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陽江:循千年文化脈絡,鑄人文荟萃名城

作者:羊城派

文/圖 詹翔闵 全良波

陽江:循千年文化脈絡,鑄人文荟萃名城

陽江是一個擁有着豐富海洋資源、深厚海洋文化和傳統漁民風俗文化元素的海濱城市,在千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既有嶺南文化共性、又具鮮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嶺南文化中獨樹一幟。中國共産黨陽江市第八次代表大會巨筆繪就未來五年的藍圖,提出了十項重點任務,其中文化方面,要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傳承弘揚陽江特色文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打造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

在剛剛結束的廣東省兩會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水準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充分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更好滿足人民群衆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南海I号、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閘坡漁港等“陽江元素”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為陽江打造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注入新動力。

牢記囑托,行穩緻遠。圍繞省委、省政府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标,陽江突出文化引領,加強特色文化資源整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朝着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穩步邁進。

海絲方舟遠航踏新途

一月的海陵島風和日麗,十裡銀灘橫卧着一座龐大的“水晶宮”,這便是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内,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的800多年前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正靜靜地在這裡“躺”着。這是大陸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較早、船體最大、文物總量最多、儲存最完整的沉船,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

在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陳列館内,揚帆、沉沒、探秘、出水、價值、遺珍、成果等七大主題展區正展出“南海I号”珍貴文物,既有充滿異域風情的黃金飾品,也有樸素典雅的中國陶瓷、極其罕見的宋代漆器等,展現了大陸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

珍貴曆史文物連同漫長而曲折的海上絲綢之路,一起穿透千百年時光,銘記于中華民族恢宏的史冊上,成為陽江海絲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發掘填補了南海絲路研究的空白,使這一沉睡于海底近千年的古船重新亮相于國際舞台上,為中國水下考古樹立了典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加強嶺南特色考古建設,提高“南海I号”保護利用水準,加快打造世界級考古品牌。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陽江以海絲文化為引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深厚的海絲文化内涵,用文化向全世界講好陽江故事,全力推動“南海I号”博物館打造世界考古品牌、建設世界一流博物館,推動“南海I号”參與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至今,“南海I号”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廣東海絲館更新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廣東海絲館相關負責人說,海絲館站在服務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建構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統籌豐富曆史文化資源和區域優秀自然資源,讓“南海I号”成為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建設的陣地,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民心相通的紐帶。日前,廣東海絲館已與馬來西亞有關文化機關取得交流意向,将于春節期間,通過線上活動的方式,将“南海I号”文化展覽活動帶到馬來西亞,并計劃進一步推向新加坡等地。

陽江不斷擦亮海絲文化名片,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更為海絲文化走向世界增添翅膀。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水準,加快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産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設。

2021年12月28日,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項目動工,選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西側,總投資約3.5億元。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鏡堂說,保護中心以“海絲方舟·夢啟陽江”為設計理念,從陽江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中擷取靈感,從底蘊深厚的海絲特色中提取元素。設計尊重已有場地與建築,融入山海地形,提取海浪、絲網等具有陽江海洋特色的文化元素,形成形體優美、空間豐富的整體造型,與廣東海絲館形成兩館協調共融、氣韻相生、有機和諧的水下文化遺産考古平台和旅遊勝地,打造研、展、育一體的水下遺産保護科研中心,将促進水下遺産保護事業和特色旅遊事業發展。

陽江海絲文化是曆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凝固了歲月,驚豔了時光。省委、省政府已制訂目标,陽江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海絲文化方舟正在啟航,熠熠生輝于四海。

古韻今風交融譜新曲

陽江處在古今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成為南海航道上一處不可多得的補給站、中轉站、集散地,誕生了不少優良港口。《陽江志》記載,曆史上陽江境内有名的港口就有大澳港、東平港、北津港、戙船澳(現閘坡港)、溪頭港、豐頭港、雙魚港等七處。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建設,實施漁港建設攻堅行動,加快深遠海大型智能養殖漁場建設。

在漁港建設攻堅行動中,陽江發掘曆史遺存的價值,在留住古港特色外觀的“形”和文化内涵的“魂”的同時,賦予漁港新時代的功能。

戙船澳(現閘坡港)為陽江最大漁港,是全國首批十大中心漁港之一。2021年12月29日,陽江閘坡世界級漁港項目正式開工。閘坡世界級漁港項目總投資12.98億元,建設包括舊碼頭擴建293米、蝴蝶洲改造、景觀改造、智慧漁港、道路整治及配套設施。景觀和生态環境提升後,将為休閑旅遊業創造發展環境,形成漁業旅遊休閑發展區,促進漁民轉産轉業。

