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聯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對聯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撰對聯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習俗。千百年來,小小的對聯不但寄托了文人雅士的幾多逸趣,也彰顯了尋常百姓的許多閑情。春節來臨之際,在門楣上、廳堂中挂上幾副對聯,喜氣盈門中讓人倍感溫馨和吉祥。《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撰的《文字上的中國:對聯》(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開創了用故事诠釋對聯的先河,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被楹聯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感染,充分感受到中國文字獨有的韻味之美。

現實生活當中,隻要一提起對聯,人們便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句經典“新年納餘慶,佳節号長春”,據說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副對聯。對聯講究對仗,在平仄、字數、甚至結構上都有相應要求,它源起于秦朝時的桃符。千百年來,其深得中華文化的濡染,又經曆代文人墨客的用心培植,逐漸形成了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凝練精緻的文學特點。一副好的對聯,不僅能展現出創作者的文學才思,還能體察出他們的文字匠心和文化底蘊。而意蘊深遠的對聯更能小中見大的一展民風、民俗等社會風貌,甚至凸顯出一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追求。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作為有着五千年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對聯從誕生那天起,就以其豐沛的文化潤澤,伴随着炎黃子孫一同成長,伴随着華夏文明日益茁壯。可以說,小小的對聯以薪火相傳的傳承力量,将五千年文明化作字字珠玑的絕句佳詞,将生生不息的儒家文化鋪陳在一詠千年的對仗中,将民族智慧和個人才情悉數滲透到迤逦起伏的平仄裡,書寫出多少巧奪天工的奇聯妙配,又演繹出多少回味無窮的中國故事。《文字上的中國:對聯》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古今故事,串聯起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對聯。說道故事的同時,也将一副副對聯的準确含義,作了簡要的評析。這對于我們了解這些對聯的主旨,回溯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和社會變遷,都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對聯更像是中華曆史和文化上的一個個橫斷面,脈絡清晰地映照出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文明軌迹。

賞讀《文字上的中國:對聯》令人耳目一新,從中我們不但能獲得文化上的滋養,暢享那些絕聯佳對所傳遞出的精神愉悅,還能從一則則典故中學到新的知識。比如,從李白聯鬥楊國忠的轶事裡,不僅讓我們見識到了李白鬥酒詩百篇的翩翩風采,還領略到了他的聰慧和機智。同時,對“詩仙”李白又有了新的認識。再比如,朱元璋寫春聯的故事,也頗讓人玩味。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貼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此聯看似生猛,細細揣摩又餘味無窮。

一副對聯,看似短小精悍,實則對仗的背後蘊含着很強的文化蘊意,是智慧和學識的結晶。它既可以說道曆史,又可以暢談人文;既可以托物言志,又可以借古喻今。從優秀的對聯身上,任何時候總是能看到中華文化的深刻烙印,嗅到筆硯深處的醉人芳香。它們又宛如中華大地上的一棵棵枝繁葉茂的白楊,堅定地守衛在華夏文明的千裡大堤上,在栉風沐雨中以别樣的風姿鑄成了一道靓麗的文化長廊。

悠悠千古事,盡在對聯中。随着時代的發展,以往用來逸情和逗趣的對聯,早已走出了自娛自樂的範疇,而那些舊時代的繁文缛節和陳規陋習,也在與時俱進中,漸被那些清新撲面的大膽創新所取代。可以确信,随着人們對對聯文化的不斷重視,這一新穎别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人們的口占與吟誦中,在人們的書寫與傳承中,定會煥發出勃勃的生機。(口 鐘 芳)

(人民法院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