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制複始春晖近,又是辭舊迎新時。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廿四,過了“小年夜”正式“入年關”,廣州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趁壬寅虎年即将來臨之際,讓我們翻開月曆,探尋這些隐藏在一個個平凡日子裡的春節習俗,共同感受“過年”這兩個字的深厚内涵。

資料圖:年夜飯 (莊小龍 攝)
▍廣府年夜飯淵源可追溯至南北朝
廣府年夜飯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從南北朝到宋代,典籍中都有記載:年夜飯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俗。明清之際,南方的團年飯和北方已有明顯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南方一般是要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
嶺南文化大家黃天骥表示,過了農曆十二月十五,老廣州人便要作過年的準備了。幾千年以來,即使窮苦人家,到過年也要略為休整,是以有“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的俗諺。
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 (蘇韻桦 攝)
廣式團年飯,上菜的數量必須是“雙數”,傳統有固定“八大式”:第一式,無雞不成宴;第二式,發菜豬腳,發菜/生菜蚝豉炖豬腳在粵語中都有“發财、生财”的意思;第三式,菜膽扒冬菇,冬菇形似銅錢,寓意财源滾滾來;第四式,年年有“魚(餘)”;第五式,紅皮赤壯燒豬肉,寓意身體康健,紅紅火火;第六式,蝦蝦大笑,蝦,粵語與“哈”同音,寓意笑口常開;第七式,盆菜,讓人感覺一“盆”喜慶;第八式,老火靓湯,這是廣府人一年到頭最牽挂的味道。
大年初二要吃“開年飯”,傳統要做九種菜肴,俗稱“九大簋”,寓意“開年大吉”,包括白切雞、燒乳豬、清蒸鮮魚、發菜蚝豉焖豬腳、菜膽扒冬菇等。有些家庭會斬燒肉,取紅皮赤壯、健康強壯之意。甜品則要吃紅豆沙、蓮子百合糖水等,有甜甜蜜蜜、百年好合之意。
資料圖:盆菜 (李波 攝)
大年初七是“人日”,俗稱“衆人生日”。家人會歡聚一堂吃“七樣菜”。“這是中原古俗,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中有記載”。葉春生說,“七樣菜”中的五種是固定不變的:芹菜、蒜、蔥、芫荽、韭菜。芹菜的“芹”諧音“勤”;蒜諧音“算”;蔥諧音“聰”;芫荽的“芫”諧音“緣”;韭菜的“韭”諧音“久”。另外兩種就按照喜好搭配,總之就是“勤快、劃算、聰明、有緣、長久、富足有餘”。
廣州人過年,南派醒獅威風霸道,從來不走回頭路。在村落祠堂門口,要等一隊獅子走後,其他獅隊才會入場。獅隊入祠堂前要三叩九拜,采青後不能掉頭離開,而是獅尾向外退出來。此外,南沙黃閣鎮的麒麟舞已有五百多年曆史,同樣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節目。
▍“利市”最早見于《易經》
經演變漸有“喜錢”之意
廣府人辛勤勞作一年,把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待,寄托在從臘月到新春的儀式中,凝聚在辭舊迎新的年俗裡。
1400多年前,南朝人宗懔在他的《荊楚歲時記》中這樣記述當時的“春節”習俗活動:“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饧。下五辛盤……”
拜年風俗與時俱進,花街趨時變奏,龍獅技藝日益高超,年宵食品花樣翻新,但都不離一點傳統根脈,在歡樂祥和中透出廣府特有的禮儀仁愛的光芒,生生不息。
資料圖:學生用利是封做燈籠 (莊小龍 攝)
▍“賣懶”原來叫“賣冷”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教授葉春生在其作品《春俗如歌》中,充分肯定了廣府年俗文化的博大。他認為:廣府地區的歲暮迎春花市、交子時燒開門炮是廣州年俗的一大特色,廣府文化最能代表廣東特色。
談及春節經常上熱搜的廣州“利市”,他表示,“利市”這個詞早在《易經》中就出現了,但是在幾千年前并不是今天這個意思。春秋戰國時期,“利市”是指好買賣、好運氣,經過後來的演變,這個詞漸漸有了節日、喜慶時所賞的喜錢的意思。直到今天,廣府還是用“利市”來代表壓歲錢。