同樣作為古港所在地的大澳漁村,現在已經變成鄉村旅遊勝地。主街道東北端建有牌坊,上有“大澳”兩字。一間間白磚青瓦的漁村民居,靜靜矗立在街道兩旁。走在大澳漁村的青石闆街上,漁村深厚的文化風韻迎面而來。舉目望去,藍色的海水,停泊的小船,倚在門前修補漁網的漁民,構成一幅獨特的漁家景象。

由于商業的繁榮,當年這裡還創立了大澳商會,商會的原址就隐藏在漁民民居之間。整幢商會樓不但造型美觀,且樓牆堅厚,四周遍設槍眼,可作碉堡使用。

這是廣東省為數不多保持着原始漁家小屋風貌的漁村,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陽江結合鄉村振興工作,提煉特色文化元素符号,把大澳漁村開發成為景區,走上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之路,讓沉浸于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活力煥發,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海天萬裡,古今呼應,這是陽江賦予古建築新生命的寫真。展望全市,陽江成功申報陽春石望鑄錢遺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錄,陽東大澳商會、陽春崗美輪水謝氏宗祠、崗美崧台李公祠與擎柱李公祠、三甲龐洞河背範氏宗祠為廣東省第九批文物保護機關。江城區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陽西縣獲評“廣東省楹聯文化之鄉”。

未來,陽江繼續加強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統籌推進古村、古街、古樹保護傳承,發揮核心景區、遺址遺迹和名鎮名村等旅遊資源優勢,精心組織策劃一批曆史文化遊徑。

陽江:循千年文化脈絡,鑄人文荟萃名城

陽江加快打造世界級考古品牌

拓展底蘊文旅添新彩

走進江城區埠場鎮那蓬村,映入眼簾的都是美麗鄉村的景色,幹淨整潔的道路農田、池塘圍着村子,林間鳥語蟬鳴,鄉舍壁畫目不暇接,古典的青磚灰瓦連成一片……那蓬村是大陸著名畫家關山月先生的故居所在地,從進入鄉道的那一刻,便能感受到濃濃的詩情畫意,還可遊玩高山榕樹、睡蓮池、關山月故居等多個旅遊景點,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旅遊打卡點。

據介紹,那蓬村把山海文化、名人文化聯合起來打造旅遊景點,全力打造鄉村旅遊經濟,不斷煥發新顔,實作了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廣東文化旅遊名村。

這是名人效應釋放出的紅利。獨特的海絲文化培育了陽江人崇文厚德的精神,湧現出一大批文化名人。美術方面有關山月、蘇天賜、許章衡等知名畫家,書法方面有黃雲、呂如雄、關振東等知名書法家,雕塑方面有著名雕塑家許鴻飛等。在擁有雄厚文化底蘊基礎上,陽江紮實推進名人故居(舊居)保護修繕工作,放大名人效應,活化利用故居(舊居),延續文脈譜寫文旅融合新篇章。

人傑地靈是陽江的文化底蘊,2021年,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陽江打造紅色旅遊精品線路。2021年4月12日,陽江市釋出《陽江市紅色研學地圖》,詳細介紹了19處紅色革命曆史遺址遺迹。其中以中共陽江縣支部舊址文昌宮、陽春市崗美鎮潭簕紅色展館、陽江許氏宗祠等為代表,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前往參觀和學習。

縱觀全市,陽江文化内涵不斷延伸,打造出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海陵區、陽西縣成功建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陽春市已申報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驗收認定,海陵島大角灣海上絲路旅遊區被評為國家5A旅遊度假區。沙扒鎮等鎮被評為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廣東省鄉村民宿示範鎮,東水村等8個鄉村被評為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海陵島海絲文化休閑遊等10條線路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推出“追憶先烈,薪火相傳”等6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涵蓋了各縣(市、區)的革命遺址、曆史文物、博物館、特色村等文化旅遊資源。

陽江:循千年文化脈絡,鑄人文荟萃名城

獨特海絲文化彰顯魅力

厚植沃土育出特色文藝

崇文厚德融入了代代陽江人的血脈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底蘊和價值取向。每一年,陽江推陳出新、創新舉措,以活動為載體,讓漠陽文化薪火相傳,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魅力,展現文化建設的成效。

近年來,陽江文化發展水準穩步增長,城市“十分鐘文化圈”、農村“十公裡文化圈”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漸成形。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建成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827個,建成率100%。2021年,5個文化館均達到國家二級館以上标準(陽江市文化館為國家一級館);全力抓好列入省示範點項目的35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達标建設,輻射帶動全市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提質更新。

