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許多從戰争中走出來的英雄将領都被授予國家要職。那些為新中國成立揮灑熱血,最終卻犧牲在革命道路上的英雄人物也相繼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祖國通過這樣的方式,将他們的光榮事迹書寫在曆史的功勞簿上。讓新中國的每一代人都能夠記住他們對祖國的貢獻,進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些革命烈士無一不是對待革命是從一而終的,他們堅定的愛國信念,讓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為之努力奮鬥。

一、心系革命
清末光緒二十三年,此時的中國正飽受着内憂外患的困擾。清政府的腐敗沒落,造成了百姓的生活疾苦。李之龍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亂世時期,這也就造就了李之龍從小就有為人民翻身做主的革命精神。
李之龍出生于湖北一個小村落的農民家中。他的父親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但他卻十分的通情達理,知道要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就必須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就将李之龍送到了武昌著名的兩湖示範附小讀書。
李之龍在兩湖示範附小完成了國小以及國中的學習,并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昌外國語專科學校進行英語方面的專項學習。在李之龍十六歲的時候孫中山組織發動了二次革命,心中一直有革命熱火的李之龍很快加入了革命的隊伍。
二次革命中,李之龍主要參加了湖口起義的革命鬥争。此次革命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在這次革命活動中李之龍得到了大量的革命經驗,為其以後革命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這次革命之後,李之龍幾次想要重返校園進行進一步的學習。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夠在學校完成自己的學業。但李之龍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學習成長之路,他考入了煙台海軍學校,勵志成為一名優秀的海軍将領,為祖國的革命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二、搖擺不定
李之龍一邊在學校學習軍事知識,一邊時刻關心着國内政局的變化。他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進行了反對張勳複辟、聲援五四運動等愛國革命運動。
二十四歲的李之龍在參加革命的道路上結識了許多有識之士。特别是在與早期共産黨上司人董必武、陳潭秋的交往中,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的革命事業一定要走無産階級上司的這條道路。于是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了中共革命的一份子。
剛加入中共的李之龍主要負責中學生的教育工作,通過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引領他們走向正确的愛國革命道路。在任教期間,李之龍也沒有忘記自己是無産階級革命者的身份。他參加了一九二三年的“二.七大罷工”,并是以遭到了當地政府的通緝。
可是這并沒有讓李之龍有絲毫的退縮之意,反而是對革命的熱情越發的高漲。此時,國共兩黨正處在關系密切的時期,共産黨人被允許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當時的國民黨在孫中山先生的上司下,是一個比較先進的資産階級革命組織。
就這樣李之龍在譚平山等人的介紹下,加入了國民黨,成為了一個具有雙黨身份的革命者。他的這個雙重身份一方面能更好地參與革命運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他的革命信念的飄忽不定。最終,令他在為革命犧牲後不能夠被追封為烈士。
三、回國被害
不久李之龍考入了當時國民黨創辦的黃埔軍校。為自己能夠更好地參與到革命事業中,增加了一份砝碼。并且他還以學生代表的身份在國民黨黃埔軍校中擔任執委的重任。當時在特别區黨部中的五名執委,隻有他是雙重黨籍的身份。
畢業後的李之龍因為個人能力十分出色,又在國民黨第一次東征中表現突出,被調任到當時國民政府的海軍部隊中,從事政治方面的管理工作。可以說李之龍在國民黨内部是風生水起,但這也造成了許多人的嫉妒,最後惹上了很大的麻煩。
李之龍在國民黨中的軍事地位越來越高,他也一度迷失了自己最初的革命方向。在中山艦事件中,李之龍與蔣介石産生了不可磨合的沖突。以至于最後被降職,派遣到毫無實戰意義的新劇團任職。此時的國民黨内部正醞釀着一場重大的變革。
這使得李之龍已經看出了國民黨内部鬥争紊亂的情況,同時國民黨開始排擠共産黨人。李之龍的雙重黨籍的身份,在國民黨内部顯得十分的尴尬。他也曾想回到共産黨的陣營中,但是當時的共産黨的上司人物拒絕了他的申請。
同時,蔣介石又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李之龍能夠歸順于他。但李之龍早就看出了蔣介石的狼子野心,不但沒有歸順,反而是在地方刊物痛斥蔣介石的做法。并且想通過兵運運動,發起兵變起義,但這一系列做法都被蔣介石給一一化解。
李之龍看到自己無法在國民黨中立足,又因為長時期脫離中共的上司,一時間再也找不到革命的組織。最後,隻好被迫流亡到日本。在經過短暫的流亡生活後,李之龍想回到國内再次參與革命鬥争。可是他回來的消息很快就被國民黨發現。
國民黨很快做出反應,立刻抓捕了剛剛傳回中國境内的李之龍。國民黨以李之龍謀劃海軍叛亂的罪名,将他處以死刑。就這樣李之龍的革命生涯就此終止了。
四、未能如願
李之龍的一生雖然是為革命奮鬥的一生,但是他在國共兩黨之間的徘徊使得他立場不夠堅定。他沒有完整地參與到共産黨的革命曆程中,對于共産黨的發展沒有實質的貢獻。
是以,當他死後他的妻子在一九五一年向中共上級做出申請,希望能夠得到共産黨方面的認可,為李之龍追封為革命烈士。但當時黨的上司人之一的周總理在考慮再三後還是堅決地拒絕了這一請求。
總結
李之龍貧苦的出身讓他有了革命的信念,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付出也逐漸地實作了自己曾經立下的志向。可以說李之龍追逐革命的毅力值得每一位年輕人學習。
但李之龍沒有做到從一而終,猶豫不決的性格最終葬送了他曾經引以為傲的革命熱情。最終将自己送往了一條不歸路,并且還将他之前的功績予以抵消,實在是令人惋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