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我們的“股神”巴菲特就在自己擅長的投資領域“栽了跟頭”,足足讓自己虧損了3.4億美元,約合人民币是22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是一份美國加州法院的判決書,上面描述了美國加州DC太陽能公司的老闆傑夫.卡波夫(Carpoff)(以下簡稱卡波夫)制造的一起龐氏騙局,成功詐騙衆多投資者約10億美元資金的事實,當然,其中就包括巴菲特。
大家都好奇,這個卡波夫究竟是怎麼樣一位“高人”,竟然能把巴菲特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間,要知道,在投資領域“股神”巴菲特可算是經驗老到,在投資場上運籌帷幄,哪裡吃過這種虧?
皮包公司
這個所謂的太陽能公司其實是個名副其實的“皮包公司”。其老闆不久前,還是一名需要為房貸車貸發愁的汽車修理工罷了,如今他和他媳婦兒成功靠着這家公司讓他們穿金戴銀,包括購買了超過150輛珍奇跑車、32處房産,還有價值1900萬美元的私人飛機服務。
就在不久前,這位名叫卡波夫的修理工覺得修車沒什麼搞頭,他想到了一個能快速賺錢的法子:先借助新能源火爆的噱頭,創辦一家太陽能公司。公司介紹是生産一種移動太陽能發電機組,可以為手機信号塔、體育賽事照明等八提供應急電源,還可以自由地安裝在拖車上,簡稱MSG的新能源産品,然後拉攏客戶投資。
你以為他們要靠賣這些發電機組賺錢?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們主要的目标是投資人口袋裡的錢。
說幹就幹,首先,他們把這個發電機組進行了金融化:把它變成了一個金融産品,資料和代号進行交易流通。其中,讓這個實物産品變成金融産品就是他的巧妙所在。
他們是這樣對代理商說的:你買了這個機組,還得去找客戶,這多麻煩。現在我們響應國家号召,你隻要出買機組的錢,就能成為我們公司的VIP代理商,我們公司幫大家去找客戶,你買了以後啥也不用管,每個月就等着分租金就行了。而且,你購買的機組越多,每個月分得的租金就越多。
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還有這種好事,紛紛抱着試一下的态度入資,大家心裡都這樣想:反正公司和産品就擺在眼前,還能跑了不成?再加上看到他們打着國家支援新能源的旗号,就更加堅信不疑了。
開始的時候,客戶交了錢,他們還會讓客戶看到産品,而且每個月都按時給客戶分高額的租金。嘗到了甜頭的客戶一傳十十傳百,一來二去,後來就變成了客戶隻管出錢,至于發電機組那玩意也沒什麼好看的,你們就拿去打理就得了,隻要每個月有那麼高的收益就行了。
大家一看,有搞頭,于是交錢的人就越來越多,每個人認購的數額也越來越大,誰不想坐等天上掉餡餅呢?
這項看似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很快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最後呢,他也沒多想,甩甩手就投了3.4億美元,約22億人民币進去。
錢到手之後,這對夫婦開始大肆揮霍,那些什麼發動機組什麼新能源就是一個口号一張空頭支票。至于每個月分給客戶的租金,那都是拿新加入的代理商那裡交的購買裝置的錢。
到這裡,這對夫婦編造的無形大網還在明目張膽地迅速擴張。到最後事情暴露,他們總共賣出去了17000多套這種所謂的發電機組,總共詐騙金額高達10億多美元,折合人民币約600多億元。
簡單的套路,離奇的賺錢心理
其實不管從哪個角度去分析,這個都是十分簡單的投資陷阱,而且手法并不高明。最開始普通人被蒙在鼓裡可以了解,但是像久經沙場的巴菲特這樣的人還看不透這汽車修理工玩的這套把戲嗎?
其實不然。經過查閱相關資料,從巴菲特的投資備忘錄可以了解到,其實,巴菲特很早以前就對龐氏騙局做過深入的研究,他是這樣說的餓:龐氏騙局,絕對不是僅憑幾個發起人就能玩的起來的。他一定是各方參與力量互相對賭的結果。參與者大都笃信自己在泡沫破滅之前可以全身而退,也就是說,隻要後面有接盤俠,他就算是個騙局,參與者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撈到錢。
這就可以看出,包括巴菲特在内的很多龐氏騙局的受害者,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其實并不是被騙的。他們隻是跑得不夠快,或者是參與得不夠早而已。
但我想說的是,當你發現這是龐氏騙局的時候,就千萬不要摻和進去了。雖然在這個過程當中,确實有人能賺到錢,但那個幾率也太低了。
因為在莊家這個視角上來看,所有的參與者就像是網裡的魚兒一樣,魚兒最多的時候就是他收網的時候。而你在水裡呢,是看不清的理不明的。
這種金字塔模式的賺錢方式,收益的往往隻是撒網的人而已。當然,話說回來,巴菲特當然可以有這樣搏一搏的想法,但是我們普通人絕對不行。因為首先巴菲特有強大的分析團隊,他對收網的時間判斷比我們更準,最最重要的是,人家虧幾個億都是零花錢罷了。
在大陸,龐氏騙局是一種很常見的投資騙局,一些打着高回報低風險的非法集資集團就是利用這種模式聚斂錢财的。
引申小知識:
1、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錢。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龐奇的投機商人“發明”的。
2、這些年新能源概念在美國異常火爆,美國政府不斷對新能源産業實施稅收減免。
3、巴菲特曾多次表示想進軍新能源領域,同時大手筆買入能源類公司。巴菲特旗下就有相關聯的新能源控股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BHE)。
結尾:
自己或者身邊有沒有遇到過這種類型的騙局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