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裡走單騎》收官北京中軸線,單霁翔:文化節目要找準傳播點

1月26日,《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第二季節目順利殺青,在最後兩期節目中,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與演員周韻、肖央、牛駿峰,歌手王俊凱走進北京城,探訪北京中軸線。

《萬裡走單騎》收官北京中軸線,單霁翔:文化節目要找準傳播點

大雪初晴的故宮,處于北京中軸線核心地帶上。圖/IC photo

“我們分兩組拍攝,一組從南邊永定門往北走,另一組從鐘鼓樓往南走,最後彙集到天安門廣場。今天早晨我們節目拍攝完成,就是在天安門廣場等待升旗,和全國各地來的群眾一起看了激動人心的升旗儀式。”單霁翔告訴新京報記者,《萬裡走單騎》節目播出後,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歡迎。

他表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也在适應年輕人接收資訊的變化和需求,如推出《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等節目,就是希望能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講好文物、遺産故事。

《萬裡走單騎—遺産裡的中國》節目,是由中國文物學會指導發起的中國首檔世界遺産探訪體驗類文化節目。

随着“北京中軸線特輯”的殺青,《萬裡走單騎》第二季外景錄制工作基本完成,将陸續進入緊張的後期制作階段。

《萬裡走單騎》第二季走過河南、江西、重慶、北京、福建、四川、江蘇七個省份,錄制了殷墟、絲綢之路、景德鎮、大足石刻、周口店、武夷山、泉州、古蜀文明、廬山、大運河、北京中軸線、明清故宮等十二處遺産地,其中既有1987年中國最早成為世界遺産的項目,也有2021年最新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還有名列《世界遺産預備清單》正在争取成為世界遺産的項目。

節目除聚焦古人類遺址、考古遺存、石刻造像、古建築之外,還涉及系列遺産和線性遺産,包括了文化遺産、文化與自然複合遺産和文化景觀遺産。單霁翔帶領“萬裡少年團”探訪各個遺産地的遺産要素,與遺産地的研究者、保護者交流,體驗甲骨拼對、三維掃描、瓷器制作、造像雕刻、考古發掘、非遺制作等項目,通過無人機拍攝、森林音樂會、大型多米諾骨牌等多種不同活動形式,向世界遺産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和精神緻敬。

對話單霁翔:北京中軸線是一處活态遺産

《萬裡走單騎》收官北京中軸線,單霁翔:文化節目要找準傳播點

新京報記者對話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霁翔。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還處在申遺過程中,《萬裡走單騎》節目為什麼選擇“北京中軸線”作為收官拍攝地?

單霁翔:我們第二季節目走了七個省份,跨越了很大的地域。最後這兩期來到北京。現在中軸線正在全力申報世界遺産,整個北京中軸線長達7.8公裡,是世界上最長、也是内容最豐富的一條中軸線。是以我們分成兩集來拍攝,也是助力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按照慣例我們分組拍攝,一組從南邊的永定門往北走,另一組從鐘鼓樓往南走,最後彙集到天安門廣場。今天早晨6點,我們在天安門廣場和全國各地來的群眾一起觀看了激動人心的升旗儀式,随後又來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将此作為本季節目拍攝的收官地。

《萬裡走單騎》收官北京中軸線,單霁翔:文化節目要找準傳播點

從鼓樓上眺望北京中軸線,蔚為壯觀。圖/IC photo

新京報:“北京中軸線”有什麼重要的價值要告訴觀衆?作為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你在“北京中軸線”文化價值挖掘和區域文化遺産保護方面有何構想?

單霁翔:北京中軸線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的過程。從最初元代大都城的選址,就确定了北京中軸線的位置。這也是一條古老的軸線。康熙48年,也就是1709年的時候,當時清政府就确定這條軸線是經度為零的本國中軸線。本國中軸線的概念,在當時世界範圍内,是一個很先進的理念,比英國格林威治确定本初子午線早了175年。

北京中軸線是老北京的核心,展示了元明清時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城市規劃。它的位置和設計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中為尊”——皇城居于天下之中,宮城居于皇城之中,宮殿居于宮城之中,宮城的中軸線是一條清晰的南北軸線,包括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包括我們今天去看的國旗,這個“中軸”概念我們一直在強化、堅持。這樣一個有序、和諧的發展,帶來了“和”字,如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更加突出我們天地之中、天人合一、和諧世界的理念。我們今天主張的和諧社會理念,其實是中國自古以來建設美好國家、美好世界的哲學理念,也在指導着我們今天的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設。

