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面有哪些姓高的名人哦
古代高姓曆史名人 1、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轲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轲和歌。
後因在築内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2、高長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戰,常常大敗敵軍。
武義高強的将領,是北齊大将,東魏大權臣北齊創始者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 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
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是中國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長恭、楊華)之一。
3、高 适: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内容。
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壽國公。
今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畫家,字彥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 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 《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6高攀龍:曾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為東林黨首領之一。 7、高 武:在我國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針灸之術即他所傳。
8、高則誠:著名戲曲家,所著《琵琶記》,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9、高 鹗:清朝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以續《紅樓夢》後40回流世界傳名。
10、高 翔: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
高氏的曆史
高氏源自山東 齊國最高上卿
高,是發源于山東的一個古老姓氏。
一出自姜姓,炎帝後裔,得姓始祖為高一。 高姓是齊太公姜子牙的後裔,姜氏原是炎帝的後裔,那麼高姓則是炎帝的後裔,高姓的血緣初祖是炎帝。 《古今姓氏書辯證》、《通志·氏族略》都講到:“高氏出自姜姓”。炎帝是上古時期姜姓的部落首領,是以炎帝神農氏是高姓的血緣初祖。 前面已提到,相傳炎帝和黃帝為同胞兄弟。因炎帝生長于姜水(渭水支流,今陝西岐山東)流域,故以姜為姓。後來,炎帝和黃帝又有了利害沖突,前後經過3次激烈的大戰,炎帝又為黃帝所敗。此後,炎帝部落進一步與黃帝部落合并在一起,并與部分九黎族結合成一體,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下來,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
高姓氏的曆史由來
高姓是當今中國第十五大姓,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二十九。
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後,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
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後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台灣。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京兆,晉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詩人,德州(今河北景縣)人。他年輕時貧寒潦倒,後來從軍邊塞,晚年才官居高位。
由于他熟悉軍事生活,是以他的詩多反映當時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與岑參同為著名的邊塞詩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參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現在古黃帝時期。據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
《竹書紀年》:黃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
這說明上古時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
公子高的孫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為姓,叫高傒,其後代就姓高。清朝張澍《姓氏尋源》雲:魏龍骧将軍、營州刺史高貞碑銘雲:其先蓋炎帝之苗裔,昔在黃唐,是為四嶽。
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呂尚佐周克殷。俾侯齊國,世世勿絕,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還有一部分屬其他姓氏改姓。《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
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後遂為高姓。”《魏書》又載:“後燕皇帝慕容之,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名高雲(亦在河南)。”
據有關資料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将鮮卑族複姓是樓氏改為高氏。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姓,其後成為望族(見《中國姓氏起源》)。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縣(河北景縣),為當時望族,于孫傳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為郡号。高洪的四世孫高褒為太子太傅。
高褒的孫子高承為國子祭酒。是以,渤海高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内一直是大族。
後來,高洪的後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醫士高壽覺遷日本長崎。
壽覺的兒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屬渤海高觀之後,故改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衛,成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稱“日本才子”。
(見《炎黃源流史》) 揚州廣陵郡三姓有高氏(後來十一姓也有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戰國時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廣州),自稱齊園高氏之後,此後在廣東發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校去福建開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參加;唐僖宗時,又有高氏入閩,傳六世至高镔、高镒、遷居安平(福建晉江安海鎮),其後裔再遷至南安埕邊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還有高氏一支,早在漢末時由隴西南遷至滇中,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高升太奪取大理國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
傳于高太明,于紹聖三年,又将王位還給段氏,仍被封為中國公,自立年号,世為大理國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曆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
《土官底簿》記載:楚雄土知府高政,傳妻及女高冬梅。還有鶴慶軍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歸附,傳子高仲将、孫(高)興;興弟寶結,寶結子(高)倫。
又有鶴慶府土千夫長高海,其先人高賜,元土千戶。高海于明初歸附,為千戶長,九傳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襲指揮佥事。
再傳至高應星,即裁撤。又有北勝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
傳子琳、孫瑛、曾孫慶、廣,廣子珍。 廣東梅州《客家姓氏淵源》中的“高氏淵源”裡記:“漢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孫高柴,唐贈共伯,宋封為供城侯,此為高氏‘供侯堂’号之來由。
其祠聯是:供侯世德,渤海家聲。閩系高氏以高柴為大始祖。
柴之裔孫高曠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講學福建武夷精舍,遂蔔居邵武。曠之子譚,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閩之龍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輝、文章。
文輝遷居甯化縣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貞二年遷居上杭勝運裡,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後裔遷居廣東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後裔多遷居四、贛各地。”
綜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漁陽、遼東、廣陵。随着朝代變遷。
高姓不僅遍布全國各省市,而且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國曆史上,高姓稱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過北齊、燕、荊南政權。
其中,東魏時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齊,曆進28年;随末農民起義軍高開道稱燕王。
古今姓高的名人有哪些
曆史名人 高柴: 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
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洋: 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
北齊共曆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适: 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為“高岑”。
