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夏季奧運會的見證者“鳥巢”改造完成,而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聖火将在完成改造的“鳥巢”點燃,這座“雙奧體育場”将再度成為世界的焦點。
不僅僅是“鳥巢”,14年間,2008年北京奧運會留下的豐厚遺産,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打下堅實基礎。4個夏奧競賽場館完成改造,工業遺産中架起滑雪大跳台,賽後利用計劃貫穿場館建設始終……

▲作為北京市冬奧工程建設的收官之作,承擔着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開閉幕式任務的國家體育場“鳥巢”改造工程曆時一年半完工。
夏奧遺産應用冬奧
北京冬奧會由北京市負責籌建的場館總共24個,其中20個在北京賽區。
十幾年前,為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黃晖作為負責人參與了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建設的全過程。十幾年後,當他再次回到“鳥巢”執行改造任務時,看到恢弘的鋼結構,海浪般的座椅,就像見到久别重逢的老友。
作為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晖說起北京奧運會,這位“雙奧建設者”滔滔不絕。
“經常有人诟病國外奧運會場館使用率低下,甚至遭到廢棄。”黃晖介紹,按照“堅持節約原則,不搞鋪張奢華,不搞重複建設”的要求,北京冬奧會籌備堅持對場館共享利用、綜合利用、可持續利用,使用了14個2008年奧運遺産。
其中包括10個場館遺産。北京賽區競賽場館除國家速滑館、首鋼滑雪大跳台外,全部利用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場館:國家遊泳中心、國家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體育場等。這些北京奧運會留給北京的新地标,已變成大衆健身的樂園,馬上又将成為冬奧健兒的舞台。
還有4個土地遺産。國家速滑館使用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兩個臨時場館:曲棍球場和射箭場的土地;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北京冬奧村則使用了奧林匹克公園的預留土地。
“冬奧建設者在可持續理念、綠色建築、智慧建造等各個方面已經形成了世界領先的體系和标準。”黃晖說。
所有場館冬夏“兩栖”
“水立方”變身“冰立方”、五棵松體育中心實作6小時内完成冰球、籃球兩種比賽模式的轉換……運動員在賽場上争先,冬奧建設者也在工地上“破紀錄”。
2008年,蔚藍色的“水立方”驚豔世界,一項項世界紀錄在這裡誕生。
北京奧運會結束後,“水立方”變成了市民的戲水樂園;2014年APEC會議,這裡成為大國外交的舞台。
北京2022年冬奧會,“水立方”将變身“冰立方”,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
水、冰,一字之差,挑戰前所未有——
相比泳池高溫高濕的環境,冰壺場地需要低溫低濕——冰壺比賽場館濕度在30%以下,冰面溫度約在-8℃,冰面以上1米空氣溫度在10℃,館内溫度在16℃以内。
冰壺館裡布滿燈光、錄影機,所産生的大量熱量,會影響冰面的品質。2015年底國際奧委會、世界冰壺聯合會來華通路,關于冰壺場地給出29條技術要求和标準,涉及冰面穩定性、熱濕環境、照明系統和聲場環境四大方面。
2017年4月,“薄壁輕型鋼結構+混凝土闆”的支撐體系得到世界壺聯的認可。
2019年7月,第一次“水冰轉換”用了整整45天。2020年12月,第二次“水冰轉換”結構搭建提速,僅用十幾天就順利完成。2021年10月中旬,場館完成第三次“水冰轉換”,接受“相約北京”國内冰壺測試活動和世界輪椅冰壺錦标賽的測試。
不僅僅是“水冰轉換”。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承擔籃球比賽的五棵松體育中心,經過對場館制冰和除濕系統的改造,如今已實作6小時内完成冰球、籃球兩種比賽模式的轉換。
北京冬奧會後,北京賽區所有競賽場館将全部擁有冬夏“兩栖”能力。
舊園區添新地标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雙奧之城”。“借用”場館,賽時服務冬奧,賽後繼續服務城市民生和發展,是北京踐行“共享辦奧”的又一創新。
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借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賽時為全世界媒體服務,賽後回歸原有的會展功能。
冬奧場館建設還盤活老廠房,帶動周邊地區整體複興。
有着百年曆史的首鋼,随着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的入駐和滑雪大跳台的建成,帶動了園區的整體發展。
如今,首鋼園區已經從一個廢舊的工業園區,成為以工業遺産保護和再利用為基礎,體育、文化、商業旅遊相融合的新地标,成為奧林匹克與城市發展互相融合的典範。
冬奧遺産惠及市民
可利用、可經營、可持續是當今國際奧林匹克運動面臨的新課題。北京冬奧場館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了賽後利用。
北京冬奧會時,首鋼滑雪大跳台的比賽全部在白天舉行,但考慮到賽後,相關比賽大多在晚間進行,項目團隊為“大跳台”建設了可以拆卸的燈光系統。
考慮到賽後每年用于冰壺比賽的時間隻有兩三個月,國家遊泳中心的制冰系統全部是臨時的,制冰系統和底層的支撐系統可持續轉換、反複利用。賽後,春夏秋三季為“水立方”,冬季則變成“冰立方”,實作“冰水雙輪驅動”。
“水立方”南廣場建立的地下冰場,有2塊冰面,一塊為标準冰場,另一塊為冰壺場地,賽後,普通市民可上冰體驗。
改造後的首都體育館,除保障冬奧會賽事需求,賽後既可承接各項國際國内高水準的冰上項目賽事,還可與夏季項目實作無縫切換。建立的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賽後可供專業運動員訓練使用,還将成為向青少年推廣普及冰上運動的共享設施。首都滑冰館未來将作為全民冰雪運動普及和推廣基地定期向公衆開放,整個園區實作了比賽、科研訓練及群衆健身的全覆寫,成為大衆健身的新場所。
再過幾天,雙奧之城将翻開嶄新的一頁,豐厚的雙奧遺産,将在北京繪就“一起向未來”的美麗畫卷。
冬奧會刊記者潘之望攝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任珊
編輯 馬楠(女)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