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黃河之水自天上來,一路奔流,中華文明正是在這廣袤的黃河大平原中孕育而生。

位于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河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從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夏朝到清王朝覆滅的四千多年曆史中,河南曾多次被選為都城,三千多年間,河南都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現代人看來,河南作為中國的考古大省,似乎遍地寶藏。

就連一個普通的老人在河邊釣魚時,竟然也能釣到一隻價值18億的“古董”烏龜。

這隻烏龜背上插着四支箭,雖說造型奇特,但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價值呢?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一、釣魚釣到了一隻“烏龜”?

在河南安陽境内,奔騰着一條古老的河流——洹河,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洹泉”的記載,是以這條大河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曆史。

千百年來,河岸的百姓都愛在閑暇時垂釣于洹河之上。

2003年的一天,一位老伯正如往常一樣來到洹河邊釣魚,但是在岸邊坐了許久都沒有收獲,老伯一時有些氣餒,便想着收拾東西打道回府。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當老伯試圖收回魚線的時候,卻怎麼也沒辦法拽動魚線。

可能是纏住了什麼東西,老伯心中想着,有着多年釣魚經驗的老伯對此已經是見慣不怪。

因為江湖上一直流傳着“釣魚佬”的傳說,甚至在“釣魚圈”一直有一種“釣魚佬永不空軍”的說法,意思就是說,每一個釣魚愛好者在出發之前都會立下絕不空手回來的“flag”,也正因如此,釣魚愛好者們往往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想到這個,老伯也不想空手回家,于是還是決定,大不了費一番功夫把魚線拉回來,不論拉上了什麼,也都算是這次出行的收獲。

費了好一番功夫,老伯才将魚線拉回來,他定睛一看,驚訝地發現魚線末端纏着一隻“烏龜”。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這隻“烏龜”舒展着四肢,連頭也暴露在外面,整體呈現出爬行的形态。

但是,老伯釣到的這隻“烏龜”同平常的“烏龜”卻有着極大的不同。

事實上,老伯釣到的這隻烏龜是青銅制的模型,每一個爪子下面都有一個像按鈕一樣形狀的小柱作為支撐。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更與衆不同的是,這個烏龜的殼上還插着四支羽箭。

老伯看到這奇特的造型,心中十分好奇,再加上這隻“烏龜”泛着青色,也許是青銅器也說不定,便決定将這個“意外收獲”帶回去。

2002年,國家在《文物保護法》中放寬了對文物的個人收藏和交易的許可,一時間,古玩收藏成為熱潮。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2003年,中央電視台推出了《鑒寶》節目,更是将古董收藏推向高潮。

也許無意間發現的“瓶瓶罐罐”是價值連城寶貝,這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無異于是以此“一步登天”的寶貴機會,大家紛紛開始留心一些“老東西”,就連建築勞工在工作時也開始注意自己挖到的是不是“寶貝”,“古董”“文物”這些概念開始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老伯也不例外,他平常也聽說過有人撿到古董的說法,他暗自想到,說不定這一次釣到的東西就是一件古董。

但是當時的老伯絕對想不到,這個有着古怪造型的物件竟然可能有着三千年的曆史,而且極有可能是一件價值18億商朝的青銅器。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二、竟是價值18億作冊般青銅鼋

是“鼋”而非“烏龜”

回到家中,老伯和兒子經過一番商量,決定将這個物件上報給有關部門進行鑒定。

專家們對這個青銅“烏龜”作了一番細緻的考察,得出了一個令衆人都喜出望外的結果。

這件青銅器其實是一件青銅鼋,因為與烏龜同屬于龜鼈目,再加上這件青銅器并不大,從頭到尾全長21.4厘米,最寬的地方有16厘米,通高10厘米,是以老伯才将它認作烏龜。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鼋,是一種龜鼈目的動物,大鼈通常被稱為鼋,對于這個字,大家似乎都很陌生,但事實上,鼋早已在大家眼中出現過。

