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冬奧|魔幻“立方”,水冰轉換

在為北京冬奧會服務的12座競賽場館中,“冰立方”身上有一個特别顯著的标簽:它是中國在奧運場館再利用方面提供的經典範本。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水立方承擔了跳水、遊泳項目的賽事,我們一起見證了它最耀眼的高光時刻。14年過去了,水立方搖身一變,成為“冰立方”再次驚豔亮相,可以說從2008年到2022年,這座奧運主要場館從柔情似水到剛毅如冰,标志着北京夏奧與北京冬奧在此實作了完美的對接傳承。

聚焦冬奧|魔幻“立方”,水冰轉換

變身冰立方的奧秘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當時的水立方就驚豔了世界,不論是這座充滿想象力的冬奧場館建築本身,還是各國運動健兒在這裡不斷重新整理的各項目遊泳世界紀錄,水立方都給全球體育迷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由水轉冰的這個膜結構夢幻建築再次受到世界的矚目。

水立方的池水每四個小時會進行一次循環,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來此比賽的很多外國運動員都說,水立方的水質是他們見過的遊泳館最好的水,水質潔淨,水溫舒适,特别有利于運動員發揮出自己的最佳狀态。

那麼,到了北京冬奧會上,冰立方是不是也能交出一份同樣出色的答卷?或許會有人說,水轉冰有什麼難度,直接将水凍成冰面不就可以了嗎?

真的這麼容易簡單嗎?國家遊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介紹,由水轉冰聽着好像沒難度,實際上可沒那麼簡單。水與冰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态,如果直接凍冰就會破壞原有泳池的結構。經過各方反複思考與試驗,結合水立方冬奧會後可持續營運的設想,最終決定在不破壞原有泳池的基礎上,打造一塊可拆卸、可移動的冰場。

聚焦冬奧|魔幻“立方”,水冰轉換

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的整個過程,簡單說大概可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放空水池;二是在池中搭建鋼架和支撐結構;三是鋪設保溫層和防水層;四是安裝可拆卸的制冰系統;五是制作冰面。

這五個過程與步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最終由十多個科技團隊曆時兩年,從冰場的建築結構到冰壺場地的比賽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反複論證,通過不斷試驗才獲得了成功。水立方變身冰立方,成為國内唯一一個同時具備冰上和水上運動雙重功能的體育場館。

精準控溫的密匙

為了控制冰立方的賽場環境,技術團隊手中有兩個溫度監測儀。

外表呈黃色的監測儀是用來監測室内環境溫度,外表呈藍色的監測儀是監測冰面溫度。它們可以確定冰層表面的溫度保持在零下8.7℃左右,而高出冰面1.5米的環境溫度,則可控制在8℃-12℃之間,而來到冰立方的觀衆席上,這裡的溫度就要保持在16℃-20℃之間,這意味着在冰立方場館内,三個區域空間保持着三種不同的溫度。

這樣的設計既能確定冰壺比賽對冰面溫度的需求,同時又能照顧到坐在觀衆席上觀衆們的身體感受,不會覺得太冷。做到如此精準區域控溫的原因,是因為冰立方館内有一套高科技系統。這套系統在冰立方館内布設了上千個即時傳感器,它們會24小時将溫度、濕度資料上傳到這套自動控制系統,然後控制系統會根據各項資料的變化,及時給館内各種機器裝置下達指令,進而達到精确控制室内整體環境的目的。

在科技賦能下,國家遊泳中心實作了水冰轉換的奧秘,從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為奧運場館的可持續再利用提供了精彩的中國樣本。

去年,冰立方經受了“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的實戰檢驗,證明了水轉冰各項工作的完美無缺。從2022年1月5日起,冰立方正式進入冬奧閉環管理,冰立方管理團隊為北京冬奧會打造出高品質的冰壺賽道。

冬奧會刊記者 劉平 潘之望攝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李戈

編輯 王倩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