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總在不停歇地往前沖刺,無法停止,因為一停下就感到恐慌……

明明已足夠優秀,卻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永遠都無法去麻煩别人,卻又不敢拒絕他人的請求……

甚至即使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但自我價值感還是很低,一個人的時候經常emo,覺得活在一個個套子裡,無法選擇喜歡的生活卻還要痛苦堅持,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如果有上述症狀,那你大機率就是一個“過度努力”的人了。

“過度努力”,其實是一個我們很少會提到的詞。我們成長在崇尚努力、追求成功的文化環境中。從小到大,所有人都要求我們要努力、要上進,盡量不要麻煩别人,要多對家庭和社會做貢獻。

努力,是一種非常優秀的品質。但片面地強調努力,也會導緻一個惡果。那就是,我們很多人隻有一直往前努力達到目标的經驗,卻從來沒有關照自己内心的經驗。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擺脫物質匮乏的我們,開始越來越意識到内心問題的重要性。

台灣知名80後心理咨詢師周慕姿在《過度努力:你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一書中,就通過8個咨詢者的故事,來關照讀者的内心。

躁郁、上瘾、恐慌、暴食、憂郁、冷暴力、情緒失控……書中8位咨詢者雖然表現症狀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是無法走出原生家庭與父母的傷害影響,以“自虐式努力”來擷取認可與價值的“孩子”。

周慕姿通過4次面談,幫助他們内視自我、找尋原因、頓悟了解、實際行動,最終與自我和解,達到内心的自洽與平和,走向真正溫暖,開啟全新的人生。

快過年了,奔忙一年,即将回到家中,接受父母、家人赤果果“成績驗收”的你,也許能從書中這位撕扯在父母“強權”與自我人生選擇中,逐漸失衡、憤怒,在工作中情緒失控的醫生的故事裡,找到一些共鳴與慰藉,亦可從他和周慕姿的一次次對談中,得到治愈和自洽,和緩同為搬磚人的自己,為了生存,身不由己的痛苦。

01

“每天都像在溺水,因為不“有用”就沒有用啊”

“如果不‘有用’,也不努力,那活在這世界上要幹什麼?”

年輕有為,平時被稱作好好先生的住院總醫師育仁,因為在工作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頻繁跟病人、同僚、教授發生沖突,甚至情緒崩潰,被朋友建議來進行心理咨詢。

第一次面談,育仁說自己所在的醫院,在當地數一數二,強者如林,這裡遵循着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大家都拼盡全力向前沖,認為隻有輸的人,才會離開。

同伴的優秀,病人的生死,壓得育仁喘不過氣來。在這裡,甚至連哭都是在給别人造成困擾。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觀察類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3·醫學生季》中,浙大博士後學霸劉暢在臨床實習中,萬裡挑一的同伴、激烈的競争和淘汰,讓她情緒崩潰,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自己最引以為傲的學習能力。

“病人不需要沒有用的醫生;而在這種環境下,隻有一直努力變得很強、很棒,才能生存。”

你必須“有用”,這是為了别人的需求;你必須“很棒”,這是為了在這個環境中找到生存的價值與位置。這兩者加在一起時,就成為鋪天蓋地的壓力,也造成育仁無法逃脫的困境和痛苦。

生而為人,我們有自己能夠承擔的痛苦與壓力指數。育仁面對每天無能為力的生老病死,給他造成極大的創傷;當環境不能給予太多支援,面對工作的需要,他又必須一直暴露在這樣的創傷下,沒時間,也沒有方式,去消化或面對這些創傷後的情緒時,這些情緒必然會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不論是憤怒、焦慮、抑郁還是難過。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雖然我們可以把很多事暫時壓下去,“關掉情緒”。但,這個能力如果長期使用,甚至因為太友善或無奈,成為适應生活的常态,讓自己随時都處在情緒隔絕的狀态下,就會讓人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已經很嚴重了。

育仁情緒失控,這就是原因之一。

02

“爸爸在家裡就是國王,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

既然如此痛苦,育仁為什麼一定要做醫生?