在《西遊記》中,鼋是通天河的那隻巨大的烏龜,唐僧師徒四人最後取來真經通過通天河,就是乘着這隻大鼋渡的河,隻是人們一直以為這是一隻巨大的“烏龜”。

在古代,鼋的意象對于人們來說一直是好壞交替的,在商代,由于鼋是鼈科中最大的一種,因而人們認為鼋是兇惡的動物,難以捕捉。

但是在古代又有很多關于鼋的神話傳說,因為鼋的存活時間長,人們甚至還将鼋同女娲補天的故事結合起來,把鼋看作是造物主一般的存在。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背甲上的四支箭

但是,為什麼這個青銅鼋的殼上又會有四支箭呢?

在這隻鼋背後的殼上的左側斜插着兩支箭,右後方斜插着一支箭,在頸部的左側還嵌入一支箭,這幾支箭都嵌入了鼋身中,隻露出了箭尾。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帶着這個疑惑,專家們把目光集中在背甲中部出現的銘文上。

在這隻鼋的背甲上,刻着四行銘文,一共有32個字。

經過考證,這些文字被認為是商代晚期的文字,通過考究這些文字,人們便能知曉這隻青銅鼋究竟是何用途。

經過一番考證,專家們大緻翻譯出這些銘文所言,大緻意思就是:

丙申時期,王在洹河邊上捕獵,王射了一箭,般射了三箭,都命中了,于是王把射獲的鼋贈予作冊般,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作冊般就做了這個寶器獻給母親。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作冊般”并非是人名,而是商王朝的一個官職,是商代晚年記錄曆史的史官。

因為商代人們還沒有發明便于記錄的紙,那時候的人們将字寫在竹簡上,史官一直跟在皇帝身邊,将皇帝發生的重大事件刻在竹簡上,變成史冊并儲存下來,是以有“作冊”這一稱呼。

般才是人名,但古時候一般用官職+人名的說法稱呼,是以為作冊般。

至此,真相似乎已經昭然若揭,這件青銅鼋很有可能是晚商時期,作冊般為了紀念王的精湛射藝所打造的。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那麼,僅僅憑借着青銅鼋背甲上面的銘文,就能證明這是三千年前的青銅器了嗎?這看上去更像是一種“自圓其說”的掩飾。

對此,有的專家找到了史籍中的記載,《禮記》中有記載,西周時期,天子會在澤中練習射箭,在《淮南子》中也有記載,古時候的人們已經将鼋作為射獲的對象。

是以,這個青銅鼋所展現的商王射獲鼋的可能是存在的。

1993年出土的柞伯簋上的銘文記錄了西周大射禮,同時也有“亡廢矢”這樣的字句,這與青銅鼋背甲上的字句相同。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那麼究竟有沒有作冊般這個人呢?專家們對此也進行了一番考察。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收藏的作冊般甗的銘文中就有記載,作冊般曾被商王在一次祭祀中獎勵了一些錢貝,事後,作冊般就把這些錢制成了一個青銅甗。

事實證明,商代确有作冊般其人,并且這位官員還經常将一些賞賜制作成青銅器,可見這種用青銅器來紀念或者說是記功的傳統也是存在的。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除此之外,還有的學者提出可以根據背甲上的箭尾推斷,箭的尾羽與史料上記載的尾羽數目細節都極其相似,但是由于這個青銅器并非原來的大小,是否是等比例縮小還存在讨論的空間。

不僅如此,利用現代科技分析出這件青銅鼋中的元素含量,這些都在合理範圍内。

這些證據為專家們證明青銅鼋的真實性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專家表示,倘若這件青銅器真的屬于晚商時期的青銅鼋,那麼它其中蘊含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将價值18億。

因為這件青銅鼋是目前發現的關于商代射禮的唯一一件青銅器,這填補了中國考古史上對于商代射禮文化的空白,将幫助中國學者深入研究商代的射禮文化。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專家的這一判斷使得老伯十分吃驚,老伯萬萬沒想到,他的一個無心的發現竟會給他帶來這樣大的财富。

但是對于這一件“天上掉餡餅”的事情,老伯依舊有些忐忑。

200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挂牌成立,并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文物藏品。

