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同還是不是一個好的生意?
溫玉華 商人 A
與網際網路等新興産業賺的"快錢"相比,傳統制鞋業往往被忽視,而台灣制鞋商可觀的生産力和穩定的年增長率,讓人們重新思考了承包。
鞋王
2021年5月6日,《福布斯台灣中國最富豪榜》釋出。
不是全球最大的鑄造廠富士康的創始人郭台銘,也不是食品巨頭康師傅背後的魏氏家族,而是張聰遠,他最初是一名鞋匠,擁有138億美元(約合890億元人民币)的财富。
你可能不知道張聰遠是誰,但你腳上穿的匡威、耐克和彪馬很可能來自他的鑄造廠沃利集團。
就在一個多月前,沃利集團成功上市,成為第一家A股運動鞋制造商。根據招股說明書,即使在2020年,疫情産生的淨利潤仍将為18.76億元,同比增長7.27%。
華力集團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闆上市
1948年出生于台灣省雲林縣農村的張從源,父親早年務農,18歲畢業于嘉銀農校,20歲進入雲林,在一家鞋廠當普通管理者。成名後,媒體去台南采訪他的鄉親同學,談起他的成就,形容最"出乎意料"。
憑借在鞋廠的管理經驗,在20世紀80年代,張聰遠決定成立自己的鞋廠——京鑫鞋業。由于資金有限,他不得不購買豬舍和農舍作為工廠。"當我家裡沒有錢的時候,我住的就是沒有錢,當人們買好地塊和建築物時,我會買鄉下的豬舍和農舍。
資金不足,自然不能選擇門檻高、難以生産的産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張聰遠表示:"如果說足球鞋、籃球鞋是鞋中第一和第二的盈利之王,硫磺鞋(帆布鞋)大概是倒數第二。"
而讓他開始站穩腳跟,恰恰是這雙"最不賺錢"的硫磺鞋。
因為台灣橡膠資源豐富,材料便宜,如果生産普通運動鞋,幾乎沒有研發成本,而且硫化鞋底需要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環境下,使橡膠鞋底和硫磺交聯,使兩者牢固結合,品質不易得到保證,很多鞋企紛紛放棄。
張聰遠改變原本的想法,選擇與同行走另一條路,隻有一個邏輯:
做别人沒有做過的生意意味着更少的競争,隻要你做得好,你就能活下去。
"我不覺得我必須做出别人選擇的訂單,這很難......關鍵是,你有決心比别人做得更好嗎?張說。
張先生在台灣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洪福,他的鞋廠,而不是華麗。鴻福是世界第二大制鞋廠,在全球擁有15萬名員工,也是全球最大的硫磺鞋廠。
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時代和環境的創造,張聰遠的故事隻是台灣制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上升
1832年,一位移民到美國,在馬薩諸塞州一個小鎮上當印刷工的愛爾蘭人,每天站在機器前,因為長時間站立的痛苦,他在腳底放了一個橡膠墊,疼痛明顯減輕。當他回到家時,他隻是簡單地将橡膠皮固定在他的鞋底上,這是發明的。
橡膠産量巨大的台灣已成為橡膠鞋底的"原料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人在台灣建立了一家大型橡膠廠,從南洋進口天然膠水,生産輪胎和橡膠鞋等産品。
1955年,好萊塢明星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憑借他的電影《無端的叛亂》(The Unprovoked Rebellion)聲名鵲起,這部電影使帆布鞋(也稱為硫磺鞋)成為青少年叛逆和嬉皮士精神的象征。
詹姆斯·迪恩穿着帆布鞋的形象
此後,匡威和彪馬對帆布鞋進行了技術研究,通過硫蒸氣技術使鞋幫、鞋底具有更高的強度和彈性,這使得硫磺鞋的量産成為可能,成為流行的消費品。
而最早對于彪馬和魏威的鑄造企業來說,就是張從遠的《鴻福》。
20世紀70年代初,歐美發達國家逐漸進入後工業時代,市場處于高度競争狀态,制造業降低制造成本,成為歐美企業的共同出路。随着廉價勞動力的出現,台灣中部成為"首選之地",制鞋業迅速發展。
