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作者:美麗老家河南

西華縣文藝家2021年“7.20”防汛搶險詩文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胡海峰老師作品

在黨旗指揮下,西華縣文藝家沖鋒在賈魯河防汛搶險一線,記錄下了黨員幹部與群衆同舟共濟,奪取防汛搶險攻堅戰的勝利。西華縣的黨員幹部堅守河堤,他們轉移堤岸附近群衆,他們巡邏河流溝渠,他們運送愛心物質,他們維持道路交通,他們發放愛心餐……為奪取西華防汛搶險勝利,他們始終奮戰在最前沿。

西華縣抗洪救災詩文選001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賈魯河發源于豫西新密市五指山北麓,曆史上曾有鴻溝、浪蕩渠、蔡河、惠民河之稱。元代工部郎中總治河使賈魯治河有功,後稱賈魯河。先由西南向東北,流經鄭州後往東,在中牟縣折而東南,過尉氏、扶溝、西華三縣,在周口市注入沙颍河,屬淮河支流。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舟楫往來,漕運發達,曾是賈魯河的曆史印記。1938年,鄭州花園口那場不同尋常的來水,橫沖直撞,使原始的賈魯河淤塞改道,形成了今人俗稱的“新黃河”。建國後,賈魯河雖幾經治理,規矩了許多,溫順了許多,但由于多種原因,最終還是在西華縣聶堆境内留下了長長的矮堤或無堤河段。尋常靜若處子,偶有紅顔一怒,2021年7月20日,鄭州境内的超強降水、洩洪,終于使它兇相畢露。決策層有令,上保省會,下保周口,從聶堆鎮鯉魚灘段分洪,争取以最小的代價換來上下遊平安。

從理論上講,在人力可控的情況下,淹掉一方農田,轉移部分群眾,舍小我,保大局,各方多能接受。但是,鄭州遠超百年一遇的大水,要讓僅能容400多秒立米流量的賈魯河,瞬間吞下無數個西湖之水,即便賈魯再世,也勉為其難。

放棄?決堤分洪?聶堆全域,西華營、東夏、田口、清河驿、東王營以及東鄰的淮陽區部分鄉鎮将成汪洋。孰輕孰重,人人心中明白,上下都在權衡,畢竟水火無情啊!

是三千軍民加強堤防的壯舉感動了上帝,亦或蒼天佑人,至7月26日,肆虐多日的賈魯河水稍見緩解,決策層再令:保堤!

黨旗、突擊隊隊旗,迎風獵獵。賈魯河東岸,人聲鼎沸,挖機轟鳴。三天兩夜的複堤加強,洶湧咆哮的洪峰安全過境,英勇無畏的聶堆兒女和無數的救援者一起,再次創造了人類治水史上的奇迹,将抗洪預案的損失壓到了最小、最低。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洪水退去,災民返鄉,位于思都崗村西著名的女娲城景區,以及周邊蓄洪區的農民群衆因家園無恙而重獲安甯。繼而,聶堆鎮賈魯河抗洪群英像過電影一樣,将在老百姓的腦海中不斷重放。

1.牛政委

人生中最最難熬的八個晝夜,有烈日燎烤,有暴雨如注,有各方加壓,有嘶聲裂肺。一輪下來,嬌巧的美女書記至少掉下了8斤肉,滿臉塗上了一層醬油色。每天躺下難得的一兩個小時,腦子裡閃過的全是洪峰、險堤、農田和轉移群眾。面對紛繁複雜的抗洪局面,身為指揮部政委的牛海燕,做到了冷靜謀劃,從容應對,忙而不亂,科學排程。她經受住了史上嚴厲的治洪大考,國家應急部滿意,淮委會專家滿意,市縣上司和廣大災民為她點贊。

賈魯河水位居高不下時,她15歲的兒子多次來電不敢接,家裡來人不見面。心疼兒媳的婆母從六七十裡外來到鎮政府大院,她在防洪大堤接電話:“媽,回吧,都請放心,我這裡沒事。牛牛(兒子小名)還好嗎?“好,好,都好着哩,你兒子比我兒子好!”挂斷電話,她眼含淚花,背對人群。

2.楊“指揮”

