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作者:雅昌藝術網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身體傳媒二"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幕式現場

2017年4月28日下午,"身體傳媒II"在上海當代藝術館揭幕。該展覽被稱為"持續十年的互動藝術展",由理查德·卡斯泰利(Richard Castelli)的Yan Yan和Richard M. Curatorial組織,展出了來自12個國家的24位藝術家/團體的29件作品。展覽将持續至2017年7月30日。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Body Media II 'Continuing 2007' Body 展覽的主題,在技術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時代背景下,是重新審視新媒體與身體的緊密聯系,将跨學科的合作模式融入到裝置、行為、攝影、意象和更難以定義的藝術表達中,突破互動藝術展覽的界限。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該展覽是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聯合策展人兼館長。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展覽的聯合策展人理查德·J·理查德·卡斯特利

展廳被完全塗黑,博物館的白盒子變成了封閉的黑匣子形狀,進而消除了先入為主的預設,使觀衆的身體成為作品的衡量标準。《上海時間》和《剪紙》的開場表演以簡單、重複的手工制作方式探讨了身體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作用,呈現出一種與數字技術相對的親密感和日常感。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身體媒體二"上海當代藝術館展覽現場

十年前在中國上海,網際網路科技的興起,新技術帶來的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讓觀衆在"身體"媒體"新媒體藝術展上,是對科技将主宰世界的無限幻想的驚喜願景。十年後,傳播方式和資訊技術巧妙地改變了個人的思維結構和世界的基本架構,當每一次"自己的"遭遇"媒體"都可以輕松使"自媒體"發出聲音時,"媒體"顯然不再是媒體藝術作品中無限放大的重心。

身體以不同的藝術方式表達被表現、被替換、被增強、被限制的屬性,這就是身體在新媒體、新技術發展中的命運。技術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而技術變革下的身體幹擾了我們與現實的關系。

正如策展人闫妍所說:"身體,就像一個人類随身攜帶的等距界面,一種熟悉又陌生的異類,新媒體技術賦予了它發揮和表演的舞台,減緩了它的衰老,就像新媒體技術減緩了藝術的局限一樣。"

本次展覽中的藝術家展覽(根據藝術家的姓氏按字母順序排列)

安倍晉三、讓·米歇爾·布魯耶爾/LFKs、伊曼紐爾·卡利爾、賈利拉·埃薩伊迪、馬克·福爾馬内克、胡偉義、喬治·赫拉德克、庫爾特·赫齊拉格·亨茨奇拉格)、烏爾夫·朗海因裡希、馬農·拉布雷克、朱利安·梅爾、蒂爾·諾瓦克、一生攸關、克裡斯蒂安·帕圖斯、鹽田千春、坂木原住友、高谷四郎、皮爾維·塔卡拉、曼努埃爾·瓦森、約翰·伍德和保羅·哈裡森、弗朗索瓦·維勒梅、蘇珊娜·瓦格納)、吳偉輝、徐文輝

展出部分作品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馬克·費爾馬内克,《上海時間》,2017年,現場表演

上海時間,是馬克。Fermanek為本次展覽特别呈現的表演作品。2017年4月12日中午12時至4月13日中午12時,59名勞工在PSA的五樓平台上進行了24小時的現場表演。觀衆是本次展覽中不可或缺的共生自我。開幕當天,展覽特意邀請普通觀衆率先成為行動的主體和感覺的媒介,共同開啟"身體"媒體II"展覽的前奏。

從3 p.m.到7 p.m在開幕當天,該行為再次出現在"Body"中。媒體II"展覽開幕。計算、呈現和想象流程的每一分鐘,以及四小時不間斷的實時性能。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安倍優子,剪紙,現場行為

作為Body Media II的展品,Paper Cut在PSA一樓和二樓之間的宏偉樓梯上展出。表演将持續十天,安倍将坐在二樓的展覽平台上剪紙。在過去的十三年裡,表演、素描、電影和雕塑裝置在安倍的"剪紙"作品中交織在一起。她幾乎不為人知的A4白皮書和催眠服裝将後工業空間變成了一個細長的瀑布。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鹽田赤春,《生命之河》,2017,裝置,新委托作品,PSA"身體傳媒II"現場直播

