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文|孫光辛

編|張 藝

豐田“國民車”Corolla(卡羅拉)從第一輛到銷售百萬輛用了50年,特斯拉的年量産從五十萬輛到百萬輛僅用了一年,2021年 Model 3/Y 就傳遞了91.12萬台。

特斯拉又重新整理了速度,新能源汽車的滲透速度也超出人們的預期。

美東時間1月26日,特斯拉釋出2021年第四季度财報,大量增長亮點引人注目。2021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實作收入177.19億美元,同比增長65%;實作淨利潤23.2億美元,同比增長760%。2021年全年實作營收538.24億美元,同比增長71%;實作淨利潤55.19億美元,同比增長均高于此前分析師的預測。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汽車銷量的增長。

根據此前披露的産銷資料:特斯拉四季度電動車傳遞量30.86萬輛,同比增加71%;全年傳遞量為93.62萬輛,同比增加87%。與2020年499550輛的傳遞戰績相比,特斯拉一年内傳遞量幾乎翻倍增長。

有分析師認為,2022年,特斯拉的銷量或将達到140萬輛,但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高調宣布:預計2022年傳遞量将輕松增長至50%以上。财報同時給出資料,預計未來十年間,傳遞量年平均增長率将達到50%。

百萬量産,特斯拉已經率先來到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節點,馬斯克又增加了幾分嚣張的資本。特斯拉方面表示,這表明電動汽車的盈利能力可以超過燃油車。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馬斯克在上海工廠傳遞儀式上的畫面)

業績一路高歌,特斯拉不僅創造了自身的多個記錄,總體表現也高于華爾街預期。但受大盤影響,特斯拉股價卻在盤後升1.6%後迅速下跌。截止美東時間1月26日收盤,納斯達克指數上漲0.02%,道瓊斯指數下跌0.38%。

銷量一路飙升,産能卻供不應求。

特斯拉也承認,“由于供應鍊成為主要限制因素,我們自營工廠已經連續幾個季度低于滿載産能,這種情況可能會進一步持續到2022全年”。

為應對這一問題,特斯拉計劃在2022年新開兩家晶片及其他零部件短缺的工廠。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特斯拉柏林工廠畫面)

毋庸置疑,2021年對于特斯拉而言具有裡程碑意義。從業績大增的現象中,蘊藏了特斯拉哪些經驗,暗示了多大的未來潛力?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頭羊,特斯拉的前行經驗給國内市場帶來了哪些啟發?

百萬級銷量激活盈利能力

盡管早在2020年,特斯拉已經交出盈利的成績單。但是真正靠賣車賺大錢,2021年是頭一次。

2021年,特斯拉汽車業務收入為472.32億美元,同比增長73%,略高于整體收入增速。其中,汽車銷售收入455.90億美元,收入占比84.70%;其餘收入來自汽車租賃。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淨利潤同比增長760%,遠高于收入增長。與此同時2021年,特斯拉來自監管信用的收入同比降7%。

由此可見,銷量大增,不僅為營收做出直接貢獻 ,同時規模化後也進一步分攤了邊際成本,降低了營業成本和銷售、研發費用。據财報顯示,特斯拉2021年第四季度的汽車銷售收入同比2020年增長了70%,營業成本增速僅為50%。

顯然,從年量産50萬至100萬,盈利能力發生了質的改變。也難怪特斯拉在财報中提到,“電動汽車的可行性和盈利能力都不應再受質疑”。

那麼,特斯拉的銷量增長引擎為什麼突然加速?

銷量大增的一部分原因則來自于特斯拉在中國及歐洲地區的熱銷。

至2021年第三季度時,北美地區雖然仍是特斯拉的第一大市場,但銷量占比已低至50%以下,中國地區和其他地區的銷量增長迅速。至第四季度,中國與歐洲市場已經成為僅次于北美的兩大市場。2021年,特斯拉在中國地區銷量為32.07萬輛,同比增177.3%。

根據eu-evs釋出的資料,2021年特斯拉在挪威、德國、英國、法國等11個歐洲國家的電動車總銷量為11.57萬輛,僅次于大衆,為按銷量計的第二大電動車品牌,在單一車型的銷量排名中,特斯拉Model 3以9.53萬輛位居榜首。

此外,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因銷量提升帶來的規模化影響,逐漸上升。2019-2021年,特斯拉的綜合毛利率分别為16.6%、21.0%、25.3%。2021年第四季度的綜合毛利率為27.4%,汽車業務的毛利率為30.6%,均創新高。

相對于其他新能源車企來說,特斯拉的毛利率仍處于領先水準,如:2021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車毛利率為23.3%,蔚來汽車為20.3%,小鵬汽車為14.4%。

而這一切源于特斯拉為自己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彈藥補給後備庫”。

衆所周知,特斯拉在三個地方建立了超級工廠基地。其中,上海超級工廠是承擔“出口”重任的關鍵,也是特斯拉踐行本地化戰略的試驗田。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上海超級工廠主要生産的正是Model 3和Model Y,由于本地化采購和制造降低了材料、制造、入境運費和關稅成本,随着上海工廠産量提升,Model 3和Model Y的機關成本下降,根據最新的資料,目前特斯拉已經将單車成本降至3.6萬美元左右。

加州工廠雖然是目前北美最大的汽車生産基地,但财報中披露的總産能仍是60萬,目前沒有全力運轉。上海工廠依然以大于45萬的産能占據了特斯拉近一半的産能。随着特斯拉柏林和德州工廠陸續投産,單車成本還有再次下降的可能,屆時利潤空間或許還将進一步釋放。

特斯拉你學不會?