從縣城機關大院到當鎮長、抗洪指揮長,時間不足4個月,楊金寶經曆的大事卻不少。換屆選舉、疫苗接種、麥季禁燒、機井檢查、安全隐患排查、疫情防控、抗洪搶險等,樣樣不含糊。抗洪一線,左大腿腫得像水桶,一瘸一拐堅持在一線。兒子意外受傷,胳膊上縫十來針,沒時間回城看望。衣褲幹了濕濕了幹,汗漬片片,沒機會換。妻子送衣物藥品,直接上了險堤。市長(周口指揮長)下達“保堤”令,别看僅倆字,保堤與棄堤,責任重如山。經了解,這裡邊有他的智慧。市長贊曰:“你這個鎮長思路清晰,好好幹!”市長令後,指揮千軍萬馬迅速落實,直至大獲全勝,楊“指揮”承受了太多的不易。

在談到這次抗洪的收獲時,他說,鍛煉了我們的幹部,增強了應急處置能力,提高了解決重大問題的本領,增加人生閱曆,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展示了黨委、政府在群衆中的形象,激發了幹事創業的信心。這裡邊應該包括他自己,但他沒有突出自己。

3.理“管家”

理洪生,紮根聶堆30多年,人稱“聶堆通”、“壓倉石”。7月20日,身為鎮人大主席的他,領受的第一個任務是到思都崗,組織村裡7個養殖專業戶,将大批豬羊轉移到外村。急行軍式的一個晚上,圓滿完成任務。第二天,他用一輛大巴車把50多名老弱病殘鄉親安置到東夏鎮中心國小。從這一天起,他成了東夏一中、東夏中心國小近2000名思都崗災民的大管家。遭遇吃飯難,他動員東夏籍建築老闆袁永春獻出人間大愛,自始至終,一日三餐,讓群衆吃得比家都好。為穩定群衆情緒,溝通内外資訊,他堅持每天開兩次廣播會,喊啞了嗓子。大家寂寞,他設法開設電影、戲曲專場。環境較差,他把災民有序組織起來開展義務自助。癡呆老人曹翠梅不慎走失,他帶領人員搜尋一夜,最終從30裡外的遜母口派出所領回。三位年邁病人,得到了東夏衛生院及時免費治療。9天8夜,他沒有洗過臉,刷過牙、睡過床。他雖沒有在防洪大堤上背沙袋、打木樁,但在人民群衆心中,他依然是個大功臣。

4.楊“貴妃”

她叫楊玉環,人稱楊貴妃,聶堆鎮凱馨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賈魯河險堤極缺裝沙石袋子的關鍵時刻,她第一時間把8萬多個面袋送到施工現場。聽說轉移安置點的鄉親,暫時遇到吃飯難題,迅速組織職工蒸出1000個饅頭,配上綠豆芽、蕃茄炒雞蛋等可口菜品,直送西華營鎮一中。買一頭豬肉,一半送鎮政府,一半送派出所,犒勞一線勇士。她多次帶領職工和沿街自願者,夜以繼日在救災物資集中點卸貨、裝車,自稱“從來沒有幹過那麼多重活”。丈夫身患重病四年多來,是她獨自撐起一個企業一個家庭。曆時半年,投巨資為企業改擴技改,剛投産月餘。她說:“從内心感謝黨委、感謝政府全力組織抗洪搶險,不然,我的糧倉、工廠中的房間進水,後果不堪設想。為支援抗洪做點小事,心裡踏實。”

5.宋總

前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宋建民,剛上任6個月。雖經曆了一場洪災磨難,仍不失企業家風度。為阻止洪水進村,帶領鄉親們苦戰三個晝夜,築起一條長約3裡、高1米的圍村堰,并收到實效。通過在河南衛視的人脈關系,從湖南衛視為村民協調到40多萬元的複合肥、農藥等物資,讓村民災後重建先吃下一顆定心丸。原與家人在鄭州經營“姐弟倆洋芋粉”産業,剛把全國近千家加盟店改制為直營店,且準備上市。他說,在外打拼這麼多年,沒有這半年累。問:“回村當支書,生意咋樣?”答:“已運作成熟,基本沒啥影響”。

6.王老闆

億家惠商業超市,營業面積3600平米,在聶堆鎮商業流通領域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老闆王梅女士,聰慧幹練,經營有方,與丈夫一樣,始終把社會責任感放在第一位。聽到賈魯河分洪的消息,丈夫方新偉急得瞬間不會說話,差點失聲。冷靜的王梅,一方面迅速組織部分員工開展商場自救,一方面抽出專門人力、車輛,多次向抗洪一線無償捐送食品。作為全鎮第一個捐送人,她為一線抗洪人員送去蔬菜、水果、友善面、火腿腸、瓶裝水、八寶粥和饅頭等,大大緩解了黨委、政府的壓力。事後問王老闆:“當時送出去的各種物品,總價值多少?”答:“不知道,隻顧往外拉,沒想那麼多。”她還說:“如果商場淹了,損失會在200萬元以上。小奉獻、大安甯、十分欣慰!

