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們這些在各種版本的《未解之謎》中觀看百慕大三角之謎的人來說,一個關于飛機失事的故事,乘客被迫離開一個荒島,這太令人胃口了。
還記得美劇《迷失》剛開始的歲月,家用電腦并不全是家,劇和友善面在網吧形成了黃金搭檔,人氣逼到了NBA休斯敦火箭隊的姚明、麥迪的結合,它不僅是很多90後"美劇初戀",更是在中國留下了最深的美國主流文化符号印記。

《迷失》流行了幾年,該劇無數令人困惑的懸念和隐藏在細節中的隐喻總是在觀衆的腦海中徘徊,就像一個"未解決"的問題,有的人明白,有的人不明白。不明白也沒什麼,因為在人生之後會有一瞬間的了解,佛教叫:頓悟。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部無數人的美劇《初戀》
失去
一
可以稱為"神劇"的美劇并不多,《迷失》絕對是其中之一。它的"神"是多向的、立體的。
它有一個複雜的劇情結構,看到最後一集,你還在霧中落下五英裡,不知道答案,卻感覺好像你明白了一切;
劇中出現的角色很多,每個都有一個角落,故事的背後,其中的善惡界限已經模糊,觀衆可以随時和任何一個角色産生共同感;
在視訊叙事中,該劇經常采用"閃回"剪輯技術,在中後期劇集中,"閃回"(比起回憶過去的閃回,閃回是預見未來)、"閃邊"(呈現平行時空或外星世界,死後世界體驗)一腦全部使用,相當新穎的叙事技巧,讓觀衆的大腦超快速運轉, 似乎随時都有爆發的可能,但每集之後仍然沒有準備好去探索每個角色的過去和未來......
更重要的是,該節目的惡搞符号,宗教和神秘符号。古代文明,神話和傳說,尖端科學,陰謀論,邪教,超自然現象,外星人,不可知論理論和其他元素和标簽聚集在一起,讓你眼花缭亂,讓你對作家的大腦洞隻有敬畏。
有網友總結稱:"迷路"是一個挖了六年的大坑,見不到底,一旦掉進去,就不想爬上去。
二
這部劇被很多粉絲崇拜,最初靈感來自一檔名為《幸存者》的綜藝節目。
這個著名的節目,形式簡單粗犷,節目組會把一群人聚集在一個島上,身無分文,在原來的狀态下分成幾個小隊(或部落)來打仗,表現優異的一般選手都會被投票淘汰。
《迷失》脫胎于該劇,該劇由美國制作公司CBS制作,尋找人選,根據《幸存者》的島嶼、冒險、部落等元素拍攝劇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爆料,但被ABC電視台攔截胡某的動作更快,錯過了一塊"肥肉"。
有了"幸存者"的基本思想,ABC電視台找到了當時鮮為人知的J.J.艾布拉姆斯和達蒙·林德洛夫。
他熟悉艾布拉姆斯的觀衆,後來執導了商業電影,如《碟中諜3》、《星際迷航:黑暗與遠征》和《星球大戰:原力覺醒》,以及制作了《嫌疑人追蹤》和《西部世界》等知名劇集。
達蒙一心想着這個故事,他的寫作不小——《普羅米修斯》、《僵屍二戰》和《明日世界》都是著名的傑作。
兩個年輕人不尋常的大腦回路使"迷失"的世界觀吸引了ABC電視台。但當時,達蒙對這部劇的觀衆并沒有太大的希望,他覺得單單是劇集大綱中寫的設定和謎題,就足以讓人發瘋,如果觀衆看了這部劇集,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一次艱難的智商考驗。更重要的是,《迷失》有一個編劇團隊,兩個以上的正常成員,整個團隊都創造了《迷失的世界》,有些人仍然試圖詳細解讀。
根據達蒙的回憶,《迷失》的作者房間裡擺滿了寫有關鍵詞的白闆,窗戶和牆壁上都充滿了線索和背景。編劇團隊為每集、每個角色設定至少三條叙事線,劇情在辯論中不斷添加和剪裁,確定每一個細節在最後都完美收尾。
三
《迷失》于2004年秋天首播,觀衆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令原班人大吃一驚。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這部劇橫掃了2005年艾美獎。