第二次見面,育仁表示,這是父親的願望,在他家裡沒有人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

育仁有個要求家人必須服從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強權父親,和一個無條件服從父親,隻要聽說自己想要不當醫生,就鬧自殺的母親。他們認為當醫生非常有面子,強迫育仁從醫,甚至在育仁考上醫學系後大擺10桌流水席,宴請街坊鄰居。後來也強迫弟弟去複讀來選擇他們“認可”的專業。

由于沉沒成本太高也好,因為已成為旁人眼中的成功者典範也罷。考上醫學系後的人生,育仁像是踏上了一條不歸路。一旦離開這條路,就意味着你是失敗的,會被釘上恥辱柱,成為他人口中的堕落者。

育仁覺得累,覺得“自己為什麼待在這個鬼地方”,但是又離不開。他覺得人生沒有選擇,但也隻能硬着頭皮把這條路走完。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觀察類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3·醫學生季》中,同樣探讨過醫生有多苦的話題,繁忙的工作、巨大的競争壓力、不容出錯的高标準要求…每個醫學生都對此醫生這個職業充滿敬畏。

他也曾表達過當醫生的痛苦,但父親隻會說“做不到的人,就是永遠不會成功、失敗的人”,“放棄的人,就是抗壓能力太差,是以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對育仁兄弟來說,他們的父親非常強勢,他的情緒就像個不定時炸彈,時常會炸向自己。“爆炸”時,他會亂扔東西、大吼大叫、也曾動手将育仁整個人摔向牆壁,可母親隻會哭泣……

周慕姿告訴育仁,關于父親的情緒,隻要他遇到計劃外或兄弟倆沒有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去做等,或發生其他不可控的事情,就會用‘憤怒’來控制全局、控制家人。

而當育仁熟悉了這個模式,在日常中感受到一樣的情況,進而焦慮、害怕時,也可能會去模仿父親的處理方式——用“憤怒”來控制,讓事情重回軌道,變得符合自己的心意。

這就是育仁會跟同僚、病人、教授發脾氣、暴怒的原因。

03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還是變得跟我爸一樣?”

面對媽媽的無能,爸爸的暴虐,曾經的育仁隻能忍耐。他曾許願,長大後一定不要成為自己父母一樣的人。

可如今,育仁發現從鏡子裡看,那個發怒的自己簡直跟父親一模一樣,“好可怕”……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有些時候,我們發現自己已經這麼努力了,父母的一些讓我們不認同的部分,卻還是進入我們的骨血、成為自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對育仁來說,長時間害怕自己會像爸爸那樣脾氣不好或暴力對待别人,這樣的恐懼與羞愧感,讓他更加努力去當一個好好先生,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努力做到父親要的标準,讓自己可以好好在父親手下存活;同時,他也提醒自己,更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希望有一天可以脫離父親掌控的恐懼。

但是,努力了許久,有些事情還是徒勞無功:那麼努力,自己卻還是和父親一樣,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傷害了身邊重要的人。這造成很深的“無力感”。

同時,習慣用“自己”去努力滿足别人的育仁,發覺在工作中無法一一完成和滿足大家的需求,又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失望和無力。

這些自我懷疑、自我厭惡,覺得自己沒有用、沒有能力,又會勾起更深的“羞愧感”,進一步讓育仁情緒失控,去責怪别人。但他心裡又很清楚,這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所造成的……

04

“原來我是對自己生氣,發現我做不到這件事,讓我很難過”

周慕姿告訴育仁,承認自己“沒用”、“不行”,對他來說很難。

因為“每件事都要做到、做好,做不到就沒有用”,“自己要有用”就是他自小的生存政策。而在醫院這個強者如林的殘酷環境中,育仁的失控和失能感,會讓他進一步焦慮、自我厭惡、自卑,進而憤怒。

