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伴 無論他鄉或故鄉,都不孤單

作者:中工網

來源:中工網-勞工日報

【春節特别報道】

原标題:陪伴 無論他鄉或故鄉,都不孤單

編者按

近日,人社部、公安部、全國總工會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2022年春節期間“春暖農民工”服務行動的通知》,強調要做好農民工出行服務。各地方、各企業也積極響應,采取“點對點”專車專列、包機返鄉、服務自駕人員等方式,保障農民工順利有序返鄉。同時,出于留崗工作安排或疫情防控的需要,一些外來務工者也選擇了就地過年。

不論是暫留他鄉,還是跋涉返鄉,陪伴是務工者新春佳節裡最核心的元素。在過去一年的務工之路上,有太多的感動、歡笑和贊歎;在就地過年的時刻和返鄉的旅途中,又何嘗沒有精彩的故事值得分享?

漫畫:趙春青

勞工變身大廚、夫妻相守身旁、在崗也有儀式感……

外來務工者花樣就地過年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毛濃曦 裴龍翔 陳曦 通訊員 趙淵青

2022年春節即将來臨,有人已經迎來團聚,有人正在歸途,也有人由于崗位安排或防疫需要,選擇就地過年。近期,北京、上海、陝西等多地在發出就地過年倡議的同時,要求做好留崗人員的節日補貼和保障工作,以有溫度、有指向的服務豐富外來務工者就地過年期間的生活。

一線勞工變身工地大廚

在中鐵長安重工公司閻良生産基地職工食堂内,幾名一線勞工正在緊張有序地洗菜蒸煮,一旁正準備大展身手的主廚不是别人,正是工廠中的房間的熱處理工王萬秋。

原來,工地食堂的廚師因為居家封控,不能到崗繼續工作。為解決400多名工廠中的房間勞工的吃飯問題,該公司10多名一線勞工主動請纓,從鉗工、焊工,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廚、幫廚。上色、爆炒、出鍋……一鍋色香味俱全的回鍋肉準時送到打飯視窗。

王萬秋的手藝不僅讓廚房裡的工友饞得不行,還受到了前來打飯的勞工們的好評,他笑着說:“雖然在熱氣騰騰的廚房内待一天比在工廠還辛苦,但是看着工友們吃得歡心,累一點、熱一點也是值得的。”

留守工地不僅要吃得好、睡得好,工友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能耽誤。在西安市高新區榮民科創園項目工地,項目部先後組織舉辦了鋼筋綁紮技術、品質通病預防等10餘場專項教育訓練。“這些天舉辦的技術教育訓練,我和工友們都非常喜歡!”混凝土施工技術教育訓練結束,來自鋼筋綁紮工班的何西高興地說,“對我們來說,多掌握一項技能,就等于多了一個拿高薪的好機會!”

1月24日起,西安全市降為低風險區,生産生活秩序有序恢複,王萬秋也回到了工廠中的房間工作。出于工期需要和對防疫要求的考慮,他今年春節将繼續留守崗位,變身廚師的經曆讓他和工友們之間變得更親近。

異鄉過年也有儀式感

燒得一手好菜的,還有在上海長甯區做住家家政工的馬萍。算上今年,馬萍已經在上海連續過了8個春節。“起初是走不了,現在對上海這座城市和雇主家慢慢有了感情,習慣了在上海過年”,和記者聊起這些年的故事,她漸漸打開了話匣子。

2015年,馬萍從河南南陽老家來到上海,初次上門服務就憑借一手好廚藝被雇主家相中。她說,“我是河南人,雇主老家在山東,生活習慣和口味都比較接近。”

最初那幾年,她照顧的老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但每到過年時她卻往往走不開,“老人子女都忙,年夜飯吃完就又忙工作去了,一到過年老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看着80多歲老人期盼的眼神,馬萍還是決定等節後再找時間回去。

在千裡之外的河南,家裡的老母親也在盼着她回來過年,有一年中秋回家,母親把馬萍摟在懷裡哭了好久。今年春節,她猶豫再三,和雇主提出了想要回家和母親團圓,“好多年沒陪母親過年了,想回去陪她過個團圓年”。雇主欣然同意,可還沒等找到臨時接替的阿姨,河南疫情反複的消息傳來,她隻能打消回家過年的念頭。

在上海過年,馬萍也從不将就,把儀式感拉得滿滿的。和往年一樣,她要在除夕當天起床後忙着貼春聯、窗花,然後出門買齊年夜飯的食材,下午和老人一起聊聊家常,陪他等待子女們回家團聚。

“老人和我父親年紀差不多,這些年我們早就處成了家人。”馬萍坦言,在上海工作多年,讓她漸漸有了家的感覺。“和我一樣選擇在上海過年的同行還有不少,我們會守好崗位,也是為防疫出力。”