中軸線不是一個凝固的東西,而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在不斷地變化。随着我們城市的建設、人們生活的改善,中軸線也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使得即使在今天仍然壯美。是以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軸線上所展現出的思想和呈現的布局,以及今天生活在中軸線上的人們仍然能夠感受到的中軸線魅力,向世界講述出來。

在我們的節目裡,大家行走在中軸線上,可以看到中軸線上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景觀。從永定門到天橋的生态景觀、天橋到前門的經濟景觀、正陽門到故宮午門的政治景觀、故宮午門到景山後門的文化景觀、景山到鼓樓的社會景觀中,來切身體會中軸線的“五位一體”城市文化風貌。

《萬裡走單騎》收官北京中軸線,單霁翔:文化節目要找準傳播點

1月26日,北京,市民在鐘鼓樓廣場上揮舞“健身龍”鍛煉身體。圖/IC photo

新京報:你認為,與世界其他城市相比,北京中軸線有哪些特色?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東城區的文化遺産有哪些獨特性?

單霁翔: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有軸線,包括古代的和近代的,比如法國巴黎有很多條軸線,以廣場為中心的軸線,以凱旋門為中心的軸線,以教堂為中心的軸線;巴西利亞、堪培拉等城市也有軸線。相對來說,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軸線,它不是一條線,也不是一條大街,而是由建築群、城市廣場、城市空間内容組成的,有着豐富内容的軸線。今天,中軸線兩側也有相當大面積的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這條中軸線仍然在今天統領着北京城市天際線和城市景觀建設,這在世界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

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産的項目輪廓已經清晰起來,到現在一共有19項申報,這其中,絕大多數是在東城區範圍内,包括永定門、鐘鼓樓,還有故宮建築群,是以東城區所承擔的中軸線保護和文化傳承任務也相當重。

新京報:我們知道,故宮、天壇和大運河已經是世界遺産了,為什麼還要在北京中軸線項目上申遺?

單霁翔:1987年故宮成為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産,到上個世紀末,天壇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産,2014年,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一條軸線在城市中心,且有三處世界遺産,這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同時,它們又是中軸線不可分割的部分,尤其故宮占據了中軸線很長的範圍。而且這些文化遺産本就屬于不同類型,代表了不同的遺産價值。故宮和天壇都屬于古建築群,大運河和中軸線屬于線性遺産。中軸線也不僅僅是過去的物質文化遺存,還是中國傳統都城規劃觀念的生動展現和不斷延續,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城市建設和發展。用遺産保護界的話說,這是一處活态遺産。

新京報:近幾年我們也看到文化類的節目“出圈”,在世界遺産的傳播與傳承方面,如何讓年輕人接受和喜愛文化類節目?

《萬裡走單騎》收官北京中軸線,單霁翔:文化節目要找準傳播點

處于北京中軸線上的前門大街,夜晚燈火通明。圖/IC photo

單霁翔:現在年輕人變化很快,已經不是過去二十年算一代人的概念,而是幾年就算一代人了。尤其是這幾年,我們在做文化傳播時,感覺到年輕人在接收資訊方面的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他們接收資訊的工具在變化,二是碎片化的時間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無論是在地鐵上、睡覺前都可以用手機來接收資訊,因為我們的文化傳播就是要适應這種變化和需求。是以故宮也嘗試在數字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等方面進行推廣和應用,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節目,還有《上新了故宮》等,在制作過程中,我們也反複聽取年輕人的回報,讓節目不斷地适應年輕人的知識需求,并進行調整完善,結果就赢得了很好的收視率。特别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是一個節奏很慢的節目,居然吸引到很多年輕粉絲,并且影響了很多人的就業選擇。是以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嘗試、探索的決心,到底做什麼樣的節目能夠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年輕人更加親近,讓他們能夠了解,而且有所感觸。《萬裡走單騎》節目,也是想從更廣闊的區域,把中國文化遺産中最精華的部分,以每星期一集這樣的節奏傳播出去,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的團隊叫“萬裡少年團”,包括了70後、80後、90後等不同年齡段的參與者,我們希望用他們的親身參與、體驗和感受,來吸引更多的同齡人和他們對話,和文化遺産對話。

這些探索也包括推出一些文化創意産品,比如故宮就在推出文創産品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社會正向回報,使文創産品能夠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年輕人的生活。這些都是我們在不斷接觸年輕人的嘗試,探析他們對傳統文化哪些方面更加關注,随後我們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創作實踐。應該說,我們仍在努力,而且任重道遠、永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