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真的是不獻一策?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生卒年不詳,有碑存于彭城。>青年時期的徐庶也是個憤青,喜歡練劍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幫别人殺了仇人後開始了“俠客行”。後來拜入儒門之下,班裡同學嫌棄他過去是個武夫,漸漸被排斥,後來徐庶折節學問,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文人、謀士。>徐庶為人豪爽,謙虛有禮,雖是文人卻沒有文人的酸腐之氣,傲氣,還有一身好武藝。由于看不慣當地的貪官為民除害犯了官司才隐姓埋名到處遊曆,最後與劉備等人相遇。歇業二人同樣是看不慣當時的官場才和劉備起勢的,從這點上看歇業二人更加認定徐庶是同道中人,再加上徐庶的才學更是另二人欽佩不已。> >是以從演義的角度,出身經曆也注定了歇業二人在起初看得起徐庶,卻看不起諸葛亮了。諸葛亮可以說把文人的小氣發揮的淋漓盡緻,有諸葛亮在劉備軍中幾乎就沒有其他名士的存在。>事實上,關羽是一個傲人,張飛是一個狂人。劉備三顧茅廬,兩個兄弟大雪天在門外面忍着孔明擺譜,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是以諸葛亮後來雖然通過幾場戰役讓歇業二人了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終不能讓二人心服口服。>曹操納謀士程昱之計從颍川搬取了徐庶的老母,并由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迹僞作家書騙取徐庶投曹。徐庶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走馬薦諸葛。到許都後徐庶被其母痛責,徐母并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從此徐庶“一言不發”,終生不為曹操設一謀。> >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聽聞徐庶與石韬官職都不太高,于是感歎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韬兩人呢?”諸葛亮的感歎至今讓人不解,因為在真實的曆史上,“劇本”有些不一樣。>那麼在真實曆史上,徐庶的能力是否真的那麼強?到了曹操身邊,他就真的一言不發嗎?>徐庶在《三國演義》裡的經曆還是較為貼近史實的。不過,曹操抓走徐庶的老母并非是程昱的計謀,而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長坂坡之戰中被曹軍俘虜。> >黃初四年(223年),曹操剛剛過世3年,曹丕繼位,徐庶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将、禦史中丞。>解開謎團的線索,其實就在右中郎将和禦史中丞上。>徐庶的統兵能力強嗎?看看右中郎将是個什麼官。>中郎将在秦朝時期設立,分“五官、左、右”,權力依次遞減。到了東漢末年割據,幾乎各州州牧、刺史都會給手下的領兵将軍封過這個官。結合東漢末年的戰亂與群雄割據,中郎将的待遇與權力差異也很大。到了唐朝,中郎将基本就是五品或五品以下了。進入到北宋時期,中郎将就是個虛職、名譽,後來徹底被廢掉了。> >那麼,右中郎将在三國時期的官職有多大呢?>它介于将軍和校尉之間,九卿之下的下屬官職,你說它是上司可以,不算上司也行。它屬于宿衛侍從,說白了就是武将中的臭老九,秘書中的古惑仔。比如蜀國,劉封是副軍中郎将,關平是典軍中郎将......是以,就封徐庶的這個官職來講,側面反映統兵能力并不強。>徐庶到了曹營真的“一言不發”?看看禦史中丞是什麼官。> >同樣,這個官還是秦朝時期的發明。其實秦朝的統治體系基本都沿用到了隋朝之前,雖然官名時不時的會變化,但是職能大體相同。漢哀帝時期廢禦史大夫,以禦史中丞為禦史台長官,後曆代相沿。到了曹操這裡曾改禦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等到曹丕成了魏主,又把老爹那套推翻了,又叫回禦史中丞了。>中丞是台、府的長官,禦史其實不必過多解釋了,滿朝文武就屬這個人話最多。演義中說徐庶到了曹營“一言不發”那是純屬虛構的,到了魏國尤其是曹丕時期,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話匣子。> >是以,徐庶相較于演義來講,經曆大體相同,但就個人情感和政治取向其實還是有較大差别的。通過正史來看演義,也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客觀的了解事件的真相。以上内容由(本網)整理釋出,部分内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将盡快删除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