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圖: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進行救援演練。 白 鵬供圖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賽道上,一名運動員突然摔倒,傷情嚴重!背着10多公斤重的救援包,滑雪醫生(又稱滑雪賽道救援醫生)白鵬踩着滑雪闆風馳電掣般趕到,判斷傷情,包紮固定,将傷員放到救生艇上并固定,緊急轉運到附近的運動員醫療站……
這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全要素應急演練中的一幕。
高山滑雪是一項融合速度與技巧的滑雪運動。比賽時運動員的最高時速可達140公裡。根據國際雪聯規定,比賽時運動員一旦摔傷,醫務工作者必須在4分鐘内趕到現場,迅速完成對傷員的評估、急救和轉運。然而,北京冬奧會之前,中國沒有符合冬奧标準的高山滑雪賽道,專門的醫療保障更無從談起。
2018年1月,北京冬奧組委舉辦了京冀兩地醫務人員的雙闆滑雪技能測試,45所醫院的232名醫務人員一展身手。白鵬以男子組第一的成績勝出,與其他70多人一起組成冬奧滑雪醫療保障“夢之隊”,成為中國第一代滑雪醫生。
白鵬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麻醉科的一名80後醫生,也是資深滑雪愛好者。“最多時一個冬天在雪場‘泡’40多天,周五開車去雪場,周日回家。”多年來,他滑遍了國内的大小雪場,先後獲得加拿大滑雪指導員聯盟二級指導員和中國國家職業資格社會體育指導員(滑雪)證書。
白鵬也是北醫三院滑雪協會的一員。在北醫三院延慶醫院執行院長周方的帶領下,協會組織過多次滑雪現場醫療救援講座和雪場救援演練,并舉辦了第一屆冬季運動損傷救治研讨會。久而久之,北醫三院滑雪協會名聲在外,一些雪場的醫務室遇到棘手問題,經常向他們求助。
會滑雪、能急救,起初白鵬對當好一名滑雪醫生很有信心,但一進入教育訓練環節,各種困難接踵而至。
滑雪講究平衡,踩着滑雪闆,背着10多公斤的救援包和AED(自動體外除顫器),懷裡揣着藥物針劑,保持平衡實屬不易,摔倒和受傷是常事,數名隊員遭遇過脊柱、腳踝等部位的骨折和關節韌帶損傷。有一次,崇禮的高山雪場溫度降至零下37攝氏度,刮起了9級大風。狂風卷着漫天飛雪,體感溫度達零下60攝氏度。8小時訓練之後,盡管貼着防凍貼,白鵬的臉頰仍然被凍得一片紅腫,一名隊員的腳趾頭甚至凍黑了。
在賽道上急救更難。小海陀山主賽道全長2950米,垂直落差894米,天氣寒冷、地勢陡峭、風向多變,給醫療救援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雪場中,隊員們跪在雪地上練習心肺複蘇,趴在陡坡上甚至側躺着嘗試氣管插管,凍得手腳麻木、全身冰涼。
結束了高強度的雪上訓練,隊員們拖着沉重的雙腿回到駐地,緊張的夜間學習開始了。胸部外傷救援方案、頭部外傷搶救流程、運動創傷患者的緊急氣道管理……隊員們推演各種可能的突發情況,不斷優化急救方案。
殘疾運動員的救治,無論運動裝置、受傷方式還是傷情檢查處理,都有特殊性。“譬如下肢殘障運動員使用的坐姿滑雪器應該如何處理,完全沒有經驗。”白鵬介紹,經過與中國殘障人士高山滑雪隊的反複溝通,隊員們逐漸摸索出一套應對殘障人士高山滑雪運動員賽道内損傷的有效處理方法和流程。
“沒想到一項業餘愛好也能派上大用場,再苦再累也值了。”白鵬自豪地說。每個雪季,除集中訓練之外,他還千方百計抽出時間到雪場加練,有時甚至兩腿都會磨出血泡。2021年9月,“夢之隊”挑選近10名核心隊員參加繩索救援訓練,白鵬不顧手腕受傷,愣是借助支具,忍痛完成了全部課程。
經過3個雪季的磨砺,“夢之隊”已成為一支被國際雪聯認可的醫療保障隊伍,圓滿完成了2020年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2021年“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測試活動的醫療保障任務。對即将到來的北京冬奧會,白鵬充滿期待:“我們已經做了充分準備,但最大的心願是運動員都能平安,在賽場上取得優異的成績。”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6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