鹽田赤春将新委托的作品"生命之河"帶到了展覽中,在PSA一樓至二樓安裝了一個22米高的裝置,空床意味着身體的缺席和生命的流逝。這件由赤春鹽田創作的作品模拟了人體血管中血液的流動,就像生命的流動一樣。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Hiroshi Takaguchi, Ulf S. Langheinrich, Christian Bartos, 3D Water Array, 2014, 安裝, 水, 光, 可變尺寸

在本次展覽中,"3D水陣"按順序與三件作品一起表演:"ST-LL","身體"和"巫師的學徒"。

3D水陣列由每側30個水柱組成的方形網格組成,由900個計算機控制的電磁閥組成,形成水滴而不是像素的液體圖像。雖然它隻能達到30x30像素(即30x30液滴),但重力賦予它逼真的三維效果。

水陣列本身不是藝術品,而是為液體作品創作的媒介或界面服務。這台機器使克裡斯蒂安·巴托斯(Christian Bartos)成為水的雕塑家,将高尾變成了電影導演,使用水滴來創作對抗重力的動畫,而Ulf Longheinrich基于現實生活中的動作捕捉技術的新作品是這首水歌的完美音樂。

ZEE、《矩形紀律》等互動作品邀請觀衆通過實體幹預參與作品的實作。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Kurt Huntszirag ZEE 2008 (強烈推薦去看現場)

浸入式裝置,光,霧

ZEE提供了一種"白闆"狀态(Tabula Rasa,一種認識論觀點,認為人們生來就像"白闆",認知源于後天的經驗)。在其中,人類感官架構首先被重置,然後被校準。

觀衆進入一個充滿濃霧的空間,頻閃脈沖輕柔而均勻地穿過濃霧,在不斷的變化中創造了各種動感的結構。觀衆可以自由地穿越它,作品旨在逐漸獲得一個幾乎自動的慢動作過程。靈活的懸挂繩索定義了觀衆行走的區域,并為他們的通道提供指導。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豫元誠人,《無盡的河流》2005

視訊時長:10'00"

這是小鎮的鳥瞰圖:四季變遷,人們在日出、日落和休息時,過着安靜的生活。這部短片結合了卷軸技巧,重複的概念和日本傳統繪畫的現代動畫技術,勾勒出女性的生活。

對于藝術家來說,動畫就像織布機一樣,編織着失落的和新的,活着的和死去的,一種見證過去和過去的媒介。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Tyr Novak的"離心機幻想""大腦離心機項目"2011

圖紙、視訊

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迷上了被困人類的遊樂園裝置,諾瓦克寫了《心靈的幻想》。他從遊樂園收集視訊片段,并使用數字技術将它們剪輯成夢幻般的刺激。該視訊是遊樂園産生的歡樂和恐懼的混合體,它代表了對視覺媒體的模糊看法 - 你永遠不知道你所看到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些方案也反映在極其詳細的施工圖中,但它們純粹是視覺上的,不包含任何真實的技術資訊。

這位藝術家還制作了一部關于該項目的紀錄片短片,名為"腦離心機項目",由萊斯利·巴拉尼(Leslie Barani)飾演發明家尼克·巴拉尼(Nick Barani)。Laszlowicz博士詳細介紹了上述遊樂設施的背景故事。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Ulf Longheinrich Air Phase IV 2.0 2017

實時視訊創作 周期持續時間:20'00"新委托制作

"幻覺"一詞意味着人眼的大腦機制在資訊處理和圖像思維結構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實上,這部作品隻是一組以特定幀速率播放的靜态圖像,但它可以引導觀衆認為他們正在看到的是像素有限的連續動态投影。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Julianne Mayer《The Man in Labor》