著名的嶺南文化大家黃天骥表示,除夕之夜,廣州還有“賣懶”風俗。各家各戶的小孩提一盞小燈籠,帶上紅雞蛋和慈菇,三五成群地走在街頭巷尾,哼唱賣懶歌:“賣懶,賣懶,賣到年卅晚,人懶我不懶。”小孩賣完懶回家,會把紅雞蛋分給家中長輩,分得越多,表示自己的懶賣得越多,來年就越勤快。
廣府充滿童趣的年俗“賣懶”,早在清初就有記載。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說:除夕時,廣州人“以蘇木染雞子食之”,以火照路,日賣冷(《廣東新語》)。蘇木染雞子,即以紅水染雞蛋。由此可知當初,廣州人當時賣的是“冷”。久而久之,“冷”演變為“懶”。因為在粵語,“冷”“懶”二字的發音很相近。
▍從“謝竈”開始入年關
這兩天是老百姓傳統“謝竈”“開油鍋”的日子,人們都在籌備年貨。“傳統上,廣州人以祭竈日作為入年關的開始。”葉春生說,廣州人把“祭竈日”稱為“謝竈”,也是傳統中的“小年夜”。不同于北方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為入年關的标志,廣東氣候四季變化不明顯,也沒有吃臘八粥的習慣,故以祭竈日作為入年關的開始。
進入年關後,大家就為過年忙碌起來。葉春生考證,傳統有雲:廿三謝竈、廿四開炸、廿五蒸糕……開炸也就是“開油鍋”。
開油鍋 (李波 攝)
▍“洗邋遢”不隻“年廿八”
人們準備好年貨,就進入年前大掃除的階段。現在廣州人都知道“年廿八,洗邋遢”。葉春生表示,“洗邋遢”和“年廿八”說起來押韻順口也符合民間的習慣。不過,根據傳統,年前大掃除從年廿三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年廿八甚至廿九。“年廿三,曬被洗衣衫;年廿四,清潔房邊地;年廿五,掃房撣塵土;年廿六,洗淨禽畜屋;年廿七,裡外洗歸一;年廿八,家雜擦一擦;年廿九,髒物都搬走。”按民間說法,“塵”與“陳”諧音,是以新春掃塵除了清潔衛生,還有除舊布新的涵義。
除夕當天,按習俗就要搞好個人衛生。“傳統上大年初一是不要洗頭、洗澡的,也不能掃地,以免洗(掃)去财氣。”
▍明清廣州有“城門花市”
年宵花市發端于晚清
每年從農曆臘月廿八到除夕夜,廣州人必到花市“行花街”,以求來年行好運。逛西湖花市,更是老廣州人的習慣。“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滿街排,朵朵紅花鮮,朵朵黃花大,千朵萬朵睇唔曬……”這是廣州童謠《行花街》裡描述的場景。相比嚴寒的北方,此時廣東春花繁盛,花街像一個日夜不息的鮮花盛會,把迎春氣氛推向高潮。
葉春生介紹,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漢時期,珠江南岸就有從事花卉買賣的花農。廣州最古老的花市應出現在現在海珠區的莊頭村。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指出,當時莊頭以種素馨花而聞名,被稱為“花田”。
後來,賣花的地點不斷擴充,到明清時,廣州老城的七個城門下已形成花農賣花的經常性花墟,分别是:大東門(今中山路和越秀路的交界處)、小北門(今小北一帶)、大北門(今大北一帶)、西門(今西門口一帶)、歸德門(今濠畔街一帶)、大南門(今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處)、定海門(今德政路與文明路交界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逐漸發展成為年宵花市,這也是傳統迎春花市的開端。清末方殿元《羊城花渡頭歌》記錄了珠江兩岸花渡頭的盛況。
資料圖:迎春花市是廣州重要年俗 (蘇俊傑 攝)
民國初期的“除夕花市”,有今天北京路的“雙門底”和西關槳欄路兩處。後來,“雙門底”花市又遷到了距離不遠的西湖路。此後,西湖花市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是廣州中心花市所在。在曆史上,花市最流行的年花是素馨花和茉莉花。其中,素馨花是廣州花卉史上最早被大面積種植,在清代是廣州産量最大的鮮花,相當于當時的“市花”,明清時已是外貿出口商品。
黃天骥介紹:千年前廣府“花街”原來隻賣素馨花。素馨原本是莊頭村一個姑娘的名字。她被南漢王選進宮裡,很受寵愛。因為這個姑娘喜戴素馨花,于是南漢王下令宮女都要戴素馨花,宮女早上洗臉時,素馨花被擲入宮外的湖中,這就是流花湖之名的來曆。
資料圖:每逢過年,廣州人必逛花市,必買年桔 (莫偉濃 攝)
