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各大手機廠商不附機贈送充電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更離譜的是,在此之後廠商不斷更新自家的快充功能,推出各種各樣的快充充電器。

咱這邊就是說更新了新技術,但不想免費給你用哈。

蘋果:想不到吧?丨ZenXgaming100/Reddit

快充香嗎?香,是真香。從在特定環境下“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到現在大家都能用的幾分鐘充滿一半電,快速充電算是真的實用了起來。就算早上起床發現手機沒充電,插上充電器刷個牙的功夫也能充上一大半。你也不用帶着“電量焦慮”出門了!

快充好是好啊,但你要一不注意,可能買了個快充回來,充電效果還是“5伏1安”……想買個靠譜快充,可沒那麼簡單:氮化镓充電器是個啥啊?一口兩口三四口,我要買幾口啊?PD、QC協定又是什麼啊?

選購在此會進入循環:舊充電器越來越難用-打開購物App-看了很久也不知道買哪個-手機看沒電了-關屏繼續用5伏1安充電……肖李CP看了都要替你着急。

想買快充

就非得選氮化镓?

充電頭的本質,是将市電220V交流電,轉化為低壓直流電。而在輸出與輸入之間,就是半導體器件的世界。氮化镓就是其中的一員。

慢充充電器和快充的差別,在于充電功率。在電池技術發展到能比對相應充電功率後,充電頭本身的設計就成了快充的重點。充電頭這方寸之間電力轉換的過程需要通過半導體開關來完成。想要電能傳得好,高速開關少不了。但由此帶來的嚴重發熱又成了設計難題。如果能選擇一個開關速度快、發熱小、又耐高溫的半導體材料做開關,那不就能放心大膽地提高充電功率了?

氮化镓:說的不就是我嗎?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是誰的DNA動了?噢!是我自己丨powerelectronicsnews

氮化镓目前被熱炒,也多虧它自己争氣。它是典型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之一,說人話就是“天生麗質”。這種材料的自身性質及其特殊的導電方式,決定了用它制成的半導體開關的特點:開關速度快、發熱小、耐高溫工作。這簡直就是照着招聘需求給出的完美履歷。

用氮化镓開關代替傳統的矽開關,不僅可以給充電器帶來更高的充電效率、更低的發熱,同時,耐高溫的特性也降低了散熱要求,這使得使充電器可以“變小變漂亮”了。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比 小 還 小丨作者供圖

當然,利用傳統矽器件也不是不能做快充,充電功率也不是不能高起來。例如華為曾在以往的旗艦機中使用的66瓦快充。不過後來華為也推出了更小巧的氮化镓66瓦快充。對于快充而言,氮化镓确實是趨勢。想買個實實在在的快充,當下認定氮化镓基本不會出錯。

然而這新東西的缺點就是貴。氮化镓在工藝技術上比矽器件難一些,器件價格高,導緻充電器成品的價格水漲船高。同樣是66瓦超級快充,華為的氮化镓充電器要比普通的貴100元。非原裝大功率氮化镓充電頭的價格,也大多在三位數了……

不過,當你決定要買氮化镓充電器後,會發現這個名額隻是選購的開始……

單口,雙口,三口……

接口越多越好?

充電器越來越小,但充電口越來越多。這有什麼猶豫的,當然是口越多功能越豐富,充電頭越好……嗎?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數學老師:請問三個口共用幾種組合使用方法?丨作者供圖

你仔細看看充電頭上的标注,就會發現事情并沒有那麼簡單——首先,它們的充電口形狀不同。各個裝置配備的充電線接口都有所不同,是以廠家考慮到多裝置通用,給你的一個充電器上配備多個接口。

一般多口充電器會配備USB和Type-C兩種接口,不過嚴格的來說,他們都屬于USB接口。

我們日常說的USB一般指Type-A,即大大的方形的接口。Type-C便是近些年叱咤風雲的那一個小扁口。

除此之外,不同的口組合輸出都不一定是滿血快充。對于這種一個USB(Type-A)加兩個Type-C口的65瓦充電器,組合使用時每一個口的輸出都小于65瓦,而相加總功率大概還是65瓦左右。畢竟多口充電器要是都按最大功率輸出,那發熱量還是很難受得住啊。是以廠家會設計一個标稱功率,比如65瓦的充電器,總體最大輸出功率不會超過66瓦。

在這種情況下,USB仿佛永遠都是最吃虧的那一個:市場中的多口充電頭, USB的充電功率都低于Type-C。這是因為快充對用什麼線也有要求。Type-C作為更先進的一種USB接口,本身就具有更高的通流能力。如果你買了個多口充電器,還主要用USB口的話,很有可能會用成“殘血”充電器。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某家快充充電器廠商宣傳圖與參數。宣傳:閉眼盲插都快充。USB:?Hello?看我?你在 害怕 什麼?

是以從最大功率的角度上來說,多口充電器并不能帶來多個單口充電器的充電效果。如果你裝置不多,多裝置同時充電的場景也不多,還希望充電時可以“滿血快充”的話,買單口的也就夠了。如果生活中有多個裝置需要同時快速充電的情況,再按需選擇輸出口數量就可以。

這還沒完。上面充電器單口也标注了很多達不到60瓦輸出功率的情況,這又是咋回事?協定你弄清楚了嗎?

PD、QC……充電器還不通用?

很遺憾,有些充電器還真不通用。很有可能你随便抓一個“快充”,發現手機充起來是“五福一安”的效果。

這又不得不提到協定問題。同充電口形狀一樣,快充同樣有着不同的協定。協定産生的原因,是怪大家亂扯充電器(誤)!

自從快充出現以後,有一個問題就到來:充電頭怎麼知道我要充電的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假如你隻是接了個不支援快充的“上古”小台燈,充電器就66瓦直接給到,那還不直接“爆燈”了?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在充電頭中內建一種晶片,這種晶片發出信号與裝置“交流”,進而識别被充電物體的性質。在收到資料後,充電頭才能按需放電。如果檢測到是一個老手機,不支援快充,那就輸出五福一安;如果是一個可以支援快充的手機,那麼就可以準備輸出快充的功率。

這樣一來,為了友善這個功能的進行,各大廠商便開始形成一個有點統一,但還沒完全統一的充電協定。目前主要分為兩大快充協定,PD和QC。PD隻支援Type-C接口,還相容一些QC協定的内容。QC之前支援USB接口,但最新的QC隻支援Type-C接口。除了這兩個大的協定部分,一些廠商還會有一些私有協定,協定不比對會使得一部分手機的快充頭無法交叉使用。

是不是有點亂?是以最省心的還是原配快充。如果非要找第三方充電器,先需要看充電器是否支援手機充電所需要的電壓和電流,其次看充電口的形狀是否比對。如果這兩者都能比對上,那麼大機率是可以充上電的。例如,筆者曾經使用同僚的Type-C口的Macbook充電器,給自己的華為手機充電,但是沒達到最高充電功率,這是受到充電頭标稱的最大輸出功率所限制的。當然,有些店家也會貼心地标出該充電頭适配的機型,那樣挑選就更友善了。

在電池技術遇到瓶頸的當下,快充确實算得上從另一個角度解決了電量焦慮問題。

用了就回不去?是真的。

作者:小圓

編輯:窗敲雨、Owl

一個AI

為什麼不開發可更換電池的手機呢?是備用電池不香嗎?(狗頭)

能給手機快速充電的“快充”,95%的人用錯了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