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殷市場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部的銀都區,周邊是小屯村,是中國晚商朝的故鄉。

陰市場旺陵遺址與陰市場宮宗廟遺址、北碚商城遺址等共同構成了大型、宏偉的陰遺址。該遺址于20世紀初因骨骼盜竊而被發現,考古發掘于1928年正式開始。

銀嶼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和确認的首都遺址,并被考古學和甲骨文證明。2006年,銀嶼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圖為在河南省銀嶼博物館展出的布制盔甲。

新華社記者 李安正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小尖底陶瓶在仰光文化博物館的廟底溝溝展出。作者:趙曉霞,本報記者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自仰光村遺址首次發掘以來,考古學家已經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自2020年8月以來,第四次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實作了多學科組合,加深了對仰光文化的了解。

圖為仰光村第四次考古發掘遺址。

作者:趙曉霞,本報記者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從業人員在仰光村的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工作。新華社記者 徐亞楠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圖為在聖殿底部壕溝的文化博物館展出的葉印陶罐。作者:趙曉霞,本報記者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圖為一個四瓣印刷的陶罐,在寺廟底部的海溝文化博物館展出。作者:趙曉霞,本報記者

百年考古路 經驗5000年文明史 中國史前史重建

圖為在寺廟底部仰光文化博物館展出的卷軸陶罐。作者:趙曉霞,本報記者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仰光文化博物館旁邊的"考古百年紀念"大型浮雕牆前,沿着标記的時間線,從1921年開始",穿過河南省鹽池仰光村的廢墟,北京周口店遺址,山西省西陰村遺址......尋找賈蘭波、袁福麗、郭寶軒、梁世勇、李濟、夏偉等在中國百年考古史上大放異彩的學者,曆史的腳步在這裡回蕩。

正如浮雕牆的前言所說:"現代考古學出現在中國,始于1921年在河南省雁池仰光村的遺址挖掘。幾代考古學家在中國土地上孜孜不倦地、付之火,建立了中國考古體系。"

它始于仰光

在1921年之前,仰光是河南省雁池山陽邊的一個不為人知的村莊,遠遠超出了渴望用現代考古學重制中國史前曆史的華人知識界的視野。1921年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

1921年4月,瑞典傳奇地質學家安特森(Antson)對發現仰光村以南約1公裡處被流水沖出地面的陶器和石器産生了興趣。他後來在他的《黃土之子》一書中記錄了這段話,寫道:"晚上躺在床上,思考仰光村的奧秘......"是以,他決定對該遺址進行科學挖掘。

同年10月,經北洋政府農商部和地質調查局準許,受雇于北洋政府農商部的安特森和剛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年輕地質學家袁福麗,共同到仰光村進行考古發掘, 拉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的帷幕,發現了以磨石器和彩陶為特征的史前文化,被命名為"仰光文化"。其中,袁富力對仰光村遺址地形圖的測繪,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最早的田野考古工作,科學的發掘方法為中國考古學野外發掘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考古研究所所長陳興燦說,仰光文化是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第一個被命名的考古文化,也是中國第一個得到科學認可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仰光村的發掘标志着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開始和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

2021年10月17日,仰光村第四考古發掘遺址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幽默地向仰光文化發現100周年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參與者描述仰光村祖先的生活圖景:"在絲綢中, 腳踩在'混凝土'地闆上..."

自1921年首次發掘以來,考古學家已經在仰光村遺址上進行了四次考古發掘。自2020年8月以來,第四次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通過全面的科學探索和精細的考古發掘,加深了世界對仰光文化的了解。

回顧仰光文化的發現和研究過程,陳興燦認為"從側面反映中國現代考古學的百年曆程,探索源頭,揭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輝煌的成就"。

百年曆程

中國考古學家從仰光出發,百年風雨交加,蔚藍的一縷縷路。

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偉将100年考古學分為六個階段:初始期、初始發展期、停滞期和恢複期、快速發展期、 蓬勃發展期和黃金發展期。他認為,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研究探索了"我從哪裡來",而對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研究,從史前時代文化景觀的啟示到其文化起源的可追溯性,證明了中國史前文化的本土起源。

"安特森将彩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西方,提出了中國史前文化的西部。中國考古學家通過發掘西陰村、澄子崖、陰集等遺址,發現了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灰陶文化三大文物的存在。考古學家梁思勇通過發現三層後柱,解決了這三種文化的相對年齡。通過考古學家的努力,9000~7000年前發現利崗文化、磁山文化、北新文化、河牧渡文化,證明中國史前文化是本土起源的起源。王說。

