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流露真我

——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文/丁偉駒

打開《書畫釋疑》第一頁,盛先生親書“流露真我”四個大字突現眼前,讓我震驚,禁不住感歎“又一人曹德旺也!”曹德旺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上市公司“耀華玻璃”的創造人,愛國企業家,我謂盛欣夫先生為藝術界的“曹德旺”,並非他們都出身于貧寒,而是他與曹德旺先生一樣,有着“民族”的擔當,博大的胸懷,如他所言:“大凡做事有益于人類為妥”,他的書畫之恢宏,筆墨之剛勁,張張字畫都流露他“博學古人,放松心肌,書寫自己”(《博古 放松 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流露真我”便是他創作實踐的理論基石。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書畫釋疑》筆墨手劄之八十三

盛先生認為,“真情”才是創作優秀藝術作品的原動力。他說:“大凡藝術家,大多情感型”。他認為藝術作品可分為兩種類型:“情感型”和“理性型”。他以“草書”和“寫意畫”為例,說在“激情來時,揮灑自如,偶出佳作”,反之,在“理性狀态,無須跨越雷池,必然不出廢畫”(書畫手劄之八十三),所謂“不出廢畫”是委婉的說法,點破玄機,便是“不出佳作”之謂也。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書畫釋疑》筆墨手劄之八十八

這種情況,在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的創作中是不勝枚舉的。在文學史上頗有定論的,如俄國車爾尼雪夫的長篇小說《怎麼辦》,是按他的民主主義思想構畫的一幅社會圖景,不妨歸之于“理性狀态”下的作品,從其思想内容來說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但算不上“佳作”。他在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決不能與他同時代的《安娜 . 卡列尼娜》《戰争與和平》的作者列夫 托爾斯泰可比肩的。

另一類,正如盛先生說的“情感”型,出于“激情”下的創作,如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館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也是說《離騷》是在痛疾國王之昏庸、官場之敝明之下,懷着“憂愁幽思”之“情”而創作的,魯迅把它與《史記》並提,稱之為“絕唱”之作!而魯迅自己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下,塑造了奠定大陸現代文學基石的阿Q形象,而文學巨匠巴金則在接到他大哥亡故之信後,積憤之下為“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而寫下了處女作《毀滅》。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線條》,内頁

文學與書畫同為藝術,其理一也,都為“情”之所驅。正如元代陳繹在《翰林要塊》中所言:“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還說:“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大陸古代的藝術理論家一點不比西方學者遜色呀!這也足以證明盛先生“大凡藝術家,感情型的”,而“佳作”都在“激情”之下創作出來的的判斷無疑是正确的。

盛先生之強調情感因素在創作中的作用,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人類審美的本質特征決定的。人都有情感,但決無人把嬰兒的的啼哭和歡笑當為藝術作品,也就是說人的一般喜怒哀樂情感的發洩,不能當作藝術,而隻有開出“審美快感”之花時,才能結出藝術之果。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大潮之賜 180x96cm

那麼“審美情感”是什麼呢?偉大的俄國革命家普列漢諾夫從原始人的最初藝術——狩獵圖,精辟的闡述了“審美情感”産生的過程,他說:“當狩獵的勝利品開始以它的樣子引起愉快的感覺,而與有意識地想到它所裝飾的那個獵人的力量或靈巧無關的時候,它就成為審美快感的對象,于是它的顔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獨立的意義”(《沒有位址的信,藝術與社會生活》第137頁)這段話表明了審美情感的兩個要素:

其一、引起“審美快感”是它的“樣子”——“它的顔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和獨立的意義”,換言之,就是我們審美的對象是事物的具體的“樣子”,倘若離開了審美對象的外在形式,審美的“快感”就不存在了。在《談“正好之”》一文已有所及,這裡不多贅述了;