正式邁過量産的“坎”,特斯拉繼續在智能化和供應鍊上下功夫。

特斯拉正在嘗試通過加碼軟體、AI等技術提高自動駕駛能力,并逐漸擴大自研産業鍊環節,來提高産品競争力。

特斯拉提出,2022年,提高全自動駕駛能力是提高量産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最快可能将在2022年實作自動駕駛L4水準。根據财報,特斯拉的FSD(自動駕駛套件)已經在美積累了近6萬名使用者,就在财報披露前不久,馬斯克表示将繼續提高FSD的收費。

随着新能源滲透率在全球範圍内上升,核心競争力從電氣化轉向智能化。汽車的智能化已經成為車企的主要競争方向,而自動駕駛是市場上對智能化水準最為關注的一個焦點。

另外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缺芯缺零部件一直是全球車企共同面臨的難題,特斯拉能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取得銷量幾乎翻倍的增長,也凸顯了供應鍊管理能力。

但在電話會議上,特斯拉還是對産能的進一步增長感到擔憂,是以在不斷深度優化供應鍊。

2018年,松下電池的短缺加劇了特斯拉的生産困境,使其業務擴充一度受到阻礙。後續,特斯拉就宣布甯德時代為其電池供應商。幾天前,甯德時代就透露,上海電池模組基地,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僅3公裡,已開始生産。

另外,為了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2020年9月,特斯拉就已經宣布開發出一款高度為80mm,直徑為46mm的4680無極耳電池。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4680電池概念圖)

在2021年10月份的财報電話會議上,特斯拉表示,預計2022年将傳遞4680電池的汽車。不過,這個消息并不意味着與供應商“分道揚镳”。“我們打算增加,而不是減少對松下、LG 化學和甯德時代的電池購買。”馬斯克在推文上表示,希望與現有供應商合作增加4680電池産量。

據外媒報道,松下或将是特斯拉4680電池的供應商,并已經計劃投資建設相關産線,最快2023年為特斯拉供貨。此外,有消息稱,LG或也将成為4680電池供應商。

寶馬财務總監尼古拉斯·彼得曾表示,寶馬不選擇自建電池工廠的原因,是不知道未來5-10年哪些技術将被應用于電池中。

一旦特斯拉正式進入電池行業,不僅要加大響應的研發投入,還要面臨選錯技術路徑帶來的風險。是以,自研+供應鍊代工的方式更為穩健。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儲能領域已有具體的業務開展并實作了營收,馬斯克也曾表示儲能将是增長超過汽車的行業,電池特别是電芯方面的研究可以助力儲能業務發展。

瑞士信貸分析師Dan Levy表示,包括産能增加、毛利率、新電池和生産計劃在内的四大因素,将影響特斯拉股票未來的增長軌迹。但盡管Levy對特斯拉的未來持樂觀态度,但他仍将特斯拉的股票評級為“持有”,因為他認為其被高估了。截止發文前,該股過去12個月的市盈率 (P/E)為325.37。

但電動汽車畢竟是一個神仙打架的市場。

美銀研究團隊最近一份報告指出,即使電動汽車的銷量從2021年的100萬輛,到2024年躍升至300萬輛,特斯拉在電動汽車的市場佔有率也将從2021年的69%,到2024年下降至19%。

以價換量終将過去 自動駕駛成核心競争力

新能源車的滲透力正在加強。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同比上漲近160%,1-12月新能源車滲透率則為14.8%,12月的滲透率甚至達到了22.8%。

小理蔚在銷量上也增長明顯,小鵬更是以近3倍的增長改寫了“三劍客”的銷量排名,其銷量也到10萬輛關口。

百萬銷量後,特斯拉卷向自動駕駛

就像特斯拉的路徑,規模化漸入佳境,産品創新體驗就被提上日程——自動駕駛正在成為行業下一波争奪的高地。

據平安證券的研究報告,第一輪造車新勢力主要是從電動化切入,憑借鮮明精準的定位,重視使用者體驗以及重視軟硬體能力開發,小理蔚階段性勝出成為目前頭部的造車新勢力。但第二輪造車新勢力的競争核心已由電動化轉向了智能化,單純造一輛用電的車已沒那麼困難,軟體定義汽車的表現更加突出。

在汽車智能化方面,國産汽車新勢力的表現也較為突出。據報道,小蔚理均在其新産品的上市計劃中預埋了可用于L4級别自動駕駛能力的雷達和晶片。

近期,第二梯隊的造車新勢力也紛紛加強智能化。1月26日,剛剛完成4億美元融資的集度汽車表示将加大對于進階别自動駕駛、智慧座艙、智能制造等相關領域尖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被傳将赴港上市的哪吒汽車,在2021年6月表示,将“飽和式投入千人工程百億注入”以提高自動駕駛能力。

由于自動駕駛在中國發展如火如荼,汽車新勢力及傳統車企在這以賽點上或許能與特斯拉打個平手、甚至有希望超越。

另一邊,傳統車企雖然在銷量上一直領先且“爆款”不斷,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不少傳統車企都是靠沒什麼智能化進度水準的低價小型新能源車,即便是在傳統車企中表現較好的比亞迪,智能化也相對造車新勢力較為緩慢。

不過,傳統車企想要快速趕上自動駕駛的“班車”也不是不可能。

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強大的資本能力孵化,如長城汽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分别孵化了蜂巢能源、毫末智行。另一方面,發揮車企的整車制造優勢,與自動駕駛軟體服務商“強強聯合”,如英特爾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與大衆汽車、吉利汽車以及福特三家車企展開合作,針對自動駕駛開發新技術。

由此來看,雖然短期内,新能源滲透率的提升利好于沖量的傳統車企,但在新能源汽車進入智能化競争的當下,市場競争的核心終将回到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能化水準上來。對于特斯拉們來說,進入智能化戰場後,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争。

*圖檔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