六年後,這部121集的電視劇已經在艾美獎、金球獎和土星獎上獲得了獎杯。
2010年初夏,《迷失》播出大結局,打破了周日晚上美國電視收視率紀錄,每30秒賣出90萬美元,每晚廣告收入超過8000萬美元,創造了獻給《迷失》的奇迹。
現在距離《迷失》最後一集播出已經過去了十年。十年前,中國觀衆對美劇的概念含糊不清,十年後,如果你不追美劇,派對上的談話就會少一些。
可以說,《迷失》對于很多中國觀衆敲響了美劇的大門,揭開了美劇的神秘面紗,我們讨論的"04、08、15、16、23、42"這組人物,琢磨着"達摩組織"的各種标志的含義,觀看這部劇的體驗就像是參加一場益智遊戲。
即使在劇集結束後,《迷失》也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迷宮,讓瘾君子更深入地鑽研這部劇,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喜歡讨論這部劇,就像我一樣。
四
在我的觀看譜系中,"迷失"被定義為"超擴充系列"。"超強擴張"意味着其世界觀具有高度的可塑性,随着故事的發展,多層次的世界觀深深地吸引了觀衆。在美劇史上,這部劇可謂史無前例。
《迷失》這部劇,對于我這個"三流編劇"來說,絕對是教科書級别的。分析它是一項非常有趣的工作。你會發現,整個系列的劇本一直在用一種增加懸念的方式吸引觀衆。
每一條懸念都有一條邏輯線,在解讀這條邏輯線時,沿着這條線出現其他懸念點,導緻邏輯線更加重合。
如果你做一張"迷失"的懸疑結構圖,你會看到密集的、交錯的情節像蜘蛛網一樣,它給編劇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伴随着強烈的創作樂趣。
值得尊敬的是,這些懸念不僅僅是為了叙事服務,它們與角色塑造有關。
閃回,閃回和閃光邊緣的使用使每個角色的過去和未來變得支離破碎,提出問題并解釋它們。
它們豐富和滋養了角色的精神核心。觀衆想知道故事應該如何繼續,他們興奮地窺探并驅散籠罩在角色身上的迷霧。
關鍵是《迷失》可以成為經典,在劇中鋪設高強度的謎題,同時又不忽視對角色的打磨。撇開系列中的瘋狂,神社和奇怪的圖像不談,那些生活在荒島上的人更加動人,令人印象深刻。
作為醫生的傑克,一幕有主角氣場,但他也沒有黯淡過去的光環;
性感的凱特,性格強硬,卻是一個燃燒的縱火犯;
一向具有冷靜氣質的駱家輝,一直被抛棄的父親騙了一個腎;
胖大男孩赫爾利,中了百萬元彩票頭獎,但也遭遇了不少厄運;
這些多合一的多面角色支撐着迷失莫名其妙的謎題矩陣背後的廣闊世界。劇中沒有一個角色有上帝的視角,所有人都在黑暗中,隻有微弱的光明指向前進的道路。
個人在劇中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着所有人的命運。封閉的島嶼,讓人物們喜歡在舞台上追逐,他們或許是"迷失"創造最大的财富。
五
2014年9月22日,是《迷失》首映10周年。據外媒報道,一群創作者私下會面,該劇的編劇之一卡爾頓·考辛斯(Carlton Cousins)(他也是該劇的制片人)提出要"重建一個失落的世界"。
他在派對上拿出他珍愛的道具——倒計時時鐘,每108分鐘輸入一次神秘數字——然後說:"是時候讓倒計時重新開始了。"
不幸的是,考辛斯的提議被其他癡迷于商業的創始人拒絕了。飾演索耶的喬什·哈洛維(Josh Harlowie)向考辛斯保證:"迷失結束了,真的,一切都結束了。沒有人能逃離那個島嶼。是以,我們不要考慮回去,或者再做一次,它總是在那裡,每次我飛的時候,我都會在窗戶上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