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側立面
熙熙攘攘的南京西路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一座近現代建築的博物館,沿路排列的風格各異的建築記錄了上海這座“摩登”城市其百年間的風雲變幻和時尚更疊。坐落于南京西路325号的曾經的跑馬總會大樓,是上海近代公共建築中風格突出并且儲存完好的著名曆史保護建築之一。作為公共建築,其公共服務功能從最初的賽馬到如今成為曆史博物館,同樣經曆了滄桑變化。這樣的變化過程不僅僅見證上海的城市發展曆程,同時也在不同的時期與其使用人群産生了深度的聯接,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成為了上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0世紀初的跑馬活動與跑馬總會大樓
自1843年開埠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最頻繁的地方。随着西方人來到上海定居并帶來他們的生活方式,跑馬活動也來到了上海。在其最初被引入上海時,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的尋常百姓參與賽馬活動,隻有上海道台、知縣等官員在受到特邀時才能前往賽馬場觀賞。直至1909年,中國人才可以買票進場參與賭馬活動,幾年之後,許是看中了這方面巨大的營收潛力,跑馬廳開始發售名為“香槟票”的賭馬彩票。資料顯示,1889年前後,跑馬總會每年收入僅2.2萬元;1920年後,每年達400餘萬元;1939年前後,每年竟達800萬元。博彩産業驚人的利潤,讓跑馬總會賺得盆滿缽滿。為了給進階會員更奢華的娛樂體驗,跑馬總會不斷地提升跑馬廳娛樂環境以及跑馬場地的建設。
正面
由于賽馬活動的特殊性,賽馬的場地有較高要求,通常必須要有草地或沙土的環形跑道、觀衆看台以及馬房和其他配套娛樂設施。上海最早的跑馬場由跑馬總會于1850年(即清道光三十年)建設;後因跑馬活動帶動地價上漲,外國商人低價買地、高價賣地,賺取高額地産差價的動因,三次搬遷重建;最終落腳在如今人民公園一帶。通過地産業和博彩業賺取了巨額利潤的上海跑馬總會,于1932年決定在賽馬場的西北角,建造氣派的總會大樓以供進階會員享樂。當時的英國建築事務所馬海洋行(前身為馬礦司洋行)承接了跑馬總會大樓的設計項目,并由本土施工團隊餘洪記營造廠承建。一年後完工的跑馬總會大樓占地面積89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高四層,從此這棟氣派的紅磚建築開始作為地标矗立在上海南京西路上。
跑馬場因其場地開闊平整,在曆史上不僅被用作賽馬,也經常被作為兵營使用。尤其是太平洋戰争爆發以後,日軍強占了跑馬總會大樓用于駐兵以及繼續營運博彩業以賺軍資。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以後,跑馬廳停止了賽馬賭博,由美軍接手成為美軍軍營和剩餘物資倉庫。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市軍管會正式接管了跑馬廳,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将原跑馬廳南部辟為人民廣場,北部改建為人民公園,中間辟築了人民大道。1952年跑馬總會大樓成為上海博物館;1959年博物館遷出,改為上海圖書館;1997年上海圖書館遷往新館,大樓改做上海美術館;時至今日,原跑馬總會大樓已成為上海市曆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曆史博物館,其東南面是上海當代标志性建築——上海大劇院、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博物館;地鐵1、2号線人民廣場站在其東面。紙醉金迷的跑馬場已經成為一個曆史名詞,而綠樹成蔭的人民廣場則成為了上海的新地标。
香槟票
馬海洋行與新古典主義建築
依據鄭時齡先生對于上海近代建築的分期,跑馬總會大樓的建造正處于上海近代建築興建盛期。彼時的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工業中心、商業中心、對外貿易中心、交通運輸中心、航運中心以及通訊中心,正處于上海城市發展曆史中的“摩登時代”。受到經濟活動發展、地價攀升以及建築技術快速發展的綜合影響,近代建築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繁盛時期。彼時的上海,彙集了大批優秀國内外建築師,建築風格也複雜多樣,既有本土特色也有西洋風格。這一時期的上海近代建築風格出現了四種傾向,其中較為流行的仍是西方新古典主義風格,以及逐漸發展的中國傳統古典複興風格、“國際式”風格以及裝飾藝術派風格。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不同的風格在上海現存的近代建築中都有儲存完好的案例。
