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世界趨勢月刊9月刊題為"哭泣的西方和重新測量的世界",由德國國際技術轉讓協會主席Thomas Bonchab和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前所長、萊比錫大學教授Robert Kappel編輯如下: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世界秩序的根本性變化,至今沒有逆轉。西方壟斷及其規則和制度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質疑。許多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南南合作不斷深化。結果,世界秩序中出現了新的結構。
回顧過去美國與蘇聯之間以及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貿易沖突,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沖突将至少持續20至30年。歐盟不應單方面與其跨大西洋夥伴站在一起,而應建立一個不斷變化的聯盟。美國在許多領域已經失去了作為秩序守護者的角色。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中國和歐盟都無法主宰世界。
由于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歐洲在開放市場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中國正在迎頭趕上,在一系列項目的架構内推廣自由貿易的理念,進而與美國一起唱起了"對台遊戲"。
美國的貨币政策越來越受到美國國家目标的指導。美國在其他宏觀協調領域也失去了主導地位。新的重商主義政策與20國集團和77國集團的宏觀經濟協調背道而馳。
與此同時,美國已經失去了作為和平締造者在全球采取行動的能力和意願。走出全球危機區是"美國優先"政策的指導原則。
轉型能力多樣化。越南、摩洛哥和哥倫比亞等新興工業國家在經濟現代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中國在關鍵行業的尖端技術開發方面趕上了美國和歐洲。中國現在已經發展了自己的矽谷。全球百分之七十的獨角獸公司來自美國或中國。
較貧窮國家的經濟重要性正在增加。随着經濟重要性的提高,全球參與的呼籲也将增加。可以想象,未來将更多地關注貧困、疾病預防和控制、金融市場穩定、暴力和氣候等問題,而不是西方的基本價值觀。美國和歐盟都不具備塑造世界秩序所需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今後,對多邊機構發聲和塑造的呼籲将有所不同。多年來,中國已經表明,它也在建立新的多邊機構,如亞投行,并制定新的全球戰略。原則上,美國、歐洲和中國等重要國家希望促進他們所了解的世界秩序并結成聯盟。這也意味着對較小參與者的聲音持開放态度。
是以,歐洲必須在這些趨勢中發揮積極作用。它可能看起來很自信,不應該太快地對其中一個或另一個作出承諾,而應該與各方結成聯盟。
來源:參考消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