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中國少年說》中,看到新時代的“少年中國說”

9歲男孩周小淳妙語連珠,讓千年甲骨文“活”了起來;10歲的施則行因為和昆蟲交朋友,撰寫出版了《蟲蟲圓夢記》;11歲的王爍然寫下50多首原創歌曲,用音符傳遞熱愛;女孩也不甘示弱,9歲的古金靈已經領悟古典舞之美,視訊收獲百萬粉絲;滑雪姑娘張陽光子傳承下媽媽的冰雪夢想,正在努力宣講北京冬奧會;江南女孩顧芸溪巧手制作橋梁模型,解讀家鄉橋文化……去年12月18日至今,大型青少年文化勵志類節目《中國少年說》第二季于央視少兒頻道和央視訊同步首播,已經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5位優秀少年以演講的形式,将Z世代豐富多彩的生活呈現給觀衆,分享不一般的成長故事,展現中國少年群體的嶄新風貌。

從《中國少年說》中,看到新時代的“少年中國說”

圖說:《中國少年說》第二季 主辦方供圖 (下同)

更多元 更豐富

2020年歲末,《中國少年說》第一季播畢,收獲了衆多家庭的關注。當時,節目從全國各地邀請了30位優秀的少年兒童走進演播室,他們或是超級漢字迷,考了書法等級八級;或是文物迷,對文物故事和背後的曆史信手拈來;或是人工智能小達人,受邀參加百度AI開發者大會;或是挺身而出的勇敢男孩,自告奮勇下井救人;或是平劇小達人,已是平劇梅派第四代傳人……他們的講述,他們所分享的親身親曆和感受,讓人看到了新一代中國少年的學識、見識、情懷和擔當。

經過一年準備,《中國少年說》第二季重磅回歸,選題更加多元,内容更加豐富。這一季,30位入選的少年演講人,有北鬥衛星的發燒友,有甲骨文的忠實粉絲,有演繹古典舞的小網紅,有北京冬奧會的宣講員,還有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選手……他們代表着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生活狀态,因熱愛而專注,憑努力而發光。一曲自編說唱,一段即興舞蹈,一個禮儀動作,一具橋梁模型,或者一個小發明展示,都可以觸發一個令人思考的話題。央視少兒頻道制片人張衛東這樣闡釋節目的初心:“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大背景下,更加多彩的生活應該被關注,更多年輕的聲音應該被聆聽。”

從《中國少年說》中,看到新時代的“少年中國說”

圖說:上海說唱少年侯添樂

更平視 更真實

相比上一季節目所帶來的榜樣的力量,第二季《中國少年說》視角更加平易。比如,第一期節目第一個登場亮相的少年施則行,10歲的男孩把家裡的陽台當作昆蟲王國,把蝈蝈、蜘蛛、蠍子、蜥蜴、螳螂當作朋友,每天飼養、觀察、記錄,立志成為昆蟲專家;比如,16歲的“北鬥發燒友”趙亦心,通過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參與研發無人巡檢機器人,分享給觀衆的是北鬥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又如來自上海黃浦區的說唱男孩侯添樂,因為上學放學經常路過興業路,是以在去年“七一”到來之前尋訪紅色印迹,激揚時代新聲,創作“另類”主旋律。

上周六更新的第五期節目中,來了一個14歲的小畫家張玥陽。他用20多天時間,在最普通的衛生紙上畫下了水浒108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不小心把墨汁灑在了衛生紙上,感覺像一幅畫,我嘗試着畫一些畫,發現越畫越好,然後我就決心要把水浒108将全都畫下來。”張玥陽說,“起初我畫得很慢,每個人物的一個細節我都需要半個小時來完成,有時一畫就是十來個小時。”後來,他又用自己的紙和筆,用兩個多月時間臨摹了清明山河圖,“我臨摹的宣紙長138厘米,寬67厘米,我一共畫了11張宣紙,畫壞了好幾支毛筆。”少年的畫筆其實稚嫩,少年的演講難免緊張,張玥陽的故事真實而又充滿力量,他說畫畫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自己在臨摹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

從《中國少年說》中,看到新時代的“少年中國說”

圖說:小畫家張玥陽

馬上評|榜樣在身邊

關于“中國”與“少年”,我們躍然腦海的,或許是這樣一句話,“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那麼,新時代的中國少年興不興?強不強?

從詩詞歌賦到北鬥衛星,從舞蹈唱歌到人工智能,從太極八卦到國潮文創,《中國少年說》正為我們展現當代中國的少年榜樣。他們有着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生活狀态和故事,但他們也是最普通的中國少年。可以說,節目裡“侃侃而談”的,是每一個孩子身邊的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是通過努力點亮自身一個個閃光點的小朋友。

他們是榜樣,但卻是從真實生活中來的,觸手可及的,是不那麼遙遠的榜樣。這讓榜樣更有力量,讓節目更有溫度,引發共鳴。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演藝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鄒一鳴說,《中國少年說》是一檔可以作為思政課教材的優秀節目:“立德樹人,不能一味把空洞的概念、枯燥的文字‘喂’到孩子嘴裡,而要以有趣的内容、活潑的形式吸引孩子主動來‘吃’。”

從《中國少年說》中,看到新時代的“少年中國說”

《中國少年說》恰恰是這樣做的。如果說多年前的思政課還是以“老師講、同學聽”為主,那麼今天的思政課可以引入更多像《中國少年說》這樣優秀的内容,形成“節目播、老師講、同學議”的新模式。(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