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創成各家博物館标配 今年春節博物館又拿出哪些文創絕活兒?

央廣網北京1月27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管昕)近兩年,文創幾乎成為各家博物館的标配,春節更是被視為文創“圈粉”的最佳時機。今年春節,博物館又拿出了哪些文創絕活兒?

近日,國博和老字号全聚德聯手,上架了一款全家福金湯佛跳牆禮盒;進到國博的觀衆,還可以喝到嫦娥奔月拉花的咖啡、吃到大盂鼎模樣的雪糕。浙江良渚博物院最近也推出一款“良渚定勝”禮盒,把良渚元素和杭州的中華老字号“知味觀”的傳統小吃定勝糕相結合……

其他博物館也有一些新嘗試。吃什麼、用什麼、玩什麼,多家博物館提供了“從文物來、到生活去”的解決方案。

“每逢佳節胖三斤”,尤其是春節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博物館文創也看中了這個好時機。春節期間,“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将在國博展出。國博推出的金湯佛跳牆,外包裝取材元素為國博館藏《憲宗元宵行樂圖卷》,描繪了明成化年間宮中過節時熱鬧的氣氛。佛跳牆又名“福壽全”,寓意美好,相傳源于清道光年間,有近兩百年曆史。

除了佛跳牆,國博還推出了一款“元宵行樂圖新春茶點”禮盒。靈感依然來自《憲宗元宵行樂圖卷》,畫中一個貨郎擔最引人矚目,南北通貨,琳琅滿目,小孩相擁而上,正是最喜樂的一幕。

國博飲食文創負責人廖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國博設計了嫦娥奔月拉花的咖啡、大盂鼎模樣的雪糕,并設計成便于攜帶和物流配送的新春禮盒,希望讓沒進博物館的人也能享用。”

良渚博物院最近也推出了一款“良渚定勝”禮盒,把良渚元素和杭州的中華老字号“知味觀”的傳統小吃定勝糕相結合,用的、吃的,一套配齊。器皿設計來自良渚文化的黑陶豆,釉色采用了良渚嵌玉漆杯的紅色,金色貼花則來自良渚陶器紋飾。良渚文創負責人熊磊說:“紅色有過年的氣氛,也呼應‘定勝’主題。良渚文創産品在年禮禮盒的加持下,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興趣,進一步将良渚文化帶入更多人的視野。”

河南博物院也在新年推出“非遺來潮”系列活動,結合非遺元素設計出文創産品,包括銅鏡打磨、修複大師、傳拓大師、雕版大師等。其中,虎年定制款雕版作品融入了甲骨文和虎元素,河南博物院文創策劃主管陳钰介紹:“甲骨文和虎形象結合的元素,包括一些虎的吉祥語,還有我們館内的鎮院之寶——四神雲氣圖,裡面白虎的一個變形圖樣都加了進去,它是新年定制款,有一個紅色的腰封,還比較契合節日的主題。過年的春聯裡面也加了壓勝錢的元素,裡面是剪紙的窗花,它剪的是四神瓦當裡面白虎的形象,也是一個虎年的元素,總共六七款都是新出的,為了賀歲。”

新年到來,貼福貼金。河南博物院開啟全新玩法,推出了“鎏金盲盒”。首發的六款寶物選取了金腰帶獸首飾品、錯金銀豹形插座等六件與“金”相關的河南博物院院藏文物作為模型,簡化操作流程,讓大家動手體驗古老的鎏金技法、貼金工藝。陳钰表示:“跟古代與金鑲技藝相關的六款文物。用純度98%的黃金的金箔,貼制一個模具制成的,裡面也是一整套貼金的工具,讨一個好彩頭、好寓意。”

文創成各家博物館标配 今年春節博物館又拿出哪些文創絕活兒?

敦煌畫院開發設計的文創“敦煌五福”(央廣網發 敦煌畫院供圖)

敦煌畫院也巧妙利用敦煌壁畫中的九色鹿、千秋長命鳥等經典元素,開發設計了敦煌五福(福祿壽喜财)系列文創産品,将春節和壁畫裡的神獸結合起來,以創意、有趣、年輕的方式呈現出來,喚醒人們對春節的重視。敦煌畫院IP負責人宋琳說:“這些元素都是來自敦煌壁畫。用現在的視覺符号,就是比較簡約的插畫風,進行了二創,讓它的表達更年輕一些,更可愛更萌的方式向大衆傳播。我們後面又延展出來比如紅包、對聯、吊簽,包括跟中國年要用到的門神等一系列産品。”

據介紹,敦煌畫院還和支付寶合作,将敦煌五福系列在網際網路上以紅包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宋琳說:“用敦煌裡面最熟知的元素九色鹿、反彈琵琶飛天,也是經過我們二次創作的形象,上到了它的集五福福氣包的頁面,大家可以集五福去兌換它,目前大家反響還是比較熱烈的。”

鄭州大學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汪振軍教授認為,博物院的文物資源豐富,除了堅守本業,通過展示和參觀傳播其價值之外,也需要充分開發其文化傳承價值,才能讓文物“活”起來。汪振軍說:“它實際上也是一種創造性轉化,不僅僅是過去完成展示價值、陳列價值供人參考的任務,現在它通過圍繞春節,深度開發,實際上也展現了博物館發展思路的創新。”

博物館文創的客群主要是年輕人,而文創本不是博物館的主業。上海博物館文創中心副主任馮炜對媒體表示,做了這麼多年的文創,創新并不容易,何況還有“春節”這樣一個節慶的限制,“在不違背傳播博物館文化、講好博物館故事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文創産品要與現代人的生活相結合,源于古代藝術,走入現代生活”。

國博經營開發部副主任朱曉雲認為,博物館資源的數字化應用,将成為未來文創的重要發力點。這就不僅僅要依靠博物館自己的IP影響力,更需要博物館有開闊的胸懷,搭建一個開放共赢的平台,讓所有有情懷、有實力的人和機構,都來為博物館文創貢獻智慧。

汪振軍教授也表示,要讓文物“活”起來,需要博物館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才能深度挖掘沉寂的館藏,通過二次創作和開發,讓古代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引領新消費。汪振軍說:“實際上是把原來的文物又進行了一種延展,深度開發,滿足了現在大衆文化的一種消費需求。同時它也在引領,從内容和形式方面在不斷創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