“憤怒”是一種有力,甚至是可以“控制全場”的情緒,是以常被拿來使用、幫助掩蓋那些難以面對的複雜情緒,如果可以用“憤怒”把事情怪到環境或是别人身上,對某些人來說,更是一種有用的“防衛”。因為那讓我們不用處理、面對自己的羞愧感,可以轉而責怪别人、要求别人。

這樣自己的感覺就會好一些。

但,就算把無能感往外丢,讓自己可以去責怪别人,對于這樣的自己,育仁仍然是厭惡的;因為,曾被父親的憤怒深深傷害過的他,對于自己也做出類似讓别人受傷的事,無法自我原諒。

是以,育仁在“責怪自己”與“責怪别人”之間搖擺。不管是哪一邊,他都不覺得自己是好的,也都無法接納這樣的自己。

其實,育仁最不滿意的人,是自己。他痛恨自己不夠強、不夠有用,不足以對抗父母的指令。他想逃離的,也不僅僅是醫院這個環境,還包含在這個環境中不夠好、不夠完美、不夠讓大家開心又滿意的自己。

………

明白這些後,育仁在周慕姿面前,釋放地哭了很久。

05

承認自己的選擇,不隻是承認責任,更是承認自己的力量

最後一次面談,育仁表示最近輕松很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發脾氣,也會更加積極、認真的看待這份職業和工作。

因為在自我回顧時,他發現雖然很痛恨父親的專制,讓他無法選擇自己想要的職業和人生,這導緻他現在每天好像在溺水也必須咬牙做下去,但在整個過程中,自己也不是完全沒有抉擇權。

如今的結果,其實是他在權衡利弊,認為當一個“體面”的醫生,可以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有能力擺脫父親的控制後,順勢而為做下的。

當育仁了解到這是自己的生存政策,他徹底與自己和解了。

同時,面對醫院繁忙和高壓,面對父母、旁人的期待,他也接受了。

承認自己的選擇,不隻是負起自己的責任,也是承認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有能力做選擇。

不過,有時候因為太苦,要承認是自己的選擇,是非常困難的。特别是當身邊的人對自己很嚴苛,而自己為了适應生活,又内化了别人的标準當成自我批評的要求時——

勇氣,常在這些批評下消耗殆盡。

當我們願意了解:自己的選擇,隻是為了生存、為了适應而做,它們沒有好壞;當我們能給自己一點同理、一點溫柔,一些空間,能夠好好呵護自我,讓自我能夠伸展時——

自我會慢慢長出力量,面對這個世界;也将有勇氣與彈性,讓自己的人生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于是,我們不再隻有努力做到别人标準的“正确答案”,而将能慢慢建立自己的标準,找到屬于自己人生的答案。

2022年,如何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如今,年輕的職場人們,被996、OKR、釘釘群等套在了“公司”和電腦前,活成了一個個套中人。

當年離開校園時,豪情壯志想要做出一番成績,過上有滿足感、愉悅感和幸福感生活的美好願景,已化作交不完的房租、永遠見底的存款和想裸辭卻怕失業的生存壓力……

當我們開始抱怨自己被生活和現實所迫,無法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隻能痛苦的堅持現狀,開始抑郁、失衡、發脾氣時……

可以回想育仁的故事中,周慕姿與他的對話,内窺自問:這樣的現狀,自己是否完全無能為力?

也許,你會有新的答案和勇氣産生。

同時,也要提醒大家,上文的故事和相關圖書隻是他人經驗的分享,起到參考作用。如果你真的察覺到自己精神或心理有異樣,請一定要及時去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在2022年,做一個關照自我,内心自洽的人。

作者:周慕姿,心理咨詢師,心曦心理咨詢所創始人。以上内容整理自《過度努力:你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周慕姿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1月出版),版權歸本書及作者所有,轉載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