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陳毅幼子,娶了粟裕的女兒,46歲時轉業下海經商,終年72歲

作者:小摸說曆史

前言

革命時期,無數革命先烈抛頭顱灑熱血沖鋒在革命的第一線,在異常艱險的革命歲月裡,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開國元帥陳毅與粟裕就是在這種境遇下結識,共同走過了那一段黃金歲月和艱苦曆程,成為了一生的摯友。革命情義如同火種,沿着曆史的軌迹,不斷傳承,多年後,陳毅幼子陳小魯娶了粟裕的女兒,将兩家早已深刻在心裡的親人關系實踐到了法律層面上。

名字中寓含着的期待

1946年7月,陳毅與妻子張茜第三個孩子降臨到人世間,當看到又是一個男嬰,母親張茜很是煩惱,他們夫妻倆已經擁有兩個兒子了,十分渴望得到一個女兒,但父親陳毅還是感到很高興,兒子能保家衛國,為國家建設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選擇。當時正值解放戰争如火如荼的時候,為祈禱山東解放事業的順利進行,陳毅為兒子取名為陳小魯。

他是陳毅幼子,娶了粟裕的女兒,46歲時轉業下海經商,終年72歲

革命戰争已經進行到了最後階段,為了不留遺憾,陳毅更是卯足了勁頭率領軍隊勇往直前,一路過五關斬六将,迎來了新中國的建立。但這可苦了剛出生的陳小魯,一路颠沛流離,吃了上頓沒下頓,直到1949年,陳毅被任命為剛剛解放了的上海市市長,年僅三歲的陳小魯才随家人安定下來。

年少時的磨煉

建國後,國内外形勢嚴峻,各方面工作都需要陳毅親力親為,夫妻倆每日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陳小魯,這也使得陳小魯養成了懶散的壞毛病。有一天,陳毅回到家,看到兒子還賴在床上不肯起床,很是惱火,大發雷霆,怒斥兒子的懶惰無能。經過陳毅的管教,陳小魯痛改前非,一改往日的壞毛病。

他是陳毅幼子,娶了粟裕的女兒,46歲時轉業下海經商,終年72歲

1955年,中央論功行賞,為革命英雄頒發榮耀,這次授銜儀式上,戰功赫赫的陳毅被授予元帥一銜。陳小魯也随家人一起搬到了中南海懷仁堂,與鄧小平等人相鄰。年幼的陳小魯并不知道父親在國家的地位和權利,每日和其他同齡孩子一樣趕公共汽車上學放學,身上穿的也隻是一件老舊的針織衫,就這樣平淡的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普通百姓并無一二。童年時期的經曆造就了陳小魯堅強、樂于助人的性格特征,他漸漸明白了父親所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好公仆”的真正含義。

1966年,因為一些特定原因,聯考取消,陳小魯也接受組織安排,前往農場進行勞動改造。初到農場時,陳小魯很不适應這裡的生活,由于當地水堿性嚴重超标,喝水對于長期生活在北京的他來說,就像喝中藥一般難以下咽。他想起臨行前周總理和父親鼓勵自己的話,還是堅持了下去,久而久之,陳小魯漸漸習慣了這裡的生活,看到田野裡生機勃勃的景色,工作時也是幹勁兒十足,遊刃有餘,與周邊同伴們相處的也很愉快。上級觀察到了陳小魯的優異表現,于是向組織推薦了他,兩年後,陳小魯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并跟随父親的腳步,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

他是陳毅幼子,娶了粟裕的女兒,46歲時轉業下海經商,終年72歲

1971年,陳毅病重,得知這一消息,陳小魯悲痛欲絕,當即向上司請了假,日夜兼程回到北京,與父親一起度過最後的時光。次年年初,陳毅元帥因病去世,享年71歲,毛主席親自前來追悼這位老戰友。

父輩們的情誼

父親的離世讓陳小魯備受打擊,同時深感悲傷的還有父親的老戰友粟裕,他們對失去家庭主心骨的陳小魯一家特别照顧,更是将陳小魯看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粟裕特意安排自己的女兒粟惠甯與陳小魯互相接觸,兩個孩子對于彼此并不陌生,因着從小長大的情分,在家長的安排下,彼此也是互有好感,随着感情的日漸深厚,兩人自然而然的結為了夫妻,當然,這段美好姻緣的背後離不開父輩們的深厚友情。

他是陳毅幼子,娶了粟裕的女兒,46歲時轉業下海經商,終年72歲

婚後,兩人生活幸福美滿,為了能陪伴妻子左右,陳小魯放棄了升職的機會,堅定地提出了回到北京工作的請求。回到北京,陳小魯深刻明白首都的重要地位,在崗位上更加盡職盡責,很快就被授予上校軍銜。

1992年,已經46歲的陳小魯湧現出下海經商的念頭,此時,改革春風已經吹遍了神州大地,陳小魯看着經濟迅速發展的中國,決定與昔日好友一同合夥開公司。經過幾年的辛苦經營,公司總算有了起色,雖說五六個夥伴也賺到了60萬元,但其中的心酸也隻有自己知道。

他是陳毅幼子,娶了粟裕的女兒,46歲時轉業下海經商,終年72歲

2018年2月,陳小魯在三亞旅行,晚上休息時,突然感到呼吸困難,眼前一黑,暈厥了過去,再也沒有醒來……追悼會上,數百名親朋好友自發前來送他最後一程。

結語

陳小魯一生踐行父親的教導,真誠對人,忠誠做事,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他身先士卒參與改造,不畏艱苦,後又追随父親的足迹,加入軍隊,保家衛國,把艱苦奮鬥的精神刻入大腦裡,融入血脈中。在經濟建設時期,他響應國家号召,白手起家,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相連接配接,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在風高浪急中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的新輝煌,這樣的人,怎能不讓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