1971年,台灣出口了1億雙鞋。1976年,台灣鞋業的銷售額超過意大利的對外銷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鞋類出口地區。鞋業,連同電子和紡織這兩大産業,被認為在1970年代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迹。
20世紀80年代,台灣興起的洪富、寶城、豐台、齊齊、龍店、青鹿、開南、九星等國際知名鑄造制鞋廠,台灣也曾是美國的"鞋國"。
1986年,台灣鞋類出口總量達到8億多雙的峰值。當時,世界人口約為49億,這意味着世界上六分之一的人可以穿台灣制造的鞋子。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台灣鞋廠
1987年,台灣橡膠制品出口總額為74.6億新台币(2.87億美元),其中膠鞋價值30億新台币,占比近四分之一。
然而,台灣經濟的迅速崛起,依靠各行各業的"合同工",由于長期過剩出口造成的産業結構逐漸失衡,受到出口市場的影響,這為其後續的産業困難埋下了隐患。
1988年,台灣經濟過熱,台币兌美元加速升值,導緻鞋類出口突然降溫。1月至4月期間,台灣對美國鞋的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
根據台灣地區鞋類協會的數據,1988年和1989年,台灣停產了600多條生產線。
出口冷,生産陷于困境,"小利多銷"的路線不可持續,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品牌鞋業生産台灣的鞋企将目光投向海峽的另一邊。
遷移
1990年代,包括張先生在内的多家台灣鞋企遷往大陸。
他與信義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在内地從事運動鞋合同。該公司于1995年在香港成立并成功上市,張先生擁有該公司15.7%的股份。
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是大陸吸引台灣制鞋商的優勢。資料顯示,1987年,台灣鞋業勞工的工資為每小時1.55美元,而大陸鞋工的工資僅為每天1.75美元。
再加上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在很短的時間内,大陸制鞋業複制了台灣制鞋業的榮耀。
距離台灣最近的廣東省和福建省已成為台灣鞋類轉移的目的地,而東莞、莆田、晉江等城市則是這波産業轉移浪潮的受益者。
以莆田為例,在台灣商人進入福建省之前,莆田已經是福建省的制鞋業中心。1986年,莆田市鞋革行業總産值突破1億元,占全省的70%以上,台商帶來大量國際訂單後,爆發出驚人的發展速度。
1993年,莆田擁有鞋企100多家,年産鞋1億多雙;
然而,依靠勞動力優勢,遵循鑄造模式創造榮耀,同樣是短暫的。
需要明确的是,鑄造廠賺了硬錢。根據國際消費者聯合會的資料,一雙鞋的成本占工廠毛利潤的2%,占勞動力成本的0.4%,占工廠毛利潤的20%。
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工廠隻能占其淨利潤的20%。
由于制造業崛起帶來的區域經濟發展,内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再次将鑄造廠不可避免地帶入了一個奇怪的圈子。2001年,福建省的最低工資标準為每月380元,而當時越南約為每月164元。
2012年,運動服裝巨頭阿迪達斯宣布關閉其在中國唯一的自有工廠,并将其生産線遷往東南亞,掀起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浪潮。台灣的鞋企也開始轉移到東南亞,那裡的勞動力成本更便宜。
未來
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單靠鞋子再也不能帶來可觀的利潤。
張聰遠的信義集團上市後,他開始多元化,打造了多個運動品牌,甚至加大了對房地産行業的投入,制鞋業務在整體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
2013年7月,信義集團宣布以4.29億元人民币的總成本出售其持有的一鳴投資的全部股權,其主要業務是鞋類産品制造。