其二,關鍵的是人們的“審美快感”是“與有意識想到它所裝飾的那個人的力量或靈巧完全無關的”,也就是說,當它與捕獵者捕獵的目的性和行為“完全無關”時,它才成為“審美的對象”。可以說,藝術家在審美創作過程中是排斥了“功利”的目的性的,至少沒有“有意識的想到”。這與盛先生倡導“聰明人不事叫賣,藝術家不谙商道”(書畫手劄之九十》)的道理一脈相承的。如果一個藝術家滿腦子裝的是“方先生”,何以能“喜怒哀樂,盡情流露……自由浪漫,潇灑自然,忘掉煩惱,書寫自己”(筆墨劄記之八十八)進而享受那“藝術”的“快樂”呢?(筆墨劄記之八十八)不妨假設狩獵者的情感尚逗留在捕獵充饑的“欲望”或舌尖美味的“滿足感”上,盡管也會出現某種情緒的“沖動”和“快感”,那隻是功利性的,為滿足生理的欲望,絕不是藝術創作的“審美快感”,好似嬰兒饑餓的“啼哭”不會把它當作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來欣賞一樣。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秋水 66x45cm

盛先生号“魚公”,與“魚”有着特别的情感。我相信盛先生創作“魚”的時候,決不會是受那“魚”的美味的沖動,否則他就不是美術家而成了美食家了;而同樣,欣賞畫作的人如果對畫中的“魚”隻要存有一點點“舌尖上美味”的快感,那麼他必定無法享受盛先生在畫中表露出來的對“魚”的“審美情感”——“和風搖曳蒹葭,輕舟牧耘江花。舟子圈圈點點,年年悠悠室家。”

這幅“看似江湖之景,都為雙鲶題句”,盛先生說:“舟子有如畫人,或有所思,或有所意。”這裡的“舟子”即是作者,他的“思”和“意”就是我們民族幾千來的“年年有餘(魚)”的“夢”。盛先生說:“國人講吉語,講祝福”“年年有餘(魚),就是百姓曾經的夢想”。盛先生肩負“百姓的寄托”,以我們民族特有旳“水墨文化”的藝術形式“激勵着人們去實作自己的夢想”。(筆墨手劄之九十七)這就是盛先生與“魚”的“真情”,也就是盛先生以水墨書畫高舉“流露真我”大旗的核心吧!

為此,盛先生所言的“流露真我”,就是在水墨書畫中流露他的“有益于人類”,“激勵人們去實作自己的夢想”之真情而非當今藝界的不良之風——“濫情”。要“流露真我”就得把修心養性置于首位,盛先生的座右銘就是:“修心、養性、立品、立志是書家、畫家的基本條件,也是畢生之修養。”(筆墨手劄之廿六)

2021年12月15日淩晨初稿,16日改稿17日淩晨改定

(作者:丁偉駒,84歲 1963年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學國文進階教師)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黃由嚴先生釣台 行草 77x46cm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舊句水墨江南 草書 77x47cm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書名:書畫釋疑

盛欣夫 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書畫釋疑》是盛欣夫先生以傳統手劄形式,一題一解。集千年古賢之法,解今人學書之困。是一本學習書畫的釋疑百科。大凡難題,基本都有答案。從初涉書畫者到高層研究者,都會從中得益。

本書從傳承書畫的百多疑題着手,以時代為立足點,以古賢經典為基本理論,以作者60多年讀書讀史與書畫實踐為底子。客觀地分析、诠釋了當今書畫藝術中存在的病根與發展可能。引經據典、以理服人。梳理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藝術傳承之路。

《書畫釋疑》一書為中日文雙語對照版本。日本書道與中國書法同源異流,頗有共通之處,雙語版本有利于共同商讨書法未來,互利互補,共同發展;有利中國書畫國際化,有利中華文化全球共享。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2021年12月31日,盛欣夫在西泠印社出版社為讀者簽名

傳統筆墨 時代精神——讀盛欣夫《書畫釋疑》之七

魚公書院·埭溪别院一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