2015 3D列印架構投影IMal Bxl

朱利安·邁爾(Julian Myer)的光固化立體式投影儀實際上為3D電影播放概念遊戲,可生成具有真實景深的獨特圖像。投影機使用帶有85個3D列印架構(即小人物雕像)的3D列印薄膜來循環顯示勞工在土壤中挖洞的圖像:挖掘減法,添加軟土,對應于傳統的還原制造和新一代增量制造技術。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吳偉輝的神經星雲 2017

腦電 神經科技 技術支援:神經球腦電波可視化:朱建飛

神經星雲是吳偉輝神經科學藝術項目的最新作品,該項目始于2010年;依靠神經科學的尖端技術,它使用腦電圖來捕獲人腦中數十個點的腦電波,将它們可視化為閃爍的燈泡,形成星雲,将大腦活動放大成光的能量場。光點的變化因人而異,正常或病變,平靜或不安。在作品中,我們将面對一個意識的星雲。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胡是2017年"低級景觀6"

裝置變尺寸私人收藏亞洲當代藝術空間(上海)現已上市

藝術家使用來自不同時代和形狀的八個手提箱作為空間,使用DC,軌道和齒輪等自動化機械來建立一個迷你電影制片廠。幾台微型錄影機在軌道上連續近距離拍攝物體,産生的圖像在七個螢幕上實時交錯,偶爾産生叙事關系。手提箱本身已經成為一種自行生成圖像的機制。

其中一件拍攝的物品與藝術家的私生活有關,另一部分來自藝術史,兩組碎片化的圖像和物體被任意嫁接到新的景觀中,線性時空關系被打破,私人記憶與集體認知之間的界限不複存在。

畢竟,新媒體藝術本身的定義是值得深思熟慮的,沒有一種藝術是由媒體/媒體表達所承載的,但新媒體定義下的"新"在瞬息萬變的技術革命中被瞬間消解。相反,在鼓勵下,新媒體藝術展覽将技術和媒體放在一邊,回歸藝術本身,深刻地追溯了身體與藝術之間直接而深遠的關系。

對此,雅昌藝術網專訪了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上海當代藝術館館長嚴岩,一起聊了聊從紅場到PSA,新媒體藝術、身體和媒體在過去十年中的變化的背景。

亞昌藝術網:"身體媒體II"是一個長達十年的互動藝術展,2007年,"身體媒體I"在宏方首次亮相,當國内當代藝術環境如何?

嚴岩:2007年在上海宏芳雕塑藝術中心舉辦的"身體媒體"展覽,可以說是中國大陸首個國際互動媒體展。十年前,國内藝術學院沒有"新媒體"專業,隻有胡傑明先生等藝術家從事互動藝術創作,一些非藝術類出身的年輕人正在通過技術輸出走向自主藝術創作的大門。當時,很多策展人都覺得這是非藝術非科學領域的兩個群體,作品也很難收藏,是以基本上不屑一顧,媒體藝術不穩定處于非常邊緣的位置。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2007年"身體與媒體"展覽

失重互動裝置2003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

模型五

亞昌藝術網:做這樣一個展覽的初衷是什麼?

闫闫:本次展覽的初衷是用開源代碼和共享主義突破策展人權力的壟斷。當時,我們展出了一些不穩定的媒體藝術史經典作品,如《穹頂》、《穹頂》、啞巴類型的《旅程》、Time Up的互動遊戲《失重》、《創造者》西奧·詹森的《帶PVC管的海灘怪物系列》、粒子合成中的《模型5》等等,鼓勵觀衆激活自己的身體。利用科技的力量來模拟人際關系,也談論很多低科技的情緒。

亞昌藝術網:當時的展覽是怎麼呈現的?

嚴岩:我們邀請了北京的多相建築事務所,把宏坊的城市雕塑中心變成一個黑匣子,為超低頻Model 5搭建了一個黑匣子,每個參觀者都有一個水滴狀的熒光徽章,互相照亮。

雅昌藝術網:十年過去了,如何看待本次展覽的原創回報?

