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音樂先聲(ID:nakedmusic),作者 | 魯修修 ,作者 | 範志輝,钛媒體經授權釋出

繼黑膠唱片、盒式錄音帶之後,CD也有了“回暖”的迹象。

前陣子,資料分析供應商MRC Data釋出的《YEAR-END REPORT U.S. 2021》顯示,2021年,美國CD銷量迎來了17年來的首次增長。

盡管增長率僅有1.1%,但小幅增長也承接了近幾年CD銷量降速放緩的整體趨勢。

在流媒體增長日漸見頂之際,CD這種精緻且“親民”的實體形式終于趕上了實體複蘇的末班車。或許,這股CD的複古潮才剛剛開始。

被唱衰20年後,CD迎來首次回暖

20世紀,唱片時代可以細分為黑膠時代、卡帶時代和CD時代。

在上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黑膠唱片都一直占據主流音樂存儲媒體的位置。直到1979年,索尼公司Walkman系列随身聽面世,風靡全球的錄音帶才開始對黑膠唱片市場地位造成沖擊。

但盒式錄音帶市場仿佛昙花一現,經曆了上世紀80年代末的銷售高峰後,便開始急速萎縮。到了90年代初期,CD的銷售就超過了錄音帶。

彼時,友善存放、價格低廉、便于攜帶的CD成為時代新寵,黑膠唱片的價格大跌,黑膠生産線也被大量淘汰,1992年,香港和台灣都停止了黑膠唱片的發售,大陸也正式進入了CD時代。

在香港,甚至一度還出現了“黑膠填海”的現象。據估計,當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香港市民平均每人丢棄了超10張黑膠,超2000萬黑膠被埋進海裡。

這股CD狂潮,也是傳統唱片業最後的高光時刻。

2001年,以iPod為代表的MP3開始普及,當時,iPod通過與 iTunes的結合以及Click Wheel(滾輪式控制器)的互動操作邏輯,不僅較好地還原了翻閱實體專輯的感覺,也深化了便攜式音樂的含義。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iPod面世後,其打造出的數字音樂消費閉環,很快幫助蘋果公司突破了100億美元的銷售額,搶占了超70%的MP3市場佔有率。

自此,CD唱片在這股“MP3熱”中節節敗退。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資料顯示,2000年到2016年間,美國CD銷售收入由132億美元降至12億美元,縮水超90%。放眼國内,内娛市場最後一張銷售量突破100萬的實體專輯,是李宇春的《皇後與夢想》,時間定格于2006年。

但MP3的出現,并未改善CD時代以來愈發猖獗的盜版現象,恰恰相反,網際網路的野蠻生長以及MP3混亂且碎片化的版權管理為盜版音樂提供了一片“沃土”,導緻版權環境進一步惡化。

直至正規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成為主流媒體,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在國内,國家版權局的一紙《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更是将正版音樂的重要性提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版率達到了96%。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從2014年RIAA的資料可以看出,在經曆了2001年94.5%的高點之後,2013年CD唱片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已不足30%。到了2019年,實體音樂的市場占有率更是跌至9%,而線上音樂則超過了80%。

這場CD唱片的唱衰延續至2021年。去年1月,美國著名的數位/電子産品售賣商Bestbuy宣布下架實體店的CD唱片,零售百貨集團Target也打算隻按實際銷量來向經銷商結算CD貨款——市場對CD唱片的期待值進一步降低。

不過,也恰恰是這一年,CD唱片顯示了17年來首次“回暖”迹象——美國CD銷量達4059萬張,較2020年的4016萬張增長1.1%。其中,Adele的新專《30》為銷量榜首,售出898000張,發行首周便達成了378000張的銷量紀錄,超過原紀錄保持者Taylor Swift《Red》146700張銷量的一倍還多。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除了位于榜首的《30》之外,美國CD形式銷量前十的專輯,與2020年的前十名相比,也都有着較為明顯的增長。可見,1.1%的銷售增長率背後,是CD市場的普遍“回潮”趨勢。

随着近年來CD唱片降速整體放緩,或許2021年的逆勢增長,正是CD這一實體形式複興的轉折點。

數字音樂時代,CD唱片何以逆勢複蘇?

