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丨菜香·花香·藥香

作者:上觀新聞

酸菜缸裡的菜香,大棚裡的百合花香,儲藏庫裡的草藥香……歲末隆冬,新春将至,廣袤的黑土地上不乏熱火朝天的忙碌場面。新華社記者深入遼甯農村采訪,“聞”到了從大山裡飄出來的“香香味道”。

一缸酸菜打天下 腌出來的“菜香”

新春走基層丨菜香·花香·藥香

1月10日,鞍山市千山區湯崗子村村辦酸菜廠的從業人員展示切好的酸菜絲。 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邁進4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一股酸酸的味道撲鼻而來。放眼望去,5米縱深的酸菜池密集排開,光碼放白菜就得動用吊車。在二次發酵工廠中的房間裡,每個酸菜缸的直徑都有3米……

這是鞍山市千山區湯崗子村的一家酸菜制作企業,産品出口至13個國家,年産值超2000萬元,帶動百餘名村民就業。

湯崗子村原黨支部書記楊春傑站在酸菜缸旁說,2015年,村裡的酸菜廠剛剛投産2個月後,他帶着20箱共計480斤的成品袋裝酸菜奔赴沈陽參加農博會,沒想到一入場,就被澆了冷水。“别說賣,送都送不出去。”

從那以後,楊春傑一頭鑽進了酸菜缸,一門心思研究怎麼讓酸菜提品質、上檔次。除了選用最好的黃心白菜、純天然地下深岩冷礦泉水等優質的原材料腌制外,他還請來遼甯省農科院相關專家,幫着改良技術。

搞大路貨,早晚被市場淘汰——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楊春傑帶領村民們一點一滴積累,終于腌出了市場認可的酸菜。“記得我們的酸菜首次出口日本,商檢時被扣留了6天,進行了312項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從此免檢。”楊春傑得意地說。

如今,“第一桶金效應”吸引村民紛紛加入原生态白菜的種植。企業成立以來累計給村民分紅1600餘萬元,村民們逢人就自豪地介紹:“俺們村的酸菜缸裡,腌出了‘幸福味’!”

年産2.4億支鮮花 育出來的“花香”

新春走基層丨菜香·花香·藥香

1月18日,東五官村的花卉大棚内含苞待放的百合花。新華社記者 武江民 攝

天還沒亮,地處遼西的淩源市東五官村的一處花卉大棚裡,花農趙小權就開始忙着挑花、捆紮。這些帶着清香的百合花束,将被送往附近的鮮花批發市場進行售賣。

淩源有“中國百合第一縣”和“北方花都”之稱。近些年來,淩源市加強自主創新品種研發,并引進百合、郁金香、菊花、玫瑰等數百個花卉品種,在越來越多的村莊推廣,讓傳統種植走出了新路子。

“買花人要好花,俺們這些花農也得跟上形勢,種好花。”種了10多年花的趙小權說,市場的變化讓他們在種植時更精細,更注重品質。

一茬百合、一茬小菜,再休息兩個月給土地消毒,減少病害,花農趙恩兵的大棚管理更精細化,他還把暖棚裡的“火爐”換成了可調控溫度的暖風裝置,根據不同生長時間和當地天氣情況,制定具體計劃,讓花卉更好生長。

目前,淩源花卉發展正駛向快車道,已擁有2.2萬畝花卉、年産鮮切花2.4億支,推廣種植了包括東方百合、郁金香、唐菖蒲、菊花等十幾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實作了溫室與露地生産相結合,全年生産。

“它叫紅運來,是新引入的品種。”去年,趙小權一眼就看中了這個新品種,共嘗試種植4萬多株,目前市場認可度很高。“從選種到管理再到銷售,技術可是五花八門,更新速度快,得一直學習下去。”趙小權說。

小草藥變身大産業 闖出來的“藥香”

新春走基層丨菜香·花香·藥香

1月10日,清原滿族自治縣椽子溝村倉庫内儲存的龍膽草。新華社記者 武江民 攝

地處遼東的清原滿族自治縣椽子溝村村委會旁的一棟灰色建築裡,記者進門就聞到一股草藥味道。烘幹完成的龍膽草,壘起了一座座“小山垛”,準備銷往南方。

這可不是普通的草,而是頗有價值的中藥材。就是靠它,椽子溝村人均年收入從種植前的數千元,躍升到5萬元以上。種植面積占據全國不小的份額,所在鄉鎮被稱為“龍膽草之鄉”。

“這一包50斤,就值4000元錢,滿倉庫得上百萬元哩!”椽子溝村黨總支書記季忠英說,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是當初冒風險闖出來的。

十年前,椽子溝村種中草藥的很少,因周期長,投入大,而且除草等田間管理也麻煩,遠不如種苞米省心。但當年村幹部們心想,原地踏步隻能守着窮,不想點新項目沒出路。

時任村主任的季忠英和其他村幹部一起到全國各大藥材集散地調研,曾經7天走了4個省,回村反複研究地力和氣候條件,最終确定了種植龍膽草品種。

回村後,不少村民不願種,幹部、黨員們就率先種植。“自打種進地裡那天,我們就‘泡’在了地裡,日複一日地研究技術。”季忠英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批龍膽草喜獲豐收後,深受客戶歡迎,村民們逐漸擴大種植面積,現在已達1萬多畝,不少農戶還走出山溝,去外村、外省包地種植。

“靠種草藥,過去一年我賺了20多萬元。這都算少的,之前有一年賺了49萬元呢。”59歲的村民甘青霞笑着對記者說,可真是敢闖敢幹,才能有節節高的好日子!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楊蓉

來源:作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