嚴岩:多年後,有人告訴我,這次展覽對他們産生了影響,我很高興。展會後不久,上海藝電節成立,新媒體雙年展和論壇開始舉辦,一些小型非營利組織開始探索共享成真資本的概念,重要藝術學校紛紛開設新媒體/跨媒體課程,國外新媒體藝術機構紛紛興奮不已,迅速抛出展覽, 獎項和橄榄枝的聯合制作(其中大部分是不可持續的,消失了)。然而,藝電節隻持續了幾場,讓藝術家們在中外與邊緣之間徘徊着一連串的問題:"新的界面、跨學科的合作真的繞過了當代藝術生産模式的權力中心,找到了另一條路嗎?福柯說,"有效生産知識的合法性離不開權力",那麼生産機制的轉變能否創造出自我突破的離心力呢?

亞昌藝術網:十年作為時間節點,為什麼這次要讨論"身體與媒體"?十年後,科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這種變化中,讨論新媒體與身體的密切關系,讨論的語境是否發生了變化?

嚴岩:沒有刻意的時間約定。令我失望的是,藝術家的許多有趣想法在新媒體藝術熱浪中太快成為商家的消費品和娛樂産品。但過去幾年媒體和移動裝置的發展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技術是身體的延伸,這些工具顯然正在"改變"人類。對人類本身的恐懼和對資源的焦慮,導緻人們渴望遠離地球表面,遠離身體的口袋,而外太空、深海、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新生命的關鍵詞,而且它們并沒有那麼遙遠。一旦這場戰鬥變得荒謬,十年前媒體和媒體就處于對話的中心,現在身體感覺考古學和表演是主題。十年前,宏芳開通了上海老廠房改造文化聚落,今年6月就要夷為平地,純粹用于商業用途,迎來了中間人間我認為是時候再做一次體媒了。

亞昌藝術網:從洪方到上海當代藝術館,空間發生了變化,是否對參展藝術家構成挑戰?

嚴岩:巧合的是,這兩個展覽都是在後工業時代的遺迹中舉辦的。紅場是一座鋼鐵廠,PSA是一座發電廠,紅場雕塑中心有一個巨大的下沉冷卻池,發電廠有高聳的煙囪和架構空間,兩個相距十年的展覽似乎是一場空間競賽。是以,對于參加過上一次身體媒體展覽的藝術家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對于新藝術家來說,這可能是一個挑戰。比如日本藝術家赤春燕達,這是她完成過的最大的作品。她原本打算在PSA中庭織一張帶有标志性黑線的巨型網,營造出一個不确定的灰階空間,但看到現場後,她被發電廠的規模"吓壞了",最終更新了程式,與冰冷的工業體交談,床和血液都流出了身體。

亞昌藝術網:為什麼展廳要把空間塗黑,讓白盒空間變成封閉的黑匣子形狀?

嚴岩:在黑暗的環境中,身體成為攻擊的目标,感官被打開到最大程度,為防禦做準備,身體媒體展覽是對感覺的挑釁(可惜每次都有無法展出的作品)。在白盒子裡,作品和藝術家的想法是主要人物;在黑匣子裡,作品和觀衆都會産生疑惑,互相猜測。

亞昌藝術網:本次展覽運用各種藝術等新媒體技術表達,進入跨學科的協作模式,試圖突破互動藝術展覽的界限,在您看來,跨界藝術會成為未來藝術的方向嗎?

嚴岩:新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必将影響藝術創作。跨學科合作可以突破一些思維方式,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應該深入探讨,留下的讨論和示範過程非常枯燥。

亞昌藝術網:越來越多的新媒體技術正在被藝術家使用,它是否正在消解未來畫藝術在貨架上?

嚴岩:我不這麼認為,相反,技術有助于藝術延緩衰老,突破其局限性。

亞昌藝術網:最近越來越有沉浸式展覽和作品,如何看待這類展覽的"俏皮"批評?

嚴岩:界面是中性的,取決于藝術家賦予它什麼樣的靈魂。展覽有多種目的,"俏皮"的展覽隻要不是學術包裝,不是在博物館裡我覺得就很好。

亞昌藝術網:謝謝!

作者:謝偉

編輯:張利民

"雅昌特别報道"從紅場到PSA:10年技術劇變下的"身體"媒體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