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
約80萬平方米的造雪任務
已經基本完成
比賽賽道造雪厚度約為1.5米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情況
問:這些雪都是哪兒來的?
是天上下的嗎?
事實上,從許多年前開始
冬奧會雪上項目就不再使用自然降雪了
尤其很多項目雪道上的雪
都是特定工藝制作出的“冰狀雪”
高山滑雪項目比賽 圖/新華社
高山滑雪項目被譽為
“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
而冰狀雪的制造
可謂鑄造這一明珠的基石
因其硬度大、不易被破壞等特點
冰狀雪在比賽中備受關注
那麼,冰狀雪在“上崗”前
需要經曆哪些必要的流程和步驟
小編帶您一起揭秘~
STEP 1 造雪
造雪工作,作為賽道制作的第一環節尤為重要。人工造雪則是利用造雪機将水和高壓空氣混合,在适宜的條件下制造出雪花。
北京市2022年冬奧會延慶賽區工程建設顧問吳隆興介紹:
“造雪機造雪與自行車氣門芯快速放氣時會出現少量冰霜的原理一樣,當高壓氣體和混合其中的小水滴被噴入寒冷的外部空氣時,便會凝固成微小的冰晶。”
此外,造雪師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忽視。造雪師需考慮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氣象因素,根據風向和風速擺放造雪機的位置,控制好水和空氣的壓縮混合比,将水注入造雪機的水管。
造雪機正在造雪
水流在高壓空氣的作用下,會通過專用的噴嘴被分割成微小的粒子進而被噴到寒冷的外部空氣中(噴灑距離越遠,雪質越好),這些小水滴在落到地面前便會凝固成為冰晶,這也就是人們看到的人造雪花。
STEP 2 注水
不同于大衆雪場,冰狀雪賽道的制造在造雪機造雪後需要增加注水步驟,使雪道表面保持近似于冰面的結晶狀态。
可清晰看到注水輪廓的冰狀雪
大衆滑雪場中使用的人造雪密度為400至500千克/立方米,而冰狀雪的密度需達到590千克/立方米以上,進而保證賽道既有一定強度又有足夠的彈性,讓前後出發滑雪運動員的滑行賽道雪質狀态一緻,進而確定比賽的公平性。
冰狀雪測量注水情況
先來看一段視訊
注水步驟究竟是怎麼操作的?
比賽前,從業人員會根據氣象部門釋出的天氣預報進行預判,依據氣候特點調整注水方案,然後像犁地一樣,把雪道下層雪翻上來,形成約40厘米的疏松雪層,用水炮向雪面以下進行注水,增加雪的含水量。
從業人員正在對賽道進行注水
在注水的過程中,從業人員還會對濕雪進行反複翻壓等一系列操作,直到攪打均勻為止。
STEP 3 壓雪
與光滑的雪面相比,壓雪機壓過的“面條雪”讓雪闆吃雪更深,更好回應滑雪者身體的發力。
壓雪車的雪犁壓雪深度、雪犁轉數和行走速度以及司機操作水準都是影響壓雪雪質的重要因素。從業人員需要根據現場和夜間的溫度,檢查注水情況,再進行壓雪,把雪壓平形成雪面。
壓雪車
針對地勢高低不一、雪道凹凸不平的問題,壓雪車可将雪面掃平,起到均勻雪量的作用,還可以打碎雪團以及雪面的薄冰,促使雪更加松軟,使雪場更加平整。
STEP 4 檢測
既然制造冰狀雪賽道有如此多的要求,那麼,如何判斷雪質是否合格?
以往,人們大多采用人工判斷的方法,找一些有經驗的裁判員在賽道上踩一踩,主觀判斷冰狀雪賽道的建造品質。
如今,科技冬奧雪務保障研究團隊合作研發了冰雪粒徑測量儀和冰雪硬度測量儀。
粒徑測量儀
硬度測量儀
從粒徑、硬度、密度等方面更加精準地描述賽道狀态,為後奧運時代冰狀雪賽道制作标準的透明化提供了參考依據。
造雪、注水、壓雪、檢測
經過這些流程
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
便鋪就而成
你get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