河南省安陽陰市場的發掘始于1928年,開始了中國曆史時期的考古前奏。王毅認為,曆史時期的考古學注重兩大學術研究課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在第三屆中國考古大會開幕式上,北京周口店遺址、山西省西陰村遺址、遼甯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浙江省餘姚市河木都遺址、浙江省餘杭良虞遺址、河南省鞏義市雙玉墅遺址、 與河南省分别宣布安陽陰市場(包括北商城、後港遺址)、河南三門峽衛國公墓、湖北省增厚墓群、湖南長沙馬王赫涵墓、甘肅敦煌莫高窟、青海杜蘭熱水墓群、廣東"南海一号"沉船、北京明鼎陵墓等"數百項考古發現",從考古學上取得突破性成就梳理百年考古, 這些項目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考古學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的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的誕生、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等重要學術研究成果,解決了各自領域的重大學術問題,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百年來,中國考古學以紮實的考古資料,揭示了中國百萬年人類曆史的文化譜系、1萬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延伸了曆史軸心,增強了曆史可信度,從經驗上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中國宏偉的考古不是挖掘區有多宏大,挖掘現場有多壯觀,也不是出土文物多麼豐富美觀,而是通過考古方法、精密的理論、全面系統地揭示中國古代社會的面貌和曆史演化規律,為當今社會的發展提供中國案例和中國智慧。"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技術幫助

"挖掘工作于10月27日開始,12月1日結束,曆時36天。所使用的工具,如鏟子,刷子,鏟子,鈎子,皮革尺子,卷尺等,是由中美洲和中亞特派團從美國帶來的......當時,這套發掘工具是考古發掘中最先進的。考古學家龔啟明在他的《仰光文化》一書中,記錄了安特森在1921年挖掘村莊廢墟時使用的工具。

100年後,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技術在我國考古研究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考古發掘采用考古地層、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質考古、冶金考古等相結合的方式,使考古發現更加科學。

考古發掘子產品、綜合挖掘平台、多功能挖掘作業系統...四川省廣漢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中使用的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新發現的貴州貴安新區喬國洞遺址被選為2020年中國十大考古遺址之一,跨越了整個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從古DNA的角度來看,人類學研究是一個新興的國際前沿和跨學科學科。今年10月1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巧梅出席了第三屆中國考古大會,并就"中國古代基因組圖譜的遺傳進化"為題做了主題演講。在她看來,對過去人群的直接研究為人類學相關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當天下午,在人骨考古學專業委員會的小組讨論中,包括傅巧梅在内的三位學者分享了古DNA研究的課題。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王傳超教授從古組學的角度線上分享了人類的遷徙和語言傳播,他說,古代DNA的研究為人類的起源、進化和遷徙曆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為農業的起源和傳播以及語言的傳播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武漢大學曆史學院的餘錫雲教授表示,技術大規模進入考古研究是過去20年的一個突出特點。"X熒光技術、同位素技術、DNA研究,使考古學向微觀研究、制圖技術、大資料等,使考古學向宏觀研究。其中,DNA研究特别值得期待,但通過DNA揭示人類生物譜系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取代通過遺骸揭示文化譜系的研究,而是互相學習,互相确認,互相補充,共同深化和提高對人類曆史的認識。"

付火

自1921年仰光村遺址發掘以來,中國現代考古學經曆了百年的風雨交織,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考古學家一直睡得很坎坷,綠光黃滾滾,讓無數遺址得以重溫,開啟了曆史的迷霧。

三星堆遺址将在2021年引起廣泛關注,其背後是幾代考古學家的持續努力。1986年,三星堆遺址1号和2号"祭祀坑"的考古發掘引起了世人的注意,"醒悟到天下",但發掘條件很差,"為了盡量減少風和陽光對文物的影響,考古隊24小時,晝夜幹燥", 作為研究中國早期民族形态,探索下尚劃界的重要遺址,河南義石二裡頭遺址自1959年被發現60多年,凝聚着幾代考古學家的汗水......

"當你來了,無所畏懼的風雨在路上,年輕的夢想瘋狂。回來的時候,秋天幾度涼,有角如霜。生命無止境,華夏之光。你用燭光照亮四重奏......"一部向中國考古學家緻敬的MV反映了有多少考古學家被幾代考古學家所左右,他們一直在斬首荊棘,上下尋求資訊,并向前邁進。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考古隊。在仰光村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身穿藍色制服的年輕考古學家清理了發掘中的地層,200多名考古學家,其中四分之一以上是"90後",參與了三星堆中六個新的"祭祀坑"的挖掘。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對這個職業的熱愛,即將踏入考古學的門戶。北京林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大三學生王娜正在努力轉學到文博的研究所學生院。"每次參觀博物館或文物公園,我都想找出每一件文物、每一座紀念碑的起源,感覺雖然中轉在移動,但通過研究這些物品,我也可以和幾百萬年前、貼近他們時代的脈搏,探索生産, 生活方式,然後一步一步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這個過程非常有吸引力。王娜說,她希望以考古學為使命,參與保護人類文明的遺産。

正如王偉在《百年考古》大浮雕牆上的後記中寫道:"我們要堅持老一輩考古學家開創的求真作風和嚴謹的紀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