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德時代最狠對手來了:開盤暴漲,市值一度7500億

甯德時代最狠對手來了:開盤暴漲,市值一度7500億

開年最大IPO誕生。

今日(1月27日),南韓電池制造商LG新能源正式在韓交所上市,募集680億人民币,締造了南韓史上規模最大IPO。上市首日,LG新能源暴漲99%,市值一度達7500億人民币,一舉成為南韓第三大上市公司。截至發稿,市值回落至5800億。

這是甯德時代最強勁的對手。脫胎于曆史悠久的LG集團,LG新能源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内被甯德時代完全壓制,但在2020年開始打入特斯拉供應鍊全角的拿下了來自上海超級工廠的巨額訂單,勢頭變得兇猛。LG新能源CEO權英壽放言,将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甯德時代,成為全球第一。

電池江湖風起雲湧,背後是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電氣時代。而電池堪稱新時代的基礎設施,誰能掌握話語權,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界首富。是以我們看到,2021年國内動力電池領域誕生了一筆筆大額融資,湧現了蜂巢能源、中航锂電、氫晨新能源等超級獨角獸。一時間,有頭有臉的VC/PE都在投動力電池企業。這是一條關乎國運、關乎未來的超級賽道。

從化妝品起家,電池霸主來了

市值一度7500億市值

LG新能源的故事,離不開背後的全球巨無霸——LG集團。

1947年,LG集團的前身——樂喜化學工業會社由具仁會創辦,最初僅生産化妝品。随後的幾十年内,LG逐漸成長為一家覆寫化學能源、電子電器、通訊服務的國際巨頭。其中,化學能源業務是LG的重中之重。

上世紀90年代,锂離子電池正式誕生,并率先被日本索尼集團應用至行動電話等電子裝置中。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LG自然不願錯過,于是決定讓化學事業部展開研究。但由于缺乏電池相關的專業人才,以及尋求與日企的合作受挫,直到1999年LG化學才實作锂電池量産。

然而,遙遙無期的回報,讓電池業務的去留一度成為了LG内部争議的焦點。最終,在2001年的一次管理會上,LG第三代掌門人具本茂表态:“我認為繼續電池事業是正确的。抱着必成的信念重新開始。不放棄,向遠看,更專注研發。”

在具本茂的帶領下,LG化學的電池業務走上正軌。進入21世紀後,多家車企開始探索電動汽車,LG化學也開始布局锂離子動力電池。他們先是在2007年拿下了本土車企現代汽車的訂單;後又成為通用汽車電動汽車項目Volt的電池供應商,至此LG化學在汽車領域的局面徹底打開。

這時,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出現,他便是具本茂胞弟具本绫的長子——具光谟,也正是LG現任掌門人。畢業于羅切斯特理工學院,具光谟在2006年進入LG電子擔任進階經理,後于2015年晉升為高管。三年之後,40歲的具光谟當選為LG新一任會長,成為第四代掌門人。

甯德時代最狠對手來了:開盤暴漲,市值一度7500億

具光谟

在具光谟就任之前,LG化學的電池業務遭受到甯德時代的強烈沖擊,為此他一上任就開始了更為激進的擴張政策。在他的主導下,LG化學先是于2018年11月聘請了原3M公司首席副董事長辛學喆擔任副董事長,這也是公司史上第一次從外部引進高管;随後又制定了一項計劃,比如2020年前投入1.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72.6億元)擴建在中國南京的電池生産線,以應對圓柱型電池全球需求量的增加。

同樣是在具光谟的力主之下,LG化學在2020年12月1日迎來裡程碑——LG新能成立,實作了化學電池業務的拆分。

此後,LG新能源開始踏上IPO之路。去年6月,LG新能源就向南韓證券交易所送出了上市申請,并計劃于年底完成上市。但意外來了——兩個月後,由于裝載其電池的通用汽車存在起火風險而被召回,導緻LG新能源的上市計劃被迫暫停。

直到去年10月,LG新能源向通用汽車支付了19億美元的巨額賠款後,才重新恢複了IPO程序。受到通用汽車電池風波的影響,LG新能源高層發生了人事震動,由LG集團副會長權英壽接替金鐘現出任CEO,負責重新開機後的IPO事宜。最終,LG新能源在今年年初通過了IPO申請。

IPO前夕,LG新能源累計認購額高達114.06萬億韓元,認購人數則為驚人的442.4萬,雙雙創下南韓最高紀錄。今天,LG新能源正式IPO敲鐘,發行價為30萬韓元(約合人民币1601元),開盤暴漲99%,開盤市值高達約7500億元人民币,一舉成為僅次于三星電子的南韓第二大上市公司。

宣戰甯德時代:要做全球第一

曾毓群最大的對手

LG新能源為何如此火爆?

早在分拆獨立之初,LG新能源就展現了雄心壯志,表示2021年預計銷售額為1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767億元),并計劃在2024年實作銷售額超過30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1770億元),成為全球領先的能源方案提供商。

而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LG新能源同年已實作收入13.4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710.34億元),同比增長63.3%,顯然已超過此前公司定下的年度目标。

但值得注意的是,虧損仍是LG新能源繞不開的話題。招股書顯示,LG新能源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分别為-0.43萬億、-0.45萬億和0.86萬億韓元。這也意味着,不到三年的時間,LG新能源已虧掉近50億元人民币。不過好在,2021年前三季度,LG新能源的毛利率均為正,或将有望實作年度盈利。

從2020年開始,LG新能源成功打入特斯拉供應鍊, 拿下了來自上海超級工廠的Model 3和Model Y的巨額訂單。此外,LG新能源其他重要客戶還包括福特、大衆、奧迪、戴姆勒、雷諾、捷豹、保時捷等國外知名車企。

