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撰文 | Monica

目前,程十發美術館正在展出《獻給生活——上海中國畫院藏程十發作品陳列》,引發了我的關注。

作為海派藝術的傑出代表,程十發先生是傳統文人山水畫向新中國人物畫轉型過程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位人物。他的一生求學和創作經曆,幾乎曆經了中國近現代藝術變革的整個過程。

青年時期深受明代著名書畫家陳老蓮(陳洪绶)影響,學習文人畫,所受的是傳統文人趣味熏陶,繪畫審美中帶有貴族氣質的“士大夫精神”。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明 陳洪绶《山水人物冊頁》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到了中年,時代環境改天換地,畫家也開始了自我革新。

為了積極響應新中國的新文化建設,從1949年開始,程十發就深入農場生活,學習了很多年畫、插畫這類具有鄉土氣息的民間藝術,對中國傳統畫進行改造,畫面中開始出現了農民、勞工等勞動人物形象,以及融入了很多生産、生活的場景。

1950年末至1960年代初,程十發的革新成果顯著,創作出了《歌唱祖國的春天》(1957)、《民歌》(1958)、《街頭一景》(1958)、《給生活打扮的人》(1958)、《在毛主席周圍》等一大批非常精彩的雅俗共賞的主題人物畫佳作。有些作品還獲得了國際級和國家級大獎。其繪畫的審美趣味開始走向了平民化、大衆化,但又完美保持了一定藝術性,甚至還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油畫技法。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此次展出的《歌唱祖國的春天》,是程十發主題畫創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作品榮獲1957年全國第一屆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完美地诠釋了“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展牆内容

在參觀過程中,作品《搪瓷臉盆畫稿》、《給生活打扮的人們》格外引起了我的興趣。搪瓷臉盆是很多80後小時候家家必備的生活用品。這件作品就是紀錄五十年代程十發和很多上海中國畫院的知名繪畫名家,包括賴少其、唐雲、程十發、周煉霞等,參與日用品的設計創作經曆,其中就有搪瓷臉盆這類非常接地氣的物品。面盆上印着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或者很多漂亮的花卉設計很多都是出自這些大師之手。讓人不由聯想到如今有些“昂貴”的藝術衍生品。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給生活打扮的人們》 程十發1958年 75.5×46cm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作品紀錄1958年上海中國畫院組織畫師去上海久新搪瓷廠深入生活進行創作的場景。

毛澤東曾經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說過的一句話,“藝術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這是由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也是國家主體成員的精神審美需求反應。這些“藝術衍生品”的設計生産,既美化了當時的生活又極大範圍做了藝術普及。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帶有印花的搪瓷盆、搪瓷鍋、以及印有“攀鋼全景“字樣的瓷器盤

物品拍攝于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三十年,藝術創作大方向是展現新國家氣象,而藝術創作者也是有機關挂職。在宣傳上,更多是來自國家層面的推動。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市場,是到了90年代才開始出現。但也正是得益于那個時代的藝術生産和創作模式,使得連環畫、年畫、版畫以及改造後的中國畫,走進了千家萬戶,裝飾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審美表達上自信又自在,至少影響了二代人的藝術觀念。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作品選自藝術百代美術館開幕首展《奮鬥——新中國歲月回響》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藝術是作為一種革命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存在。原來傳統的人文山水畫中開始出現了工廠、煙囪、卡車等勞動建設場景,而原來閑情逸緻的士大夫人物被積極向上的勞工、農民、士兵等勞動人民的形象所取代。但作品中充滿了豐富的精神情感,對建設中的新社會有着美好向往。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雖然整體畫面可能仍然會帶有一些人文氣息,但總的來說,畫面能夠讓人了解和欣賞。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間,工農兵人物形象幾乎成為畫面必不可少的符号。人物動作、表情、服飾甚至道具,都形成了意指十分明确的符号化語言,表現形式相對穩定,藝術語言也富有時代性。如在塑造新中國人物勞工形象時,寬廣的胸懷、有力的臂膀、标志性的工裝以及一往無前的姿态,成為表現無私奉獻、敢于擔當的語言符号。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那個時代的繪畫,也有着鮮明的風格,紅光亮,高大全。更多展示的是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現在很多老人對這種藝術形式都還很熟悉,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作品傳遞的都是積極向上,擁有生命力的正能量,人物形象也多為健康強壯的勞動者形象,他們在建設新社會的道路上,朝氣蓬勃,充滿幹勁,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作品選擇藝術百代美術館開幕首展《奮鬥——新中國歲月回響》

有部分觀點認為,那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太過典型刻闆缺乏多元化,但是拉回到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國内整個社會經濟還處在一窮二白中,國際環境也格外緊張,美國和蘇聯分别在50和60年代對中國進行了封鎖,此外國内還潛伏不少計劃反攻大陸的特務,政治生活仍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在上海知青曾經下放的五四農場裡,看到了介紹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展覽,裡面介紹當時青年的日常生活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學農、學工、學軍還有民兵訓練。

既然需要繼續鬥争,這必然會涉及到鬥争對象的形象需要鮮明化、典型化,試想如果暧昧化或模糊化,還怎麼鬥争? 但有一點,這個時期的藝術作品都非常容易了解,易于宣傳,同時也美化了日常生活。對任何藝術作品的分析都需要回到具體的社會環境和曆史時代中去了解,才有助于更好的把握創作方向的演變。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在改革開放之後,這一創作方向開始逐漸發生了改變。進入90年代,對藝術品的評價和宣傳更多來自于市場,集中展現在拍賣場上的數字以及畫廊、藝博會等各種展覽。而市場化的運作結果就是,作品從形式到内容都逐漸發生了轉向。因為資本的邏輯是隻買最稀缺的,最有代表性的,最特别的,甚至是帶有一定反諷意味的。于是,藝術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現在有很多當代藝術展,欣賞體驗卻讓人一言難盡,最常聽到的回報就是看不懂或者是藝術家太難了解了。這種審美上的困惑讓普通百姓形成一種認知怪圈,覺得藝術似乎就是高高在上的,又或者就是莫名其妙的。藝術開始淪為很小一部分人的高端社交貨币和金融投資對象,審美趣味自然也發生了轉向。曾經那些常常出現在畫中的人物也開始漸漸消失了,或者以另外的形象存在着。

一個時代所走過的腳印,一定是可以從繪畫作品之中得以展現。再次回看程十發在1958年創作的《給生活打扮的人們》這件作品,其思想性和藝術性仍然讓人感動,覺得自然親切。繪畫作品中的人物,雖然生活在物資極少的年代,但反應出來的精神情感卻是如此豐富。半個世紀過去了,社會發生了很多改變,但希望展覽中的這些作品所保留下來的情感能打動常常糾結于生活壓力中的你,也希望你對生活的激情能在這些作品中得到升華。

展覽名稱:奮鬥——新中國歲月回響

展覽時間:2021年9月12日—2022年3月31日,10:00—18:00(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

展覽位址:上海市松江區王家厍路885弄雲堡未來市藝術文創園區内

從程十發的搪瓷臉盆設計說起,建國後的繪畫審美趣味如何發生轉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