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現書畫“同源一體”的美學發展形态

展現書畫“同源一體”的美學發展形态

——評《中國書畫美學史》

展現書畫“同源一體”的美學發展形态

《中國書畫美學史》

樊波著

榮寶齋出版社

2021年11月出版

《中國書畫美學史》是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樊波綜合書法美學與繪畫美學的史論佳作,著述對曆代書畫美學理論的内容及其發展、演化的邏輯曆史作出了多元度、深層次的考察和研究。在中國,“美學”一詞自康有為、王國維引入和使用至今已百餘年。在“美學”發展的這百年程序中,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不斷延伸和覆寫到各個不同領域。上世紀80 年代之後,美學在中國書畫領域取得不少成果,但将書畫兩者作為一個統一對象進行審美考察的著作卻不多見,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在上世紀90年代出版,在當時是少有的能夠以史綱的形式将書法美學和繪畫美學熔為一爐兼而論之的專著。進入21 世紀後,能夠從史學視角來宏觀把控和叙述書畫美學發展脈絡的著作仍然缺少。中國書畫自古“同源一體”,二者間有着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這或許是書法美學和繪畫美學能夠聯結成為一個整體的重要緣由。書畫美學史的研究并不是曆代書法美學與繪畫美學的理論思想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共同思想基礎上使兩者内在關聯的曆史邏輯深入闡發出來的物。

書中對書畫美學發展曆史的勾勒和探讨,由古及今,而論中西,書畫美學史的完整形态在作者的筆端得到清楚有序的呈現。由“史綱”到“史”的改變花費了作者三年的工夫。再版的《中國書畫美學史》内容增加了一倍,這種增加并不是量的累積而是質的飛躍,不是簡單體格的擴充而是思想的深化。在編寫中,作者融合了新材料和新的理論視野,對曆代許多重要的人物和著述的書畫美學思想做了重新考察。考察中對大量文獻材料梳理整合并進行别具匠心的理論解讀、全書有近百萬的文字内容,足以見證作者所下功夫之深。該書還對先秦部分做出了重大調整,作者從先秦哲學家和美學家的著作中集中提煉和概括出十六大命題:有無相生、道法自然、天下一氣、渾淪蒙養、知幾其神、陰陽合德、萬實體法、意象構成、中和之美、人倫比德、審美心胸、仰觀俯察、技進于道、形神之辨、修辭立誠、性情抒發,以此十六大命題作為了中國書畫美學史發展的邏輯起點,中國書畫美學的基本精神和思想底蘊也由此得到了更為透徹的揭示。概言之,《中國書畫美學史》是迄今為止較為完備的一部書畫美學史著作。

中國書畫美學的發展源遠流長,其自身有着相對獨立和系統的發展脈絡,該書作者通過六大階段的史學分期,高屋建瓴地把握了中國書畫美學發展的曆史脈絡和整體趨向,分為:先秦書畫美學的理論奠基、兩漢書畫美學的理論初構、魏晉南北朝書畫美學的理論自覺、隋唐五代書畫美學的理論發展、宋元書畫美學的理論延伸、明清書畫美學的理論總結。這六大階段的史學分期實際展現着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以朝代更疊為外在形态,審美邏輯則為内在骨骼,既能看到每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以及意識形态對書畫美學的制約和影響,又要看出書畫美學自身邏輯超越時代的獨立性和連續性。可以看出,作者已從曆代書畫美學思想的發展中提取和營構出一個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該書的寫作以“論”貫“史”,在客觀叙述書畫美學史的基礎上,能對書畫美學中的主要問題作以闡發,闡發中頗多獨到深刻的見解,為讀者提供了新穎的認知角度。

在對六大書畫美學曆史階段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以人物為中心的叙述和以問題為重點的闡發相交織的兩種方式”進行編纂,進而能夠突出重點、條分縷析,使該書“史”的叙述更富節奏感。例如在宋元書畫美學理論延伸這一章節中,就是圍繞着歐陽修、蘇轼、黃庭堅、米芾、劉道醇、

郭若虛、郭熙、黃伯思、董逌、韓拙等人的書畫美學思想進行闡發的,同時對文人畫與畫工畫問題、藝術古今問題、詩畫關系問題、常形與常理問題、南北山水問題等展開探讨,這一系列相對舉的問題實際上也說明了宋元書畫美學的審美特點。這讓讀者既整體又具體地把握了書畫美學發展的曆史脈絡,又能集中于某個時代書畫美學的主要的興奮點。

書畫美學理論雖有其自身發展的脈絡和節律,但是它的發展始終與書畫實踐的程序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其曆史演進大體是依托于書畫實踐而發展的。例如本書以書與畫作為美學史的研究對象,就是很好的例證。它既契合了中國書與畫在起源時同源同體的曆史情境,同時也彰顯了中國書與畫在後來獨立發展中複又互相影響和滲透的“同法”狀況。作者從審美高度揭示了這一曆史演進過程。該書對這一問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第四章“張彥遠的書畫美學”部分和第五章“書畫同源同法的問題”。作者對這一問題的叙述闡發并不是在一節之内完成的,而是分布在不同時期的章節之中,有“筆斷意連”的論述趣味,這也展現出作者在曆史叙述中把控全局的學術能力。細讀各章節對書畫同源同法的解讀,邏輯缜密,層層剖析,使我們對書畫同源與同法的美學命題有了更深入全面認識和思考。顯然,該書對這一問題的闡發對于當今書畫創作有着現實的意義,中國畫本身是一個具有包融性的藝術體系,其中不僅有自身的形式規範和要求,而且還有詩,更有書,是以,隻有完整把握這一體系,才能從一個重要方面闡明中國書畫(尤其是繪畫)差別于西方藝術的審美特征。

書中還有許多見解和視角都是獨到新穎而深刻的,并且文字語言清朗、表述精當。在我看來,這得益于作者自身的兩大優勢。第一,作者有着紮實的哲學功底,能夠從哲學入手探讨書畫美學的問題,探讨中有缜密的邏輯序列。第二,作者精通于書畫的實踐,有着豐富的創作經驗。在書畫美學理論的闡發中能夠進一步透視書畫實踐的問題,正是這樣,在研究和寫作方法上,能夠糅合哲學、美學和書畫實踐三者于統一,在打破學科界限的同時,又能把握書畫美學思想的核心内容。

該書對書畫美學理論及其發展、演化過程的勾勒和闡釋,也代表着中國書畫美學思想在當下的一種延伸。或可說,《中國書畫美學史》的研究成果本身就意味着書畫美學思想在新時代的提升和進步。該書在書畫美學理論上做出的推進和突破,為接下來的美學創造和研究夯實了重要的基礎。

作者:劉佳妮

來源:《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