有愛相伴就是團圓

和按摩師蔡文芳一起留在北京過年的,是和她一起在城市打拼的丈夫。今年47歲的蔡文芳來自甘肅天水,2004年和丈夫一起到北京後,學習起了按摩,沒曾想這行一幹就是十多年。

蔡文芳已經在積水潭附近的一家按摩店内幹了7年,每月調休兩天,從中午12點幹到淩晨。多年工作下來,蔡文芳的雙手手指粗短,大拇指還有些外翻,她說,“手指要經常按壓用力,時間久了就會這樣。”

對蔡文芳來說,每天最享受的時刻就是淩晨下班後,步行半小時回到夫妻倆的小出租房内。“一個人吹吹風,慢慢走,整個人都放松下來”。有時,做防水項目的丈夫結束工程回家,蔡文芳下班就能吃上他做的熱乎飯菜。

對夫妻倆來說,今年的春節還有一些特殊。“兒女們聚不齊,我也怕疫情耽誤回京上班,幹脆各自安心留下。”蔡文芳說,她的兒子在新疆當兵,留在了部隊過年,大女兒經營的美容院在西安市雁塔區,出于防疫考慮,她也沒有打算出省,隻有在蘭州上大學的小女兒寒假回家陪爺爺奶奶過年。

“平時每天接待三四個客人,最近翻了一倍,就等着過年休息呢”。年關将近,蔡文芳的工作反倒更加忙碌。春節假期,不僅意味着自己可以有十多天的休息時間,常年在外奔波的丈夫也能在家多住些日子。她說,“兩個人在家熱熱鬧鬧張羅幾頓飯,談談天說說地,再一起逛逛北京城。”

北漂十多年,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蔡文芳很珍惜眼前的幸福。但她也坦言,在北京的日子已經進入倒計時,“等孫輩出生,我們就去幫忙帶孩子”。言談中,她流露出不舍,打算趁着冬奧會的氛圍,多逛逛各大公園和景點,“這裡早已是我的第二故鄉,想再好好看看它”。

陪伴 無論他鄉或故鄉,都不孤單

摩騎駛向創業路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葉小鐘 通訊員 黃嘉莉

1月13日,蘇福貴開着機車來到了佛山市龍山加油站。剛一進站,相熟的油站員工就已經和他打起了招呼,問起了今年回家的行程。蘇福貴有點腼腆,還是身後的兒子蘇子軒說道:“爸爸不僅要回家過年,還要回家創業!”

蘇福貴是廣西平樂人,來佛山打工已經20多年。作為佛山市龍江鎮一間家具廠的木工師傅,大到木門、木床、木櫃,小到木質小玩具,蘇福貴都能一手設計、打造。

22歲的兒子蘇子軒從小跟着爸爸在佛山打拼,每年春節都是父子倆騎機車10個小時回家。這一切在今年有了新變化。

2021年,蘇子軒大專畢業後,和父親商量起回鄉創業的計劃。“我爸爸有木工手藝,我做過兼職導遊,也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就想回鄉試試鄉村振興的旅遊商機”。據蘇子軒介紹,平樂縣是桂林市下屬縣,旅遊資源相當豐富,民宿和自駕遊市場都有開發的潛力。

多年在外打拼的蘇福貴也有結束漂泊的想法,聽了兒子的計劃之後決定支援創業。1月17日清晨5點,蘇福貴父子就踏上了最後一趟摩騎返鄉之旅,來到了每年都會路過的龍山“情暖驿站”。

蘇福貴從領取的“易捷福袋”中拿出八寶粥、餅幹等食品,轉送給了現場忙碌的志願者。“這麼多年來,你們一直都在關心我們這些騎車回去的外地人,以後我就留在老家了,你們也一定要好好的。”蘇福貴不善言談,卻情真意切。

在驿站服務了8年的志願者羅文峰認出了蘇子軒,“記得第一年見你,個子還不到我肩膀,現在都要回去創業了!”羅文峰坦言,小小驿站不僅服務了許多期盼團圓的務工者,更見證了他們摩托換小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專車安定工友心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楊明清 張嫱 通訊員 林子涵

“大夥兒趕緊拿上行李,走啦,回家喽!”1月21日上午,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中鐵建工山東公司即墨中心城項目門口,來自棗莊滕州市的工友生兆廣一邊拿起行李,一邊招呼着其他工友趕緊上車。

據即墨中心城項目經理馮慶濤介紹,根據提前統計的工友資訊,山東省内菏澤、臨沂等地工友較多,項目部組織對接青島城運控股交運汽車總站,先後發出5輛返鄉專車。馮慶濤說,“這樣既免除了工友搶票、趕路的麻煩,也是做好防疫工作,‘點對點’地把工友們送回家。”

