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辭舊迎新|虎虎生威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春節的别稱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春聯門神

春聯是貼在家門或房間入口處左右柱子上的紅色長紙。上面寫着喜迎正月的吉慶文字。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春聯的語句

宅第

詩書繼世 忠厚傳家

雲獻吉祥 星聯福壽

花開富貴 竹報平安

天增福祿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百姓

一入新春 萬事順心

發福生财 大吉大利

書店

藏古今學術 蘊天地精華

筆店

善掃千軍陣 能生五夜光

商店

黃金萬兩 日進鬥金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這些聯句都稱為對聯(對子),即對句的一種。與生日時所挂的壽聯、結婚或開店時所挂的喜聯、人死時所挂的挽聯等應時的相比,春聯原則上是年底把舊的換下,貼上新的以迎接正月,直到第二年再換上新的。

門上的橫幅是“出入亨通”“五福臨門”等橫批。屏門(裡面猶如屏風的四扇門)斜貼着四方形的紙,寫着“福”字的叫“鬥方”。這些鬥方都是用紅紙(或雙紅紙)為底。另外,在正月到處張貼着“出門見喜”“擡頭見喜”等吉利語句。追溯春聯的起源,五代時後蜀的孟昶在被宋代滅亡的前一年,在桃木闆上寫下了“新年納餘慶,嘉節号長春”的聯句,據說這是最古的春聯。

春聯大概是與桃符同時出現的。桃符是“以薄木版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獅子)、白澤(黃帝所獲神獸)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由此演變為今天的春聯和門神。中川忠英的《清俗紀聞》裡也有桃符的圖像。

本來,人們相信桃有辟邪的力量,用桃木做成辟邪的小人挂在門上,再把葦索(捆綁惡魔的葦繩)吊在屋檐處,像日本的草繩那樣,從阻絕外邊的邪氣,保持家内清淨的辟邪方式,最終發展成為門神。漢代應劭的《風俗通義》記述郁壘和神荼二神在度朔山的桃樹下審問百鬼,用葦索捆綁禍害百姓的鬼,喂食老虎。故以後的地方官在除夕飾以桃木小人,垂以葦索,門上畫有老虎,防止邪惡,遂成風俗。這種辟邪的桃木小人和桃木槌逐漸演變成門神,大概捉鬼的鐘馗也與此同源。後來,門神被印刷在漂亮的紙上,貼在門的兩邊,暗含出将入相的吉祥之意,畫上氣勢威武的将軍、氣度非凡的文官的模樣,将武神(黑臉)和文神(白臉)飾在門口。

正月還裝飾巨大的剪紙模樣的“挂箋”(亦寫作“挂錢”,或“挂門錢”“門市彩”“花箋”等)。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以松樹為吉祥物,在中國東北地區還儲存着立門松的習俗。據考證,在成都或長江流域也有同一習俗,但絕不是像日本那樣的普遍習俗。在正月的北京,将木瓜切成細絲泡酒,作為藥酒飲用,這與日本的屠蘇酒是一樣的意思。另外,在廣東還有飲用将柏葉泡在酒裡的柏葉酒的習俗(同上卷)。日本的屠蘇酒是中國傳來的,但是現在隻有日本還儲存着這一習俗。

單道開是敦煌人,一日行七百裡,日服鎮守藥數丸。此藥如梧桐子大小。有時亦飲荼蘇一二升。這一記述說明屠蘇是由西域傳來的。唐代孫真人撰《屠蘇飲論》所記處方有大黃、蜀椒、橘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分,烏頭半分咬碎,裝入紅袋子,除夕傍晚吊入井中,搗成泥,正月元旦取出,連袋子放入酒泡一會兒,倒入酒杯,祈禱道“:一人飲之,全家無疾;一家飲之,一裡無病。”這表明,漢代以來流行的椒柏酒,到了唐代被屠蘇酒取而代之。

追溯到了(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歲元,時元,日元)之日也……于是長幼悉正衣冠,依次拜賀,進椒柏酒(花椒的實和柏槙的葉浸泡的香味強烈的酒)。”從年幼者到老人的習慣與日本相同。i順便提一下鐘馗。宋代沈括撰寫的《夢溪筆談》卷二十四裡有“歲首畫鐘馗于門,不知起自何時”的記載,記述明代故事的《舊京遺事》裡也有“禁中歲除,各宮門改易春聯,并安放絹繪鐘馗神像”的記載。長期用于門神,現在用于端午節驅除邪氣。

北京風俗圖譜

春節知多少之春聯門神(上)

《北京風俗圖譜》,以一百餘幅彩畫廣泛地反映了民間傳統活動、婚葬祭祀儀式、生活用品、服裝食物、娛樂、戲劇、技藝等民間習俗。同時,每幅畫的說明都博采古今文獻,對其與社會風俗、曆史文化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點選“點贊”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們的文章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