坐擁衆多歐美客戶,恰恰正是LG新能源的底氣所在。今年1月初,LG新能源CEO權英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豪言,“我們手中積壓了大量訂單,預計将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甯德時代,成為全球第一。”

他直言,甯德時代對中國客戶的高度依賴是一個弱點,“在争取歐洲和美國的全球客戶方面,我們處于領先地位。”

權英壽選擇宣戰甯德時代,原因在于後者已經連續登頂多年,是LG新能源最想擊敗的對手。

從市值來看,甯德時代最新市值高達1.4萬億元,是LG新能源的兩倍之多,顯然二者規模還不在一個量級。另據調研機構SNE資料顯示,甯德時代去年1月份-11月份的動力電池市場供應79.8GWh,占有率高達31.8%,位列第一;而LG新能源則為51.5GWh,市占率20.5%,兩者相差約11個百分點。

此外,LG新能源最新産能規劃,是從2021年的150GWh增加到2025年的430GWh;而公開資料顯示,甯德時代2025年前的規劃産能則已接近600GWh。

當然,甯德時代并非不可挑戰。1月12日,LG新能源與澳洲锂礦商Liontown Resources簽署了為期5年的采購訂單。按照雙方簽署的合同,從2024年開始,Liontown将給LG供應10萬幹噸/年的锂輝石精礦,最終合共供應70萬幹噸,可足夠為250萬輛電動汽車生産電池。

面對挑釁,萬億“甯王”掀起反擊戰。今年1月7日,甯德時代與國内最大的三元正極材料供應商容百科技簽訂長期供貨協定,根據協定約定,甯德時代預計在2022年向容百科技采購高鎳三元正極材料數量約10萬噸。随後,甯德時代又釋出了換電品牌EVOGO,正式進軍換電領域,并且換電産品将面向全部車企。

實際上,曾毓群同樣清楚甯德時代身邊群狼環伺。早在2017年,他就已意識到競争的激烈,曾在内部郵件中提醒員工,當大家躺在政策的溫床上睡大覺時,競争對手正在面臨生死關頭玩命的幹,“消極、短視的行為最終帶來的一定是事業的失敗、人生的失敗,而集體短視會影響公司的進步并最終造成公司的失敗。”

如今,甯德時代已經迎來了一位超級對手,全球電池江湖的巅峰對決拉開了帷幕。

VC/PE大舉殺入,這條賽道大爆發

下一個世界首富在這裡

LG新能源的上市和甯德時代萬億市值,堪稱全球動力電池産業大爆發的縮影。

2021年以來,國内動力電池領域的融資可謂瘋狂。先來看看新晉超級獨角獸蜂巢能源:今年1月今年1月17日,海亮股份以3.22億元增資蜂巢能源,占比0.7%,以此計算蜂巢能源的估值達到了驚人的460億。

而從去年2月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蜂巢能源已經連續獲得了5輪融資。去年2月下旬,蜂巢能源獲得35億元A輪融資,一個月後獲得A+輪,7月,蜂巢能源獲得102.8億元的B輪融資,投後估值為360億元,到了12月,B+輪融資到位。這樣馬不停蹄的節奏,正是動力電池火爆的冰山一角。

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曾在A輪融資簽約儀式上透露,在A輪融資過程中,很多機構沒有配置設定到想要的足夠額度。

蜂巢能源執行副總裁王志坤透露了更多融資細節:“事實上,有超過100多家機構主動找到我們,要求投資蜂巢能源。”他介紹,蜂巢能源在5月舉辦了投資說明會,6月底就基本上确定了投資機構的名單。但到了7月,還有很多投資機構上門想要投資的額度,蜂巢能源考慮到團隊要靜下心來,應該做好融資的收尾。

百億融資在這個賽道并不少見。2021年9月,中航锂電完成了120億股權融資;此外,發明了全球第一款固态锂陶瓷電池的輝能科技完成3.26億美元新一輪融資;主攻高性能磷酸鐵材料産業化開發的林立新能源也在去年剛剛獲投。

現在,幾乎有頭有臉的VC/PE都在投動力電池。過去一年間,包括紅杉中國、深創投、IDG資本、高瓴創投、君聯資本、春華資本、凱輝基金、光速中國、軟銀中國等在内的數十家VC/PE機構,以及甯德時代、長城汽車、小米長江産業基金、廣投資本等産業基金都将觸角伸向了動力電池賽道。

與此同時,比亞迪也來勢洶洶,在2020年3月正式推出刀片電池後,接連落地動力電池基地,并計劃在2022年—2023年分拆比亞迪動力電池業務上市。這意味,電池江湖又要迎來一個超級IPO。

為什麼動力電池如此火爆?究其原因,一是雙碳背景下,汽車産業轉型的必然需求——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材料;二是儲能行業的崛起,使得動力電池市場的直線上升。

正如市場流傳着一種說法,誰能解決電池儲能瓶頸,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界首富。

就連硬科技投資人也在朋友圈感慨:“今天不布局新能源的核心環節(新材料),就相當于二十年前看不上房地産。”

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能源安全保衛戰。不久前,一則極具風向标的消息出爐——大陸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矽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為基礎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眼下,當碳中和概念持續席卷創投圈,新能源正在一二級市場集體大爆發。本周,光伏巨頭晶科能源正式登陸科創闆,上市首日暴漲111%,市值突破千億大關;此外,還有一些二級市場标的,因為切入新能源領域,股價實作了暴漲。回到一級市場,這片廣闊天地讓所有人都相信“大有作為”。

這也是一條關乎國運的賽道。華東一位本土機構的創始人曾感歎,“能源是比半導體更為重要的軍備競賽,因為半導體是決定我們過得好不好的問題,而能源則決定了我們能不能過得下去。”我們所有人,正站在一個曆史轉折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