜,故事峰回路轉。保安隊的劉号長在夜裡悄悄撥開巧雲家的門,強占了巧雲。一個十幾歲的姑娘被強,巧雲一反常态的平靜。

巧雲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裡淹死。……怎麼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床上,心裡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網,織席。

讀到這裡,不禁讓人心碎,巧雲遭受淩辱,生活還要繼續,難怪人們常說,生不易,死更難。巧雲屬于那種死不起的人,因為她還有一個殘廢爹需要她照顧。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這突如其來的事,使巧雲下定決心,決絕地和十一子在一起。她不再徘徊。汪曾祺一步步把巧雲和十一子的故事推向高潮。

劉号長覺得臉上無光,“在人前矬了一截”。他不甘心敗給一個小錫匠。他帶領保安隊的人把十一子抓到泰山廟後面的墳地裡,一人一根棍子,摟頭蓋臉地打。

他們要小錫匠滾回老家紹興,絕不再來;他們要小錫匠不再進黃家的門,不挨巧雲的身子;他們要小錫匠吿一聲饒,認一個錯;小錫匠把牙咬得緊緊的,不說話。于是,棍子風一樣雨一樣,把小錫匠打死了。

故事雖然沒有刀光劍影,但是這段叙述,使故事達到高潮。當老錫匠帶人尋到小錫匠時,小錫匠隻有一絲氣息。他讓人趕緊去弄尿桶裡的尿堿,他有經驗,打死的人隻有喝了尿堿才能救活。十一子牙關緊咬,灌不進去。十一子以為是劉号長他們呢,是以他還是緊咬牙關,不能妥協。當他聽到巧雲溫柔的叫聲時,才微微睜了睜眼。巧雲把一碗尿堿湯灌進去。

到這裡,汪曾祺再來一神來之筆,寫下:

不知道為什麼,她自己也嘗了一口

巧雲自己也喝下一口尿堿湯,這是為什麼?

深思故事,不得不佩服汪曾祺老先生的深沉,一句“不知道為什麼,她自己也嘗了一口”,就隐晦地把巧雲和十一子生死相随的決心表達出來。在巧雲的心裡,她也是死過一次的人,現在相愛的人生死未蔔,生同生,死相随;她還有什麼可顧及的呢。

愛情的美好,挽救了一條生命,豈止是一碗尿堿能夠挽回的。十一子的傷會好嗎?會。結尾,一個“會”字,把作者的美好祝福送上,同時,也代表了讀者的心聲。

文字暗含的人性美

整篇小說看似在寫一個美好的曲折的愛情故事,實際在叙述巧雲和十一子的愛情故事時,突出刻畫了人性美。巧雲和十一子的故事就像一條燃放煙花的引火線,最終放出燦爛耀目、五彩斑斓的還是煙花。

大淖這個地方的西邊,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小生意人,賣紫蘿蔔的、賣風菱的、賣熟藕的,以及賣眼鏡的寶應人,賣天竺筷的杭州人,興化幫的錫匠,炕房,漿房等等,幾乎三教九流的都有。

人員散、雜,人心往往沒有凝聚力。但興化幫的錫匠很講義氣,他們互相幫助,不惹事,也不怕事。老錫匠限制他們不賭錢不喝酒,不和婦道嬉皮笑臉。

所謂的“不和婦道嬉皮笑臉”,“尤其不要和東頭的姑娘媳婦有什麼勾搭”。就自然而然引出大淖東頭人的民風。

東頭都是低矮的草房,這裡的人世代是挑夫,男人、女人、大人、孩子都靠肩膀吃飯。他們的日子苦,閑暇時賭錢。女人們則是放得開,大拉拉的,像男人一樣行事,說話,罵人,甚至在好多人的面前,為了一碗面,脫光衣服,跳到淖裡洗澡。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他們在男女關系上也比較随便,姑娘在家生孩子,媳婦在丈夫之外,再“靠”一個。

就是這樣一些風氣不好的人,一些為了謀生從四面八方彙聚此地的人,就是這樣一些為了生活而掙紮在貧困中的人,就是這樣一些散、雜、亂聚集在一起的人,在十一子被劉号長打死,又救過來,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們産生了共鳴,潛伏在他們心中的善良噴薄而出,形成善良的洪流。

20多個錫匠挑着20多副錫匠擔子,上街遊行。錫匠們在縣政府門前“頂香請願”,迫使政府妥協,協商“了”這件事。錫匠們這邊有老錫匠和兩個年長的錫匠做代表,還有代表挑夫的黃海龍(巧雲爹的弟兄)、賣眼鏡的寶應人、賣天竺筷的杭州人。

對待打人事件,錫匠們迅速做出反擊,給予支援的是大淖各行各業的代表。而在巧雲家養傷的十一子也受到人們善意以待。

東頭的幾家大娘、大嬸殺了下蛋的老母雞,給巧雲送來了。

錫匠們湊了錢,買了人參,熬了參湯。

挑夫,錫匠,姑娘,媳婦,川流不息地來看望十一子。他們把平時在辛苦而單調的生活中不常表現的熱情和好心都拿出來了。他們覺得十一子和巧雲做的事都很應該,很對。大淖出了這樣一對年輕人,使他們覺得驕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熱乎乎的,好像在過年。

大娘嬸子家下蛋的老母雞,是一家人的銀行,是唯一支撐活錢收入的物事,她們狠心殺了老母雞,酷似禮輕情意重,實則那是她們唯一能夠拿出來的好東西。

《大淖記事》:汪曾祺何以寫巧雲喝尿堿?

如果說西頭的人是候鳥的話,東頭的人就是本地群居的麻雀。這兩群人,這兩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在遇到不平事的時候,在遇到美好愛情被踐踏的時侯,他們心中的原始善良被激發, 人同此情,天同此心。人的善良本性再次釋放,為了正義,為了公道,為了一段苦難人的愛情。

[寫在最後]

《大淖記事》是我讀了十幾遍的小說,也是我唯一一次被淡雅的文字深深吸引的。細品、慢讀此小說,無處不彰顯出一種幽谷蘭香。

汪曾祺懷念家鄉,訴之筆端,如潺潺溪流,溫夫妻心,于樸實無華中彰顯偉大。汪曾祺每每懷念家鄉,懷念兒時的高郵。無疑,他的這種懷念将會流傳下去,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可能更多,也未可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