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作者:ss大偌偌影視偵探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艾倫•索金導演的《芝加哥七君子審判》(原名: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2020)被譽為“有機會沖刺奧斯卡”的好片,片中内容取材于美國真實的曆史事件——1986年反越戰抗議行動。深受人民愛戴的林肯總統遇刺身亡,林登接任後要實施“偉大計劃”,美國不斷幹預越南戰争,反戰情緒愈演愈烈。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以艾比·霍夫曼、湯姆·海登等人為代表的八位民間戰士因為率衆舉行公開抗議活動,受到了共和黨新政府審判,影片上映時間恰逢美國大選,可謂是大有深意。

越戰使得當時美國青年群體對國家喪失了自信心,一群激進青年“異皮士”(Yippies)的反主流熱潮開始形成。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如何轉化曆史事件成為電影素材?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審視曆史時,我們應該帶着全球史的眼光,隻有不帶區域色彩地去關注一個曆史事件,才能更宏觀地感悟到它對整個人類曆史程序的推動性力量。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的背景處于20世紀60年代,這是一場越戰,更是一場思想激進變革運動——把激進主義和“嬉皮士”文化結合。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艾倫·索金善于捕捉和描述曆史事件,此前拍攝的《史蒂夫·喬布斯》和《茉莉的牌局》都是對他個人突出方面的印證,把曆史改編為生動活潑的視覺藝術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中一共有三個群體組織:黑豹黨、異皮士、學生民主組織,被統稱為“激進左派分子”。學生民主組織成員湯姆·海登宣告美國“新左派”誕生,艾比·霍夫曼主張用異皮士反文化開展思想運動,博比·西爾善于用演講傳達進步思想。三派聚于美國大選間的芝加哥,通過對三派的審判,暴露了美國社會的諸多現實問題。

三派和美國政府之間是互相對立的嗎?

我認為并非如此,他們之間互有交融,互有孕育。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制度是司法機關、聯邦政府、警察局,思想是知識分子、異皮士、少數族裔。前者為後者提供思想的沃土,後者為前者奠定建構的魂魄。

這樣的局面正像電影中異皮士說的那樣:“如果世界是荒誕的,就用荒誕與之對抗。”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全世界都在看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在《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中,媒介起着重要的連接配接作用。

從一開始霍夫曼接受采訪提問時被問到:“如果取消革命,你會開價多少?”霍夫曼利用媒體的宣傳效應回答了相當标準式的答案——代價是我的生命。一方面彰顯了組織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核心,另一方面也為自身形象的建構鋪下了社會示範性藍本。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電視、報紙、電話,記者新聞媒體等,不斷出現在這部影片當中。甚至在審判的時候,法官和辯護律師之間的某些交流都考量了時下電視播出的觀衆反應。

媒介符号有時候會放大事件的本身。譬如劇中有一幕,七君子中的一位因為敬畏體制,在收庭的時候站立起意,其他人卻并未起身,原因是那日的審判法官表現出明顯的黑人歧視傾向。這一舉動細節通過電視熒幕放大,以至于他在後續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受到了黑人保姆明顯的“敵意”。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還有一個情節便是膠帶事件。倫尼·戴維斯因為警察毆打孩子,一怒之下發表言論:“如果注定要流血,就讓血流遍整個城市!”

這句話因為主語的缺失,被當局者利用,作為煽動暴亂的源頭。而倫尼·戴維斯的本意并非引起暴力争端,而是甘願“犧牲”革命者自身的利益,并非挑釁當局警察,讓他們為此“獻命”。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這場審判的沖突性從一開始便得到了媒體的全力關注,媒介在這場事件中是無聲的記錄者。如果法官的判決有徇私舞弊的成分,那麼媒體的鏡頭更多是還原事實的真相,但也不乏後期粗制濫造下的“人為破壞”。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這場“暴亂”想讓全世界看見什麼?

看見明目張膽的歧視?權力法律的操控?新思想的激越?

媒體建構的話語似乎更加模棱兩可,為了博取關注度,為了保全自身機構,兩者都采納。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越戰下的戲劇與曆史,片内與片外

美式的樂觀主義總是那麼振奮人心,曆史事件需要适時回到大衆視野,不斷為看似新上演,實則輪回出現的議題得到參考借鑒。

自由是制度建立的前提,制度是保障自由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