承接跑馬總會大樓設計的馬海洋行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為特長,其在近代上海留下的優秀作品不僅有跑馬總會大樓,還有包括外灘1号的麥邊大樓和中南銀行等公共建築;以及愛資拉宅、楊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今永業大樓)和新康花園等住宅建築。其中跑馬總會大樓展現出了完美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立面比例嚴謹;立面外牆采用紅磚和水刷石飾面和石材相間,呈現一種典型的新古典主義特征;二、三層西立面貫以塔什幹式廊柱;頂層采用紅瓦屋頂;整個建築顔色紅白相間,優雅沉穩中彰顯低調的華麗與精緻。由于面對南京西路的面比較狹窄,建築師設計了一座高49米的鋼筋混凝土鐘塔,鐘塔最上部是四面三角形坡型屋頂,形成一條南北向的軸線;鐘樓東面是看台。
内部展廳
要更好地了解開始于18世紀下半葉的新古典主義及其影響下的建築風格,可以從了解新古典主義運動開始。新古典主義運動的要義在于試圖建立理性的古典法則,創造理性的原型和理想的建築;建築主張回歸“變化中的統一”“比例”“和諧”等古典美學的原則。整體來說,新古典主義強調理性的古典建築原型,追求結構和審美在哲學上的真實,是一種理性與考古學互相結合的古典法則。相較于古典主義建築的簡潔和整體感,新古典主義更注重構圖的完美,并糅入大量的曆史風格,其中有兩種價值傾向值得重視。其一是曆史主義的傾向,即在建築中融入曆史風格;另一是折衷主義的傾向,即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曆史建築風格拼貼在一起。新古典主義在歐洲本土的風行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其後逐漸為現代運動所取代;然而在20世紀初的上海,由于西方建築師或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中國建築師仍以學院派的古典建築語言為基礎,結合社會的需求和風尚,這一時期上海的近代建築仍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為主導。
曆經近90年的曆史,這一建築内部基本保留了跑馬總會大樓20世紀初歐洲古典裝飾風格,整體采用米白色的大理石鋪地和牆面搭配黑色的鑄鐵裝飾,形成典雅與厚重的和諧統一。與幾乎同時期建造的和平飯店類似,在跑馬總會大樓的建築中,也部分采用了法國拉克利水晶玻璃裝飾的門作為空間分隔。值得強調的是拉克利玻璃的特殊性在于,由于燒制的過程中融入了銻、砷和钴,成品通常呈現不規則的半透明狀,在光照下可以呈現特殊變幻的光影效果。彩色的拉克利玻璃用于通往每一層大廳的大門,讓建築内部空間呈現五彩變幻的夢幻效果。此外,呼應賽馬主題,建築内部裝飾的大量細節都采用了“馬”這一進制素,例如在樓梯的鑄鐵欄杆上,優雅彎曲的鐵藝欄杆在中間彙聚,成一個貝殼般旋轉的馬頭;多個馬頭順序排列,共同組成樓梯的圍欄;鑄鐵工藝的馬頭圍欄為建築内部空間增加了濃厚的藝術感。
鐵藝欄杆
作為如今的上海市曆史博物館,這座曆史建築共5層的内部空間均開放以供公衆參觀。一樓大廳為特展廳,用于臨時展覽活動;二樓至四樓的館藏講述了上海曆史的發展軌迹,全面展示了上海古代史與近代史文物,尤其是對中國共産黨成立以來在上海的革命活動都有詳盡的文物記載,深入且動人地講述了上海的紅色曆史。觀覽于博物館之中,建築的古老曆史風貌以及館藏展品無不在講述一個又一個生動故事,老建築與老故事交相輝映,讓人時而身處鴉片戰争的吳淞炮台,手撫鎮遠将軍銅炮;時而站在蘇州河,見證外白渡橋落成;時而為中國共産黨成立而心神激蕩……
融入市民生活
