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臘月二十三

小年祝福語

過小年,祭竈神,竈神上天言好事;

擺五谷,加把糖,言完好事降吉祥;

發短信,送心願,願你身體嗷嗷棒;

工資漲,福滿筐,願你來年運氣旺。

HAPPY NEW YEAR

小年簡介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小年是大陸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小年的曆史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

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竈日,又稱“小年”。民間祭竈,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竈。造也,創食物也。”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竈神信仰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據大陸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範成大所作的《祭竈詩》:“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小年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竈等,準備幹幹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于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近代大陸一些地方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隻是在不同地區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區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傳統上的大陸大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在臘月二十四。在清朝之前,北方地區官民也是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竈王爺,于是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在清朝中期之前,北方的祭竈日也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北方人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竈》說:“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竈。”《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也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竈神于坤甯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是以,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小年習俗

祭竈王

祭竈隆冬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可是這裡“過小年”的意思和“冬至”當成小年過的意思完全不一樣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從頭起始的意思,那時候把“冬至”農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臘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準備開始過除夕的“過小年”意思。區分與“冬至”的小年,人們普遍把臘月二十三定為“祀竈日”的。過去農村都用磚砌大竈的,房頂上有煙囪。祭奠竈神,那就是竈王爺了。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隻要家裡開夥倉的,大竈頭家家戶戶少不了,貼在鍋竈牆上有竈神的像,兩旁都有對聯的,上頭還有橫批一條,一般都把竈王爺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為天,要吃吧,就有燒和煮的,都靠大竈頭,竈神顯然位置顯赫。正因為竈王爺重要,大家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進行“祀竈”活動。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歡喜,準備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們嘴巴裡。

普遍點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經過糖啧腌的冬瓜條子,裝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棗子、柿餅少不了;還用黍米粉糕棗糕等,都帶黏性的。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為什麼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東西來孝敬竈王爺呢?這是據說竈神上天是彙報去的,要讓他帶一張甜嘴巴去,這樣說的就都是好話,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竈王說壞話的嘴,總之是為竈王爺塗塗口吧。有的人家會真的在竈神的嘴邊或者鍋竈台裡粘上一點塊糖;另外有人到竈門這邊裡塗上點酒糟或者老酒,這就叫“醉司命”了。竈王爺醉意朦胧,可不敢亂講話了。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是以祭竈王爺,隻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掃塵土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隻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内,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剪窗花

窗花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内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展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蒸花馍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馍。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竈君。“一家蒸花馍,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藝品。巧吃食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荞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将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貼春聯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是以春聯數量最多,内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别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黃金”;财神聯:“天上财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

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内都貼“擡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内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别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内容豐富,妙語聯珠。

洗浴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幹淨,不留一點污穢。

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小年詩詞

《送竈》

清·查元鼎

酬君海外佑行廚,持慣長齋合笑吾。

晨夕餐從辛苦得,盆瓶禮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東南兵燹靜,安排茶竈泛西湖。

今日小年‖一串鞭炮小年到,歡歡喜喜笑開顔——小年科普知識線上展覽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裡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祭竈詩》

宋·呂蒙正

一碗清湯詩一篇,竈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