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瓊: 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将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将”。 高興: 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
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啟: 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贲并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彙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武: 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炙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翔: 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鹗: 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漸離: 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轲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轲和歌。
後因在築内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仙芝: 唐代高麗族人,精于騎射,官至鴻胪卿、假禦史中丞、右禦林大将軍等職。
高懷德: 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領。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 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 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砺: 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
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為人正直。 高克恭: 元代畫家,字彥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
官至刑部尚書。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
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 今浙江省永嘉人。
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 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
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攀龍: 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
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 高一功: 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農民軍将領,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鬥魁: 清代鄞縣(今浙江甯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 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
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堂隆: 高堂氏,高姓分支,學業修明,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陽人,魯高堂生後也。
志在匡君,因變陳戒,發于懇誠,忠矣哉!魏國名臣,貢獻甚多。 高順: 東漢末年,呂布靡下骁勇戰将,勞苦奮命,忠心耿耿,亦有見識,徐州之戰擊退夏侯惇等,徐州陷,為操俘,就戮。
高覽:曾經和張合并為袁紹麾下大将,後和張合一并歸順曹操,高覽武藝高強被譽為“河北四庭柱”(顔良、文醜、張合、高覽)之一。 高長恭: 北齊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骁勇善戰,戰功甚多,門客很多,為北齊支柱。
後功高威盛,遭皇帝猜忌賜毒而死,亡後北齊亡。 高劍父: 廣東省番禺人,嶺南畫派的創立者,早年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過黃花崗起義。
當代名人 高秀敏: 影視明星 高鳳蓮: 女子柔道運動員。 高敏: 跳水運動員。
高圓圓:影視明星。
曆史上姓高的名人有哪些
高姓的來源及姓高的名人 高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
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是以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是以亦以呂為氏。
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于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稱公子高。
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
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竈、公孫趸排擠,出齊奔燕。
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轫,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高洪的一支後裔高瞻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 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
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是以,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孫強取祖字為氏,名高強,其後為高氏。
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
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複姓為單姓,稱高氏。
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時,先後有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
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随漢姓元,因有功于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複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
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二、遷徙分布 高氏的發源地雖說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後的高姓卻大都出自齊魯之地。
戰國或秦時,高氏已自山東遷入今河北、遼甯省境。東漢時,有渤海郡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
南北朝時,有渤海郡人高歡(高歡在北魏時曾在今内蒙古標頭市固陽縣白靈淖鄉補蔔代村,舊時為古懷朔鎮),曾在北魏執魏政達16年之久,死後,其子高洋便代東魏稱帝,為北齊。京兆高氏又與北齊同祖,初居文安(今屬河北),後遷徙到京兆。
吳丹陽太守高瑞,初居廣陵,其後遷至秣陵(今屬江蘇)。高氏大批南遷始于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
唐初,有高氏随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唐僖宗時,有高鋼(河南高氏)因避"黃巢之亂"南遷入閩,為高姓入閩後的始祖。
在漢末時,又有一支高氏由隴西(今屬甘肅)南遷至滇中(今屬雲南),後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間,高升太奪取大理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
傳子高太明,于聖紹三年,又将王位還給段氏,仍封為中國公,世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曆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
中國曆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
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漁陽郡:戰國燕将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
以漁水之陽得名。高隐、高瞻之後。
廣陵郡:漢時置。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曾孫高悝之後。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後開基。
遼東郡:戰國燕将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高瞻之後。
【堂号】 "厚餘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
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樸也。
"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高姓堂号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等 四、古代曆史名人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轲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轲和歌。
後因在築内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适: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并稱為"高岑"。
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
為人正直。 高克恭(1248—1310),元代畫家,字彥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
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 《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
與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