7.金“詩人”

賈魯河險工段,西華最長。西華段最低窪處在鯉魚灘。鯉魚灘段全長2470米,極險段1230米。無論是決策層還是普通百姓,本着保大舍小的原則,分洪鯉魚灘,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以最大的可能加強堤坊,以最快的速度轉移群衆,以最大的努力減少人民群衆的财産損失,這是上上下下一緻的把控。身為鯉魚灘村的黨支部書記的金德長,從骨子眼兒裡就傳承着父母都是共産黨員的紅色基因。關鍵時刻沖上去,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光榮任務,成了他的不二選擇。這一切,他都做到了,他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圓滿的答卷。這位鋼鐵漢子,在身負壓力最大的時候,仍不失樂觀主義的精神風範。洪災過後,他風趣地說:“我當時還寫了幾句順口溜。”現原樣照錄:一、護堤一夜未合眼,為民奉獻心也甘。抗戰決心勝洪魔,齊心協力保家園。二、挖機不停東方亮,政府下令号聲響,全心隻為民服務,衷心感謝共産黨。三、挑燈夜戰為哪般,隻為八方百姓安。患難與共齊協力,政府與民心相連。

樂觀主義的背後,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家裡還有一個26歲的腦癱兒子?

8.孟書記

難道是女娲娘娘當初選錯了地方?她竟把都城建成了距賈魯河近在咫尺的思都崗。該村轄薛張、三合、後李、闫崗和思都崗5個自然村。因賈魯河思都崗段4公裡無堤,這次特大洪水,全村4980畝耕地,過水面積達4492畝。面對這種自然的、社會的特殊背景,省市縣鄉(鎮)各級指揮者、決策者以及救援者,自然會把目光和精力聚焦在這裡。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孟獻成,該做什麼、頂住多大壓力、付出多少辛勞,人們不難想象。11個村民組的父老鄉親,能轉移外地的盡可能轉移。95名黨員和村組幹部、青壯年骨幹,能留的有限度的留。莊稼丢了,拼命保村。四面環水,處處打堰。女娲娘娘戰天鬥地的偉大精神,在這場洪災中得到了充分彰顯。結果,村内基本無進水,女娲城景區水不盈尺,女娲娘娘舉着雙手點贊!

9.薛魏魏

何那行政村,也稱得上一個大村。轄寇那、薛那、牛那、何那4個自然村。2604口人,64名黨員,2850畝耕地。村支書薛魏魏,年僅33歲。如此年輕的村中主帥,平時工作作風、工作實效以及号召力和凝聚力如何,在這次抗洪戰鬥中得到了檢驗。洪峰到來之前,全村大部分村民轉移到東夏鎮,留有40人的應急小分隊。危急時刻,縣、鎮抗洪指揮部要求該村組織人員火速增援思都崗村。薛支書在村民微信群中發出資訊:能幹活兒的快到思都崗救援。1個半小時内,近200名男勞力準時到達指定地點。兩天兩夜的艱苦奮戰,一條環何那、薛那兩村1800米的圍村堰築成。在本村1500多畝農田被淹、40多戶民宅進水的情況下,無私支援鄰村,這種當年的“龍江”風格在當地傳為佳活。

10.派出所的鋼鐵幹警

“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是全國公安系統至高榮譽派出所的代名詞。聶堆鎮派出所,是因極具個别性、戲劇性的小插曲而差點抱回這類獎匾的基層公安機關。雖然榮譽室裡少了這個金字招牌,但在省、市、縣公安内部以及老百姓的心中,聶堆派出所的先進地位是勿庸置疑的。撇開所裡強有力的上司層,這裡還湧現出一位30多年警齡、擁有“楓橋式輔警”稱号的優秀分子梁常領。

張所長稱得上一位基層老公安了。曾在葉埠口派出所任所長8年,屈指一算,在聶堆派出所的所長崗位上又有8個年頭。

問所長大名,他爽朗作答:“葉劍英的劍,陳毅的毅”。看似玩笑,可從字面透視到骨子裡,分明感到這人似乎是拒絕平庸的。

在這場空前的洪災面前,張劍毅沉着應戰,強力保障,身先士卒,科學指揮,赢得了各方一緻贊譽。然而,在談到成績時,他千方百計避開自身,滔滔不絕地講述他人:

輔警宋金磊,連續多日泥裡水裡摔打,加上嚴重的腸胃炎,終于累倒在賈魯河大堤上。身體稍有恢複,又出現在抗洪現場。家在前宋村,也許是受丈夫感染,或者是對社會原本就有一顆感恩的心,妻子雷豔霞勇敢地當上志願者,到鄰村鯉魚灘險堤,與男勞力一樣參加護堤戰鬥。縣警察局國保大隊隊長楊大勇見狀,當面向縣警察局政委李亞鵬建議,要為這樣的英雄報嘉獎!今年麥季,境内一村麥田突然起火,宋金磊自告奮勇,隻身駕駛旋耕機沖入火海,突突突突,左旋右轉,直至把火源阻斷,火勢撲滅。圍觀的群衆人人為他捏出一身汗,他卻憑着勇敢和機智,竟然沒有受傷。作為人民警察,不養之有素,關鍵時候咋能沖得上去?

指導員王文海,帶病沖在第一線,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搶險的人群中與普通幹警無異。縣警察局政委令其休息,被婉言拒絕。他的話隻有“我沒事、我沒事”。

副所長劉國威的突出表現,不光感動了戰友們,更感動了縣警察局政委。政委當場表示,要為這樣的同志請功!

高麗娜,副所長,在職考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所學生,取得律師資格。抗洪前線,巾帼不讓須眉,其典型事迹,被前來支援的商水縣公安幹警寫入新聞稿得以報道。

這次抗洪大考,全所30多名幹警、輔警,沒有一個滑頭鬼,沒有一人掉鍊子。英雄群體,盡顯英雄本色。

問張所長:“小小派出所,一下子湧進去300多人,吃住咋解決?”所長照樣輕輕一笑說:“頭兩天,友善面、火腿腸、礦泉水。湊合了。來了兩個志願者炊事員,多數人能吃上熱飯。桌子底下睡覺,照樣睡得香!”

11.“講師”支書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黨支部書記,不但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幹出名堂,能把家庭的事業做得紅紅火火,又不斷地到各地為黨員幹部上黨課,一直講到大别山幹部教育學院縣處級幹部教育訓練班。這恐怕要算一個奇迹,創造這個奇迹的人名張國春,50歲出頭,2000年至今,一直擔任埠口村黨支部書記。

埠口村轄4個自然村,15個村民組,3800多口人,115名黨員。該村是全縣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其他各項工作也一直是縣、鎮的标杆村。

從“7.20”洪災初降,到7月29日汛情趨穩,家在西華縣城的張國春沒有進過一次家。800多戶村民,誰家房屋老舊存在安全隐患,誰家房子因狂風樹倒造成漏水,五保老人及老弱病殘家庭等情況,他摸得一清二楚。全體村民外地轉移,組織得力人員留守,樣樣工作有序推進。五保老人李林修,院門和房門緊閉,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張國春帶領黨員幹部設法開門入室,将老人拍醒并成功轉移上車。經過留守突擊隊連續奮戰,流經村境的賈魯河支流俊喜溝得以除險固堤,做到了萬無一失。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7月22日深夜,鎮黨委書記牛海燕急令:埠口村出動60人,火速支援鯉魚灘村險工河段。張國春一條微信,不出半小時,突擊隊集體出發。在一線,他帶領這撥人馬主動請纓,到最險最累地段,通宵達旦,保質保量完成複堤任務,并堅持最後撤出。在張國春的帶動下,全體黨員幹部不怕苦累,個個争先,村治保主任邱清雲自覺擔起“後勤部長”角色。村婦女主任梁豔霞不甘示弱,與男勞動一樣,一趟趟往返背沙袋,她成了賈魯河夜間搶險最最耀眼的“一抹紅”。

中等身材的張國春,長相精爽,衣着講究,開着私家越野車,大熱天,黑色皮鞋擦得铮亮。面對這樣一個村支書,筆者突然問他一個略顯土氣又不是一句話好回答的問題:“你在村裡,說話咋這麼靈哩?”