紅彤彤的福字、喜慶的拉花……開往家鄉的專車上,滿目所及都是年味兒。在志願者的引導下,17名外地工友依次登車。“今年的工程是重點項目,掙得也比去年多了,特地買了即墨麻片和即墨老酒的特産給家裡人嘗嘗”。工友蘇憲春興奮地向記者展示給家人買的禮物,并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坐專車回家。

坐在專車寬敞的座椅上,來自菏澤東明縣的張乾坤用視訊電話對家人說:“放心吧,再過6個小時就到家了,晚上就能吃上團圓飯!”即墨中心城項目黨支部書記夏莉正忙着把裝有春聯、福字的新春大禮包一個個遞到工友手中,她告訴記者,通過專車把工友從工地門口送到家門口,讓工友及其家屬和項目部都能放心。

為了確定工友安全順利返鄉,交運汽車總站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嚴格控制車輛客座率,合理規劃運作線路,規避途中已知的中、高風險地區;認真進行車輛消毒、通風,配備一次性防護口罩、75%酒精濕巾等防疫物品;發車前進行體溫檢測、健康碼查驗、行李安全檢查,并為工友購買了安全保險。

護航逐夢八千裡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吳铎思 通訊員 馬安妮

“回家喽!”1月6日,帶着回家的喜悅和激動,在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現河采油廠工作的楊洪元乘坐由山東東營飛往新疆克拉瑪依的SC2209航班回家。這是2022年新疆克拉瑪依機場和東營機場之間首次點對點包機送務勞工員回家過年,短暫停歇後,這架飛機又搭載來自東營工作結束的人員傳回家鄉。

在員工眼裡,東營至克拉瑪依之間近4000公裡的距離,每次來回都是一次實打實的折騰。“以前每次回家都得先坐3個半小時的車到濟南,再從濟南乘4個多小時的飛機到烏魯木齊,然後再從烏魯木齊坐車5個多小時到家,來回費用高、時間長。”楊洪元說。

受限于兩地間的遙遠距離,勞工們回家也有諸多不便,這一難題終于在2020年3月得到解決。“當時受疫情的影響,接班的員工無法正常到崗,我被滞留在機關兩個月。”現河采油廠員工雷輝說道,“進不來,出不去,兩邊的員工隻能幹着急。”

就在大家都在為無法返疆、無法回家而苦惱時,作為甲乙方的勝利油田新春公司和現河采油廠聯系到山東航空公司并達成合作,策劃實施東營至克拉瑪依的直飛航班。此後,這條特殊的航程不僅承擔了每個月固定時間的常态化接送,還成為服務務勞工員“點對點”返鄉的重要交通工具。

此次返鄉出發前,雷輝參加了公司統一組織的核酸檢測,還領到了口罩等防疫物資。“乘務人員還會根據防疫政策,指導我們進行資訊登記,到地面後再核對一次。”雷輝笑着告訴記者,包機返鄉不僅便宜、便捷,還安心,讓自己實作了“早上在機關吃飯,下午在家吃飯”。

列車載滿歸鄉情

勞工日報-中工網記者 黃仕強

“兩罐八寶粥、兩瓶礦泉水、毛巾……”1月15日傍晚,在中鐵四局渝湘複線巴彭路5标水江隧道産業勞工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誠信超市”内,今年35歲的農民工汪建一邊用“安全積分”兌換日用品,一邊挑選回家路上吃的“幹糧”,臉上挂滿了期待的笑容。

走出超市,汪建便迫不及待地與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妻子視訊。“我已經把路上吃的買好了,明天晚上9點左右就能到家。”電話那頭,妻子仔細叮囑着汪建早點休息。回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後,工友連忙提醒汪建做好核酸檢測,他回應道:“早就做完了,還按要求提前和村裡報備過。”

汪建告訴記者,在外務工最期盼的就是春節,而今年的返鄉程式卻有些複雜,必須要有核酸檢測報告并提前報備。“我去鎮上的衛生院做核酸檢測,表明我是中鐵四局的勞工,從業人員核對我的身份資訊後,沒收費就安排了檢測”。汪建被告知檢測費由項目部統一結算,“那一刻的自豪感、滿足感特别‘上頭’”。

隔天早上6點40分,汪建早早起床洗漱完畢,特意換上了幹淨整潔的衣服,搭乘工友的車去重慶涪陵坐動車,心裡盤算着到安徽合肥後再給孩子買些玩具。10點41分,汪建乘坐的動車駛出涪陵站。途中,他通過電話告訴記者,路上還遇到了幾個同樣在重慶務工的桐城老鄉,列車上不時有乘務員來查驗行車碼,并提醒大家要戴好口罩。

下午6點44分,列車抵達合肥南站後,汪建又立刻坐上由合肥到桐城的高鐵,後又轉乘汽車在晚上9點半順利到家。此時,妻子和父母已經準備好了一桌豐盛的飯菜,兩個兒子期待着父親帶回來的玩具。屋外寒風呼呼,卻吹不散屋内的暖意與溫馨。

責任編輯:朱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