CD的回潮,最直接的動力來源于頭部藝人的強勢驅動。

20年來,盡管CD銷量持續下降,但坐擁巨量粉絲群體的藝人的實體專輯銷量卻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偶像工業發達,且擁有打歌節目這一獨特形式的南韓,頭部藝人的CD銷量更是屢創新高。

本月初,據SM娛樂披露的資料顯示,旗下藝人2021年釋出的25張專輯創下了超1500萬張唱片的銷量,比2020年增加2倍多。在《BTS強勢回歸,“中輸”力量破億,但專輯去哪了?》中,音樂先聲也曾揭秘為偶像圈“沖CD銷量”的行業現象。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此番CD銷量的逆勢增長,同樣離不開頭部藝人的推動。據統計,Adele的《30》占2021年美國CD銷量的2.35%,包攬CD銷量二、三名的Taylor Swift的四張專輯占2.21%。對比上一年MRC Data的報告便可以發現,美國銷量前十的實體專輯相比于2020年的銷售量增長了42.77%,遠高于21.7%的整體水準。

可見,包括CD在内的整個實體唱片銷售都在頭部藝人的推動下呈現出複蘇的态勢。早在幾年前,黑膠的回潮便已開始,2018年至今,美國黑膠唱片的銷量一直保持着兩位數的增速。也是在2018年,改制後的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在上海重建了黑膠唱片的生産線。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對于音樂愛好者而言,實體唱片帶來的不止是聽感,更是一種獨特的多感官享受。

從這個角度講,CD與黑膠的逆勢增長背後的邏輯是相似的。無論是CD還是黑膠唱片,它們都在音樂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獨特的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黑膠的封套,CD的封面、歌詞本以及整體設計,都在一片小小的實體空間之上構築了獨一無二的音樂體驗。而這種實體唱片帶來的整體設計性、藝術性和情感氛圍,也是聆聽數字音樂根本無法企及的。

于是,音樂在人們生活中愈發重要的當下,興起了一股實體唱片的收藏潮,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輕人也參與其中。英國唱片協會早前的資料顯示,實體專輯購買者中有三分之一是年輕人;另一份全球性的報告《Engaging with Music 2021》也顯示,25~34歲的音樂愛好者中,CD購買者的比例為15%,高于平均水準的12%。

相比來看,盡管增值空間和收藏價值稍遜于黑膠唱片,但CD唱片的優勢在于“親民”。

随着CD制作技術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廠商必須投入數百萬美元購買器械,批量生産CD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如今,CD的成本大大降低,也不必擔心會出現黑膠唱片那樣的貨源短缺。

即便是小衆的獨立音樂人、樂隊,也可以從容地在網上下單幾百張CD,通過精心的企劃,以實體的形式将自己的靈感與思想傳遞給歌迷。對于年輕的音樂愛好者而言,接近“保真”的CD唱片則在黑膠之外提供了成本效益較高的實體音樂體驗。

獨立音樂百川如海,主流音樂驅動強勢依舊,在時興的音樂複古潮中,CD唱片也迎來了它的“回潮”。

回光返照還是觸底反彈?

前文中提到,Adele和Taylor Swift兩位藝人分别包攬了2021年美國CD總銷量的2.35%和2.21%,再加上BTS的2.54%,僅上述三者,便占據了超7%的份額。是以,有人認為,2021年的小幅增長隻不過是CD唱片頹勢中的偶然,并非複興的前兆。

被唱衰20年的CD也開始回潮了

不過,我們也覺得對未來不必如此悲觀。

誠然,實體專輯已不可能再次成為主流音樂載體,但在音樂産業的長期發展之中,數字與實體間正在趨近于一種微妙的平衡。随着蛋糕的不斷做大,兩者将共同發展,而非此消彼長。

其實在CD唱片“落幕”後,傳統實體專輯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音樂産業。無論是iPod的Click Wheel設計,還是音樂軟體播放界面旋轉的“唱片”,都是對實體唱片的某種模仿。前不久,Adele要求Spotify預設設定按順序播放《30》中的歌曲,也推動了流媒體上線專輯順序播放服務的程序。

極度便利的音樂流媒體服務深度開發了音樂市場的潛能,如今,已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傳統唱片業的正回報。身處流媒體增速放緩之際,在短視訊、直播、虛拟演出等新選擇之外,我們也有像黑膠、錄音帶、CD唱片這樣“向後看”的選項。

随着使用者群體、市場機制的進一步成熟,這些高品質、小而美的複古實體形式也将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