▍大門“福”字建議正貼
葉春生表示,過年貼“福”字由來已久。除了正常的貼法外,人們還将“福”字倒過來貼,寓意“幸福已到”或“福運已到”。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宜倒貼“福”字,在古代,人們通常隻在櫃子、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貼“福”字,因為櫃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一直來到櫃子裡。水缸和垃圾箱裡的東西要倒出來,倒貼“福”字,是避免把福氣倒掉。而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這個地方的節日布置要莊重大方,是以“福”字要正貼,不宜倒貼。
▍19個廣式年俗,你知道嗎
現在的“90後”“00後”們,對1400年前的年俗活動應該很陌生,就連小時候我們曾經經曆的年俗,現在也開始離我們遠去。1905年的《時事畫報》記錄了廣府的19個廣式年俗,現在看起來,都覺得非常有意思。
●借褲(富)
自古以來,廣州民間流行正月廿六到觀音山(今為越秀山)“開庫”的習俗,一心希望發财的人們(多為婦女)前往山巅的觀音山“借富”,借富者拜神後向寺僧乞幾個銅錢,取其意思,并答應如果明年發了财,會千百倍償還。
●生菜會
時至如今,廣州人過年,家家戶戶都喜歡買生菜,不僅因為生菜有“生生猛猛”之意,而且買菜時還專挑有頭的,強調好意頭。荔灣區坑口“生菜會”每年正月廿六舉辦,迄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醒獅
醒獅是廣州群眾熟悉的傳統喜慶活動,每逢節慶,特别是春節,民間多以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曆代相傳。
●年廿八,洗邋遢
卷起袖子大掃除,辭舊迎新迎春節。
●貼揮春封利市
逛逛年貨一條街,買春聯、中國結、利市封、紅燈籠,置身于年味中。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現炸現賣的油角、蛋散、煎堆,清甜解膩的糖冬瓜、糖蓮子是廣州人家裡傳統的年味。
●行花街
廣州過年,花城看花。除了年花,還有年桔,挂上幾個喜慶的利市封,花盆上再貼個紅紙福字才有年味。
●賣懶
除夕,每個小孩拿着一個紅雞蛋,點着一炷香,到街頭巷尾去邊走邊唱:“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人懶我唔懶!”
●年夜飯
廣式團年飯,上菜必須要雙數,菜式也大有學問。
●年夜守歲、砸(壓)年
把生菜、芹菜、蔥、蒜、桔子、豬俐、雙面煎的鲮魚與兩封紅包捆在一起,寓意生财、勤奮聰明、大吉大利。
●年初一,添香吃齋
新年鐘聲敲響,人們上“頭炷香”為新年祈福,中午煮一鍋“羅漢齋”養腸胃。
●年初二,開年
已出嫁的女兒攜同丈夫和子女“返外家”看望父母,家裡蒸好蘿蔔糕、馬蹄糕、年糕寓意新年步步高。
●年初三,赤口不出門
大年初三,人們一般不去探親訪友,希望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遭遇不幸。
●年初四,迎竈神
年前臘月廿四送竈神升天,正月初四就要迎竈神下凡,人們走親訪友串家門。
●年初五,接财神
财神到,财神到!民間傳說,财神即五路神,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财。
●年初六,送窮神
按“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俗,這一天最适合到公園等地遊玩,在新一年“行大運”。
●年初七,人人生日
傳說女娲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是以是人人生日的喜日。
●年十五,元宵賞燈
舊時元宵節也稱“燈節”,賞花燈猜燈謎,再吃一碗甜糯湯圓,才是圓滿過年。
●逗利市
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市”,以傳達濃濃吉祥意。
統籌/馮鏡明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吳波、廖靖文(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葉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