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年初北美票房黑馬《逃離小鎮》嗎?

這是導演喬丹·皮爾(Jordan Peel)的處女作,這是一部成本僅為450萬美元的小成本作品,但在北美排名前10位八周,最終票房收入1.6億美元,成為第一位首次亮相的黑人導演。
《逃離死亡之城》是一部懸疑驚悚片,每一幀鏡頭都隐藏起來,情節一步一步地毫不出人意料,最終巧妙地呈現了種族偏見的主題。
其實,種族偏見不僅展現在不同膚色的人身上,甚至很多同色的人身上,也因為種族差異而承受着别人的歧視,今天的電影就是關于這個沉重的主題。
薩米之血
這是一部來自瑞典的電影,具有北歐電影獨特的寒風,整個冷色調的畫面,也特别适合電影的沉重主題。新片比較冷淡,目前隻有244人評分,而小編毫不猶豫地給予了五星好評。
由瑞典導演阿曼達·克内爾(Amanda Knell)執導的《薩米之血》(Sami's Blood)也是她的第一部電影,為她赢得了東京電影節的主要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出生于1997年的女演員琳恩·塞西莉亞·斯波克(Lynne Cecilia Spock)也在主要比賽中獲得了最佳女主角。
這部電影講述了薩米女孩艾拉·瑪雅(Ella Maya)的成長故事。
據信,許多人對薩米人非常不熟悉。薩米人生活在北極圈的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納,已經生活了數萬年,被稱為歐洲"最後的土着人民"。
薩米人在瑞典是少數民族,以馴鹿為生,盡管他們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語言和文化,但在正統的瑞典人眼中,薩米人受到歧視。
有一段時間,瑞典和挪威等國家試圖通過強迫他們接受教育來同化薩米人,官員們甚至禁止在學校和公共場所使用薩米人,這是電影故事的背景。
與住在寄宿學校的姐姐不同,小女孩艾拉·瑪雅(Ella Maya)似乎并不認為自己是薩米人。
克裡斯蒂娜,學校的女老師,是一個正統的瑞典女人,在艾拉瑪雅的眼中,溫柔、美麗、優雅,是以她成了艾拉·瑪雅模仿的對象。
艾拉表現良好,被選為學生代表,歡迎上級的大牌來學校參觀。
當艾拉歡欣鼓舞時,她發現所謂的大男人隻是在觀察薩米族的孩子,他們拍照并用卡鉗測量頭骨的寬度。
即使動物受到治療,它們也被殘酷地指令脫掉衣服并觀察自己的身體。這侮辱了敏感的艾拉。
在别人的歧視中,艾拉想離開家鄉去城裡讀書,當她懇求老師克裡斯蒂娜為她寫一封推薦信時,這位真正的女老師拒絕了,理由是"你的大腦沒有城市人需要的基本知識"。
固執的艾拉決定踏上火車,離開這個國家,偷走了一個瑞典女人的裙子,燒毀了她自己的傳統薩米族服裝,并開始改變自己。
融入另一個種族并不容易,盡管她改變了名字和衣服,并在舞會上遇到了一個瑞典男孩尼古拉斯,但她的薩米人特有的身體特征給了她很多不同的視角。
她受到不友好的對待,有壞少年圍觀和惡霸,甚至殘忍地割掉了她的一隻耳朵,就像薩米人割掉了馴鹿的一隻小耳朵發誓擁有它一樣。
這種行為其實是自以為是高等動物的象征,它們認為是低等族群赤裸裸的歧視。
血的教訓非但沒有退縮,反而堅定了艾拉對自己融入主流的願望的信心。這部電影并沒有對她成年後的生活進行過多的描述,但是當艾拉老回家參加姐姐的葬禮時,她真的變成了克裡斯蒂娜,一個戴着珍珠項鍊的優雅老師。
起初,她還是固執地拒絕了家鄉兩隻蒼鹭,但還是習慣性地扯着耳毛,以掩蓋原來耳傷的屈辱。
影片結尾,年邁的艾拉奮力爬山,望着自己昔日的家鄉,此時,她的内心似乎突然放下了那些為了成為"更高層次的共同體"和體的紀律,在風的四處轉轉,艾拉終于找到了正直身體的尊嚴。
這部電影的結局漫長而神秘,但它講述了一個文明對另一個文明的無情迷戀的故事。艾拉對她死去的妹妹說:"請原諒我",但對于她的人民來說,也許艾拉的"背叛"永遠不會被原諒。
在今天的城市裡,許多人也在逃亡。遠離家鄉,他們試圖融入一線大城市的生活,甯願與高房價、高生活成本作鬥争,掙紮着生活,也不願回到家鄉過上所謂的安全生活。
很難定義錯與對,生而為人,原本不平等,經濟文化決定的階級想要改變并不容易,逃離家園和逃離原來的階級,要承受"背叛"和血與痛。
每個人都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子孫後代,是以"薩米的血"成了改變必須付出的代價,這或許就是很多人選擇留在北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