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聚焦冬奧|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産已經給出漂亮答卷

柔情似水到剛毅如冰,要多久?

國家遊泳中心的建設者告訴我們,從水立方到冰立方,8000平方米功能轉換,鋼結構支架—混凝土面闆—保溫材料—防水層—制冰,分五步走,快則10天,最慢也隻需要20天。

回到最初,泳池變冰場,在國際上并無先例。2016年起,國家遊泳中心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個機關組建科研團隊,通過大量實驗比對,測試多種方案,最終确定了創造性的解決路徑:冰結構可拆卸可移動,又不破壞原有泳池,泳道變身冰壺賽道。

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遺産,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是北京冬奧會向全世界許下的可持續發展承諾。

從無到有,固然讓人欣喜,如果能在綠色、科技的指引下,實作從A到B再從B到A,更顯水準。水冰轉換冰水複原,耦合組裝、快速實作,使得雙奧場館效率高,經濟性好,還能重複使用。

聚焦冬奧|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産已經給出漂亮答卷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變與不變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從夏到冬,從2008年到2022年,多年期盼與努力,雙奧場館為雙奧之城畫下注解。

無獨有偶,曾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籃球比賽場館的五棵松體育館,其獨創的“冰壩”技術,可以在6小時内,将原尺寸30米×60米的冰場改為适應冬奧要求的26米×60米冰場。

初建于1968年,有着50多年營運曆史的首都體育館,在承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排球賽事之後,這一進制老級場館通過改造,可快速改變冰面溫度,使得在同一個場館、同一塊冰面上舉辦兩項賽事成為可能。

雙奧場館不是為了博“雙奧”的虛名,它們是實實在在的改造,場館、科技和綠色,三位一體,落地生根。窺一葉而知秋,同樣,從雙奧場館,我們也得以窺見,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底蘊和神韻。

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揚,就像冰立方,不僅關注當下水冰轉換雙輪驅動。面向未來,得益于對場地性能、冰面品質、健康監測系統、環境控制技術的資料儲備,結合國内其他多個體育場館的調研,“冰立方範式”已經建立了大資料庫,為打造更多的轉換式體育場館提供資料支撐。

國際奧委會專家認為,奧運會是一次“7+17+20”的挑戰:不僅有7年的艱難籌備、17天的賽事傳遞,還面臨着如何再為社會做出20年貢獻的挑戰。

2008年北京奧運會遺産已經給出漂亮答卷。僅水立方向公衆開放,年均接待遊客超過百萬人次,累計為數百萬人提供遊泳服務,奧運場館成了真正的人民體育館。

從夏到冬,青春換了一代臉龐。時間會老去,但年輕的人,總相似。愈來愈多的奧運場館和設施,愈來愈濃的奧運理念和精神,與年輕的人,一起向未來。

冬奧會刊記者 李繼輝 潘之望攝

視覺中國供圖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作者 張緒旺

編輯 王倩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