每年,陽江均舉辦各類書畫展、藝術展,邀請本地籍名家回鄉作藝術交流,營造濃濃的文化氛圍。南海(陽江)開漁節、國際風筝節、陽江文化藝術會等文化活動成為陽江城市名片。2021年,在“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項目中,陽江風筝和陽江漆藝分别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榮譽稱号,兩塊金字招牌光彩奪目。在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優秀案例項目中,“文旅惠民大篷車巡演活動”和“山海為媒——古漁村文旅融合結良緣”,分别被省評為公共文化服務優秀案例和“兩中心融合”建設最佳實踐案例。

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風向标。在豐富的文化活動中,書畫館、奇石館、詩歌館等文化藝術場館越來越多,書畫、詩詞、音樂愛好者群體不斷壯大。廣大文藝工作者聚焦時代主題,先後圍繞重大節慶時間節點,創作出一批主題文藝精品。2019年,曲藝作品《點燈》獲廣東省群衆文藝作品評選一等獎,少兒藝術《甜甜的馬水桔》榮獲2019年廣東省群衆藝術花會銅獎;2020年,曲藝作品《大黃失蹤之謎》獲廣東省群衆文藝作品評選二等獎,音樂作品《山水一程程》、戲劇作品《千裡緣》和曲藝作品《靠山》獲廣東省群衆文藝作品評選三等獎。

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陽江文藝工作者們彙聚成一股文化力量,打響文藝戰“疫”,用文化藝術的力量溫暖人心、凝聚力量,湧現出京腔粵韻《抗》、抗疫MV作品《勇敢2020》、漆畫作品《共克時艱》和一組以“抗疫”為主題的風筝等優秀作品。

陽江厚植沃土讓城市文脈不斷延伸,為文藝創作提供了濃厚的創作氛圍。文藝工作者從豐厚的曆史文化以及耀眼的人物形象中選題,深入挖掘屬于陽江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藝陣地正在為這座城市增添内生動力。

陽江:循千年文化脈絡,鑄人文荟萃名城

文藝活動營造濃濃的文化氛圍

做足“繡花”功夫打造幸福家園

“臨街店鋪占道經營的現象少了,内街小巷亂扔垃圾的現象少了,車輛亂停放的現象也越來越少,城市顔值不斷提升,逛農貿市場像逛商場一樣……”說起文明建立給城市環境帶來的變化,在陽江居住多年的陳女士豎起大拇指點贊。如今,走在陽江的街頭巷尾,看到的是文明禮讓、秩序井然,聽到的是居民對新生活的滿足。

蓦然回首,近年來,陽江市充分整合資源,調動各方力量,下足“繡花”功夫、紮實推進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工作。特别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陽江各地各部門開展了“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以“小切口”推動了一系列為民惠民舉措的落實,針對群衆關注的人居環境、交通出行、異地辦證、基層沖突糾紛調解、道路交通安全等熱點焦點問題,推出一批惠民便民舉措。

143個政務服務事項可實作“跨省通辦”,113項高頻民生服務事項實作就近辦,真正讓民生實事辦到群衆的心坎上;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陽江首所大學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首期工程完工,并于2021年9月招生,七所建立中國小9月開學;加快建構全市“六縱六橫”快捷骨架路網,打通“瓶頸路”“斷頭路”,滿足群衆便捷出行需求,打造更多“口袋公園”“帶狀公園”,不斷提高城市功能品質,滿足市民休閑、健身等多元化需要,深化“黨員亮身份、黨群心連心”活動,引導在崗在職黨員結合“雙報到”工作,集中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多項措施的落實推動解決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在文明建立過程中,陽江善于發動群衆做志願者,将“建立文明城”和“培育文明人”有機結合,通過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引領道德風向标,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目前,陽江市已注冊了148支黨員志願服務隊伍,600多支村(社群)志願服務隊,全市注冊志願者總數達34.87萬人。群衆在嘗到“文明的甜頭”後,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成為共識,它使建立文明不再是黨委政府單方面在推動,而是每一個陽江人從我做起,身體力行去踐行。

建立全國文明城市,讓陽江不斷煥發新活力,人人成了城市建立的維護者,崇尚文明衛生、和諧有序的新風尚日益深入人心。

成績來之不易,未來充滿憧憬。陽江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準,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以“繡花”功夫管理城市,加快打造功能完善的現代化濱海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實作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健康陽江建設,建構公平普惠的保障體系,加快打造生活美好的幸福家園。

時至今日,陽江人民仍然逐夢征程,砥砺前行,邁着铿锵步伐迎來新一輪的跨越提升。

來源 | 羊城晚報

責編 | 黃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