張國春畢竟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針對這個似乎有點小兒科的問題,人家不加思索就接上了話茬:“當幹部要有忘我精神,啥事不能先考慮自己……幹好幹賴決定一把手的定位,為民情懷,責任心,必須具備。”

是的,知情人都明白,幾十年來,他一直在商海裡闖蕩,搞過多種經營,率先緻富而顧憐鄉親,2017年在村裡創辦服裝廠,自己沒賺錢,卻友善了群衆就業。剛把廠子改制為村集體企業,除員工正常工資發放外,每年可為集體增加6萬元的收入。

他說:“這一招兒,等于村集體增加了150畝耕地”。

大概這就是“其身正,有令則行”的有力诠釋吧!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12.後勤部的搬運工

洪災期間,來自各地的愛心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西華,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救援車直奔聶堆,加之縣救災辦的多次分發,一時間,鎮裡設定的四個物資接收點難以招架。節骨眼上,鎮黨政辦主任魯中行、副主任葉明杭以及幾位女同志,都成了名符其實的搬運工。不分晝夜,腿腳似陀螺,手肩忙不閑。許多前來幫助的志願者,每卸完一車貨,都要到一邊去喘粗氣,何況這班24小時堅守的後勤人呢?

緊張忙累的勞作,保證了來車及時卸,抗洪一線急需物品及時送,以及機關食堂二三百人的适時用餐,入庫貨物帳目清晰。事後,辦公室一女士說:“那段日子,體力不行真的難以撐下來!”

魯中行,本身就是2014年通過公務員公開考試,以優秀成績招錄到聶堆鎮的。幾年的基層磨砺,各項工作拿得起、放得下,是大家公識的德才兼備者。家在三四十公裡外的淮陽縣,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擔交給妻子,留給自己的是在工作崗位上的拼命奉獻。平時,能守攤兒善守攤兒,文字工作又最擅長,二三十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賈魯河洪峰安全過境,各項秩序稍微正常,他便火急火燎向上司請假去周口,原來她的母親因腦溢血已在市中院搶救多日。人們驚歎:魯中行真行,他把母親重病的消息封鎖得密不透風!

近日得知,早在洪災之前,魯中行又一次通過公開考試,被錄取到市直某局,就要走馬上任。人們再次驚歎:人才難得啊!他稍作滑頭,完全有理由躲過這場抗洪大戰,但以他的素養,沒有那樣做,他更加出彩的日子還在後頭呢!

近又獲悉,西華縣紅十字會上司範慶雲、韓志權等,專門到聶堆鎮督查救災物資處置利用情況。結論是:帳目清楚,按不同人群發放物資,切合實際,各方滿意;聶堆的做法可作樣闆。說到這裡,又不得不給魯中行們記上一功。

13.軒那村的軒書記

聶堆鎮西北隅,與地勢低窪的鯉魚灘近鄰的軒那村,轄前軒、後軒兩個村,2048口人,處在洪災的最前沿。村支部書記軒新鄉心裡明白,作為上級防洪預案中分洪區的軒那村,莊稼保不住,保村莊、保人命最第一位的。而這個村還有一個令他挂心的事,即村頭大抗裡的光伏發電裝置,一旦被水悶頂,損失當在百萬元以上。在内澇總體無大礙的情況下,努力阻止來水,應為拼搏的方向。

經過連續三遍的排查、動員,大部分村民或靠親投友,或陸續登上了轉移群衆的大巴車。即便像86歲的五保倔老頭軒學義,也在好說好勸外加一箱應急食品的誘導下離了村。

何建華:西華縣“7.20”賈魯河抗洪聶堆撷英

7月21日夜,清水河支流慶勝溝百十米低窪段開始倒灌,全村受到威脅。軒新鄉迅速帶領留守突擊隊趕到現場,奮力封堵。泥土被沖走,鋸掉一棵棵楊樹橫放激流處,村裡廢棄的老舊鍋台運來了推入水中,挖機駕駛員冒着危險用機身碾壓,沙土袋,一排排跟上……倒灌水被治服,村中安然,光伏發電依舊。

7月22日晚近12點,鎮上司在賈魯河大堤召集黨支部書記開碰頭會,緊急動員各村60歲以下能幹活兒的男勞力,從轉移安置點撤回,支援鯉魚灘村加強賈魯河大堤。原想能回幾十人,誰料竟達170多人。肩抗沙石袋的人流中,閃動着軒那人的身影,吸引着人們贊許的目光。

事後見軒新鄉,他笑說:“三天三夜吃友善面,喝礦泉水,也不知道從哪兒來的哪麼多勁!”(圖檔來自肖海清老師,用于公益宣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原載2021年8月14日《詩夢文學》、2021年8月27日《周口日報》)

作者簡介:何建華,西華縣人,華中師大中文系畢業。曾任西華縣委組織部組織科長、西華縣廣電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電視台台長等職,現任西華縣文藝志願者協會主席、《詩夢文學》常務副主編。資深媒體人,有100多篇散文、報告文學散見于報刊和網絡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