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釋出第一批教學改革“雙減”典型案例

作者: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8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推動強課提質行動落實,鼓勵各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創新實踐的濃厚氛圍,山東釋出第一批教學改革“雙減”典型案例。

山東釋出第一批教學改革“雙減”典型案例

一、濟南市開展“名師寒假線上‘泉課行’公益助學”活動。

濟南市教育局組織市内省特級教師、正進階教師、齊魯名師,省、市教學能手和省一師一優課一等獎教師共619人,錄制公益課程,通過“濟南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寒假期間面向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國小4—6年級、國中和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集中投放。所有名師助學資源按照教材結構和課程進度安排進行科學設計,涵蓋各學科知識要點和學習、複習重點,以單元章節為主設計專題複習精品課、素質拓展課、家庭教育課、實踐活動指導課等課程資源,并提供多種形式的體育、藝術、傳統文化課程共628節,其中國小217節、國中267節、高中144節。同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線上答疑,互動交流,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助力學生假期友善、快捷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學生的學習回歸教育、自主發展。

二、淄博市深耕課堂促“雙減”落地。

淄博市堅守課堂主陣地,向資訊化生态課堂要品質,向“45分鐘”要效率。一是由市教研員牽頭,圍繞新課标倡導的學科核心素養、大概念教學、單元整體設計等新理念,持續開展課标解讀系列活動,推動國家課程标準落實、落細、落準。二是着眼課堂優化,分學段、學科遴選認定教研基地學校,立足基地學校開展課堂教學範式研究,示範帶動全市課堂教學創新。三是分學科制定《淄博市中國小資訊化生态課堂建設指導意見》,明确課堂教學的價值定位、基本原則、教學流程和評價标準,為課堂規範化提供基本遵循。四是以學生的課堂表現、作業、測試資料為依托,利用大資料手段對學情進行精準分析,實作教師備課、上課和學業指導的精準化、高效化和個性化。五是出台《關于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的實施方案》,推動實作網絡教研、網絡雙師同步課堂城鄉全覆寫。

三、棗莊市推進“強課提質”建設達标課堂。

棗莊市實施“三達标兩加強”活動,全面促進減負工作,確定學生在校内“學足學好”。一是開展新課堂達标活動,出台并實施《新課堂達标量化評價标準》《中國小課程綱要編制意見》《教案設計評議要點》《學曆案編寫指導意見》,推動課堂教學達标。二是開展學曆案編寫活動,制定學曆案編寫設計要求與評估要點,引領教師優化教學方式,建立基于課程标準的“教—學—評一緻性”課堂教學,推進學生課堂學業品質達标。三是推動教學方式優化,強化教學技能訓練,開展全員崗位大練兵,推動教師教學技能達标。四是制定《加強中國小作業建設意見》,将作業設計置于教學、教研環節中系統考慮,結合學曆案編寫,制定作業設計要求與評估要點,推動作業設計的專業化。五是加強教學研究,搭建全市中國小一體化聯合教研平台,組建中國小校全覆寫的“學校聯合教研共同體”,建立專兼職相結合的市級學科中心團隊和學科工作室。

四、濰坊市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為“雙減”築基賦能。

一是完善黨政履職評價機制。濰坊市委将教育評價改革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出台《新時代教育治理評價關鍵要素模型》《縣市區黨委政府履行發展教育職責清單》,将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納入黨政上司班子年度考核和主要負責同志述職報告必述内容,将“雙減”落實情況、中國小“五項管理”列為縣級黨政教育履職評價重點。二是完善學校評價機制。印發《濰坊市縣市區辦學水準評價實施方案》,以3年為一個評估周期,每年評價1000所學校(幼稚園)。深化課堂品質評價改革,制定《濰坊市基于課程标準的優質課堂評價标準》,持續開展基于課程标準的“教學評一緻性”改進行動。深化規範辦學評價,印發《濰坊市普通中國小規範辦學行為實施細則》19條,制定手機、作業、教學用書管理3個評價檔案。三是完善學生評價機制。健全中考招生評價,建立“多次考試、等級表達、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制度,優化考試科目設定、評價方式、成績呈現等标準,将原先的5個呈現等級細化為8個等級。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自主權,采取特長錄取與綜合錄取相結合,兼顧學生減負和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建立“量表+标志性成果+基本”機制,将學生綜合素質成績納入中考,與語數英三科等值錄取,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四是完善教師評價機制。突出師德師風第一标準,建立師德考核庫。優化教師業績評價,将教育教學實績作為關鍵名額,摒棄與教育教學無關的評比事項。五是完善社會評價機制。引入第三方專業團隊參與學校業績考核、校長職級評定、教師成果認定等考評項目,堅持同行評價、專家評議,将評價過程轉化為診斷、指導、教育訓練、引領的專業活動。深化家校社協同育人評價,制定“好家長”标準,将“雙減”内容納入家長責任清單;建立教育惠民服務區,創設社群教育服務崗,選派家庭教育協調員,完善家校育人“課程超市”、家校權責清單等,凝聚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落實的廣泛共識和強大合力。

五、夏津縣建設多校聯合學科教研中心提升教研支撐能力。

由教研室在全縣精心選擇優勢學科學校,挂牌成立14個學科教研基地,組建28個學科教研中心,彙集400多名優秀教師,搭建了縣、鄉、校、組四級教研共同體。其中學科教研中心涉及中國小國家課程設定的24個基礎學科外,另設定了教師發展、家校共育、課程融合、教育評價四個前瞻性較強的綜合教研中心。學科教研中心聚焦學生學業評價、高效課堂建設、教師教育訓練和對口幫扶研究等四個方面,大力開展課題研究。各學科中心落實至少兩周一次的集中研讨計劃與要求,集中開展送課下鄉活動,牽頭組織開展教研論壇,為全縣教育訓練教師萬人次以上,推動城鄉教師專業素養同步發展,教學教研水準整體提高。

六、煙台市芝罘區西牟國小實行彈性工作時間為教師松綁。

堅持依法服務與“以情服務”相結合,在“硬”執行中注入“軟”關懷,特設“時間儲蓄銀行”,實施“彈性休假”套餐。一是每個月除了“8天”休假固定餐,凡完成本職工作并參與課後服務的,每個月增加半天“任性餐”。二是教師可以儲蓄服務時間(按照每次課後服務2小時累計),整存零取,自由兌換零星小假,實作休息時間自主調控。三是家庭負擔較重、上班距離較遠,處于哺乳期、孩子處于中聯考時期的教師等可以享受“超值套餐”,早上可以延遲到校、下午提前一節課離校,一年哺乳期延至兩年。四是課後服務師資安排下沉級部,科學統籌,當天課節多的(超過四節課)不安排,身體狀況差、家庭有困難的少安排。

七、莒南縣第六中學“154”工作模式助推學生作業減負提質。

“1”是打造一個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品質。“5”是圍繞“五化”設計作業:作業内容一體化,按單元将作業分層為“基礎練習”“能力提升”“綜合拓展”幾大類;作業完成限時化,規定國文、數學、英語作業量各20分鐘,實體、化學作業量各15分鐘,其它學科無課後作業;作業選擇自主化,設定各學科“基礎練習”為必選作業,“能力提升”“綜合拓展”為自選作業;作業設定多樣化,圍繞學生多元化成長需要,适當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作業評價多元化,從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家長監督、教師點評多個層面展開作業評價。“4”是實施班級協調、年級督查、學校評查、家長監控四級作業監管,確定減負不減責。

閃電新聞記者 吳麗蘭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