面對國家博物館的征集,出于文物保護的意識,老伯決定把這件作冊般青銅鼋捐贈給國家博物館。

老伯表示,這件青銅鼋如果讓他收藏,并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倒不如上交給國家博物館,這樣才能讓它真正起到作用。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國家博物館對老伯的大義捐贈十分感激,給了老伯一些獎金,并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青銅鼋就這樣被收藏進博物館,根據其背甲的銘文,專家将其名稱取作“作冊般青銅鼋”。

作冊般青銅鼋在博物館展出後,因為其獨特造型,有趣的網友們又将其戲稱為“龜心四箭”。

參觀博物館的人們,似乎都能從這件作冊般青銅鼋中,看見其中所隐藏的一個王朝三千年的記憶,看見中國“禮”的源頭。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三、真僞存疑

從這件作冊般青銅鼋自收入博物館以來,就争議不斷,考古學家們也對這件藏品進行了許多方面的研究。

絕無僅有的青銅器

青銅器在夏商周時期,是作為工具存在的,其特點之一就在于它的實用性,不論是用作食器、酒器、樂器等等,青銅器都展現出了它在生活等各個方面起到的功能性作用。

即使是像青銅鼋這樣動物外形的青銅器,如象尊等,一般都是用來裝酒。

當然古時候也存在像青銅鼋這樣帶有紀念意義的文物,比如商代嵌綠松石刻骨,就是為了紀念商王在田野中獵獲老虎并獎勵給大臣這一事件,于是在老虎的骨頭上刻上銘文以作記錄,但是像青銅鼋這樣,直接做成青銅器的例子卻是隻有這一個。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提出真僞質疑

正是因為這種獨一無二,青銅鼋獨特的外型引來了許多的争議。

2006年,《中國文物報》上刊登出了一篇針對作冊般青銅鼋真僞的文章,文章指出,作冊般青銅鼋的造型并不合理,而且其銅質和鏽色上也存在令人懷疑的地方。

是以作者質疑這件青銅鼋是現代人根據古書典籍自己制作的,而非三千年前的文物。

對此,中國博物館也曾出來回應,許多學者針對質疑也從各個方面進行論證。

對于作冊般青銅鼋的造型質疑,曾參與鑒定的專家和學者們對此也有過懷疑,但是在考據了衆多史料後,專家們認為,這樣一種“不拘一格”的青銅器,也許正是一件充滿寫實主義風格的作品。

因為鼋不像動物的骨頭一樣容易儲存下來,即便是鼋的背甲,也容易腐壞,是以把商王賞賜的鼋制成青銅器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

但同時,博物館也指出,他們十分歡迎學者們對真僞進行更深入的探讨,對于一些學者提出的質疑,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這些争鳴和讨論同樣也将有利于青銅鼋的研究。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結語:

河南老伯的這一竿,釣到了價值18億的作冊般青銅鼋,而河南老伯的這一捐,帶給整個社會的财富卻是無價的。

文物作為曆史的見證者和儲存者,在每一件文物中,我們仿佛都能窺見當時的曆史,感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體悟文化基因的延續。

誠然,由于文物鑒定的複雜性,目前的文物鑒定技術仍然處在不斷發展的階段,我們仍然渴望一雙“火眼金睛”辨識真僞,對于非出土文物的鑒定,專家學者們需要有“百家争鳴”的學術态度。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而文物就是注釋曆史最好的“活字典”,面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曆史,我們無數中華兒女才更能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講出中華文化,并讓世界聆聽我們的中國中國故事。

文物的保護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投身其中,自覺做文物的守護者、文化的傳播者。

河南老伯釣出隻“烏龜”,背殼上插4支箭,專家:這竿子值18億

參考文獻

[1]國家博物館:作冊般鼋

[2]作冊般銅鼋三考,中國曆史文物,王冠英,2005-01

[3]作冊般銅鼋獻疑,求實,中國文物報,2006

[4]談《作冊般銅鼋獻疑》,王冠英,中國文物報,2006.3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