無論是跑馬總會大樓抑或是上海市曆史博物館,作為公共建築,其建築本身承載了大量的各式各樣的日常活動。建築的空間布局和面貌也會因為響應人民的活動而發生一定的變化,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這棟曆史建築上,在建築的頂樓,有一個占樓頂面積約1/4的現如今為餐廳的平房,這個類似閣樓的平房的存在似乎與建築本身的空間功能并不十分切合。但走訪調研告訴我們,正是這個平房和這個屋頂花園,讓居民和這棟建築産生了更多的生活和情感聯接,讓一棟靜默矗立的公共建築煥發出絲絲縷縷的生活氣息——站在屋頂花園上,可以看見南京西路的熙熙攘攘,有一種置身靜谧、遠眺繁華的奇妙感受;來餐廳之前做一些功課,了解了餐廳所在的建築曆史,也就更加了解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我們采訪到了對建築的屋頂花園進行改造設計的景觀設計師,他說這個鬧中取靜的花園仿佛城市叢林中參天大樹上停留的一隻藍鳥,見證過他人生中的很多重要時刻,對于他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地方……
拉克利玻璃門
建築的功能在于承載人類活動,而建築的魅力在于人們與建築産生的情感聯接。作為伫立在上海南京西路上曆經近90年滄桑曆史的建築,無論是被稱為跑馬總會大樓,抑或是上海市曆史博物館,建築的功能在随着曆史發展不斷改變,其與使用人群之間的聯接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從燈紅酒綠、一擲千金、紙醉金迷、見證了無數大起大落、悲歡離合的跑馬場,到喧嚣的繁華都市中一個恬靜安然的公園,跑馬場的滄桑變化是時代風起雲湧的縮影,其今天也是安定繁榮年代的标志。
相關連結:“風針上的金馬向着紅月亮撒開了四蹄”
陳祖恩
1933年2月,跑馬總會大樓落成。紅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鐘樓上的指針明亮,成為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地标性景象。新感覺派作家穆時英說:“跑馬廳屋頂上,風針上的金馬向着紅月亮撒開了四蹄……”
跑馬總會,又稱跑馬廳,其實就是跑馬俱樂部。有英國紳士的地方,就有跑馬場,這似乎成為一種定律。1850年,當以英國人為主體的西方僑民在上海僅有二百多人的時候,跑馬活動就被他們帶進入這片開埠才七年的土地。由于跑馬活動的競技魅力和賭博獎金的誘惑,這一西方體育娛樂項目在上海迅速興起。1862年跑馬場在靜安寺路出現的時候,已經換了三個地方了。同時,跑馬俱樂部應運而生,最初的建築是一幢精美的兩層洋樓,四周為敞開式,屋頂有鐘樓,衛生設施與浴室具備。
1932年,跑馬總會拆除舊屋,重建新樓。建築由英商馬海洋行設計,承建機關則是作為會員的餘洪記營造廠。建築的外表自然是雄偉的,但内部的精美與功能的完善則充分展現了會員娛樂性和服務性。底層是售票處和彩票領取處,夾層是保齡球館,一樓是俱樂部,有咖啡館、紙牌室、閱報室及彈子房等,咖啡館内配有巨大的磚砌壁爐。餐廳在一樓南部,外有走廊,用紅瓦砌成,馬主可在此察看其馬,前面即是斜倚之看台。二樓及三樓是包廂,有三十多間,包廂前面是走廊,直接面對跑馬場地,可看各種活動。每一間包廂都是一個私人空間,非常舒适。樓内有遊泳池和土耳其浴室,女賓有專用樓梯。鐘樓位于屋頂之北端,高160尺,鐘之四面直徑計10尺,故在遠處即可望見指針,樓内各處還有十六架時鐘,為看客報告時間。
1934年2月28日,跑馬俱樂部揭幕儀式,采用西方常用的啟門禮。那天,建築師司賓斯把一個小箱子,裡面放一枚黃金色的鑰匙,授給總董白克。白克用這把鑰匙打開大門,會員紛紛湧入,開啟了這座大廈的慶祝豐宴。
俱樂部每年舉行盛大的聖誕晚會,餐廳的長桌上放着一隻華貴的銀碗,裡面裝滿鮮花。銀碗大得出奇。曾經有位男士與一位漂亮的名媛打賭,問她敢不敢跳進去。沒想到,她立刻答應,吩咐仆人把碗裡的花和水倒掉,灌滿香槟,然後,在衆目睽睽之下,踩上桌子,縱身跳入銀碗。
跑馬總會有同仁俱樂部,以華人為主體。1938年,會員石渭臣以俱樂部人物之姓名,仿《陋室銘》而戲作一篇托物言志骈體銘文,也是閱讀建築的另一道風景:
部不在形,有狀則“眉”(石常眉)。樂不在多,雖“少”亦靈(趙少蘭)。斯是樂園,惟我“永生”(陳詠笙)。南坐蘆花蕩,東近跑馬廳。談笑有“鴻聲”(章鴻笙),往來皆“賢君”(宏賢鈞)。可以“聆笙”歌(陳聆笙),聽“鳳鳴”(莊鳳鳴)。欲“謀富”(唐美甫)以“赈饑”(陸仲琦),施“宏法”(李宏法)以“惠人”(石渭臣)。董長洪賢鈁,幹事陸奚鳥。“歐”(歐爾聖)君雲:何“難之”(王耐之)有?
作者:湯湃 劉竟競 陳祖恩(分别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在站博士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博士、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編輯:周敏娴
責任編輯:邵嶺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