接手的是張從遠家族。從做鞋開始的張聰遠,顯然不願意放棄多年來積累的"老線",他把信義集團制鞋業務更名為"Wally",開始獨立經營。
收購後不久,張氏家族通過沃爾瑪的子公司收購了15家越南和多米尼加工廠、24家貿易公司以及中國香港的15家公司。
目前,華力集團的大部分員工在北越南,而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制造人員比例僅為0.3%。到2020年上半年,公司總産量為7540萬雙,其中越南生産了7461萬雙,多米尼克生産了80萬雙,每雙占98.9%,1.1%。
華力集團主要客戶的發展
圖檔來源:Wally Group招股說明書
張聰遠一貫的"利潤微薄,銷售多"的做法,決定了東南亞的低成本勞動力将是瓦利盈利的關鍵。
2020年上半年,沃爾瑪銷售匡威的平均單價為72.50元/雙,對耐克的平均單價為80.20元/雙,而另一家工廠主要集中在台灣鞋企豐台和中國大陸,對耐克的銷售額在120元至140元左右, 幾乎是華力單價的兩倍。
在産量方面,華力也遠遠領先于台灣的一批鞋企。2019年,豫源、奇琪和豐台的人均鞋産量分别為929雙/年、927雙/年、792雙/年,而華立鞋達到1378雙/年。
此外,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比,越南具有靠近中國的優勢,有效節省了運輸成本,對歐美的進口關稅也較低,這就是華力選擇在這裡設廠的原因。
2018年,豫園、奇奇、豐台等台灣鞋類制造業務的收入增長率将分别為-3.12%、-3.91%和9.41%,平均增長率為0.79%,而華力的收入将增長23.96%。
根據華力集團招股說明書披露,2020年華力集團員勞工數接近13.6萬隻,生産鞋1.8億多雙,營業收入超過150億元,淨利潤18.21億元。
Wally令人印象深刻的生産力和全年穩定的收入增長顯示了傳統制鞋業的驚人彈性,并開始重新熟悉"合同"業務。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人看輝煌,看不到危機。
在疫情的影響下,歐美運動鞋品牌紛紛下單。Wally的兩個主要客戶Nike和VF的收入大幅下降。耐克報告稱,2019年第四季度淨利潤直接虧損56.34億美元,而VF收入也大幅下降,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下降高達47.51%。
具有勞動力優勢的越南也面臨"就業短缺"的風險。
在胡志明市和平陽省,紡織和制鞋廠的月工資包括社會保險和午餐,從500萬到1200萬噸不等,但受到網際網路等新興産業的打擊,即使他們支付1500萬元人民币(約合4,200元人民币),也很難找到勞工。 根據越南快報。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的繁榮加速了一些年輕人逃離傳統制造業。沃利集團的IPO還顯示,近三年來,公司每年的離職率分别為22.04%、22.83%、27.31%,至少20%的員工,且離職率不斷攀升。
張聰遠追随台灣制鞋業的腳步,依靠快速通道追求廉價勞動力,如今是登頂的"黑馬",但在人力成本優勢加速消失的大趨勢下,前方的挑戰隻會更多。
傳統的"合同工"仍然有利可圖,但以華力為代表的台灣鑄造企業,在"低成本勞動力"不再是制鞋業的優勢時,能否繼續他們的制鞋帝國?換句話說,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鑄造的未來。
事實上,Wally也在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即從合同生産到設計和合同生産,并逐漸擁有強大的産品開發和設計實力。
引用
獨家專訪:從PigHouse創業公司到新富豪商業周刊
"拆解"運動鞋契約第一股"華力股份:研發投入隻有2%,綁定耐克等大牌,競争優勢是什麼"資本
"台灣新富豪,制鞋賺了數千億美元的|潮"巨大的商業評論浪潮
《台灣出口業——制鞋業的興衰》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台灣制鞋業近期形勢"西方皮革
——完——
歡迎關注"中國商人",見人民,讀傳說。
版權,不得私人複制!
部分圖檔來自網際網路
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