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網絡雜志Slate周三發表署名法哈德·曼約奧(Farhad Manjoo)的文章稱,上網本之死看起來似乎令人惋惜,但卻讓整個PC行業逃過了一場糟糕的移動浪潮。在這一過程中,蘋果幾乎完全憑借一己之力扭轉了局勢,拯救整個PC行業于水火。
以下為文章全文:
真正兇手
上網本已死。終于解脫了!
幾年前,這種身材小巧、性能平平、價格超低的筆記本還被認為是計算機行業的未來。2008和2009年,深受金融危機困擾的消費者開始追捧上網本,其增速位居整個PC市場之首。甚至有一些狂熱的分析師預計,上網本銷量很快就将超過桌上型電腦和正常筆記本的總和。但這一預言并未實作。近幾年來,上網本市場已經急劇萎縮。
據英國《衛報》的查爾斯·阿瑟(Charles Arthur)報道,多數大型PC廠商都已停産這種裝置。作為最後的堅守者,華碩和宏碁也宣布将于今年停産上網本。
是誰殺死了上網本?阿瑟在文章中列出了三個嫌疑人:首先,PC廠商開始生産更好、更廉價的筆記本,令上網本面臨更激烈的競争;其次,PC廠商發現上網本是一項糟糕的業務——在支付了Windows授權費後,廠商幾乎無法從這種廉價裝置中賺到一分錢;最後,則是平闆電腦的崛起:一旦iPad這樣的産品誕生,人們就對400美元左右的上網本失去了興趣。
有關此事的各種理論層出不窮,但我認為,阿瑟似乎有意沒有說透,不願将矛頭直指殺死上網本的真正兇手。
研究一下PC行業最近5年的發展不難發現,隻有一家公司有能力、有動機、有機會殺死上網本,那就是蘋果。它幾乎是憑借一己之力謀殺了上網本,這讓我們所有人都心存感激。

先見之明
上網本是一種糟糕的産品,但卻險些成為計算行業的未來。
它的鍵盤十分蹩腳,處理器異常緩慢,Windows或Linux在它那局促的螢幕上運作起來極其吃力。但盡管缺點衆多,它依舊得到了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追捧,英特爾、微軟、惠普、戴爾、聯想都概莫能外。
隻有蘋果始終沒有加入到上網本的混戰中。蘋果早有先見之明:上網本雖然熱銷,但其實沒人真正願意用上網本。相反,蘋果發現那些購買上網本的人是在着眼另外兩種需求——要麼是渴望超級便攜的全功能筆記本,要麼是想要價格低廉的上網裝置,友善他們随時浏覽網絡、收發郵件,并從事一些輕巧的計算任務。
于是,蘋果并沒有開發上網本,而是設計了另外兩款産品,每一款都有自己的特色,效果也遠超任何上網本。
2008年,蘋果推出了價格高昂但卻超級便攜的MacBook Air。2010年,它又釋出了iPad。這兩款産品都不是上網本的直接替代品。但消費者卻很快意識到這些産品的真實用途,并義無反顧地抛棄了上網本。
iPad和MacBook Air已然成為整個行業的标杆,所有PC廠商都在開發類似的平闆電腦和超薄筆記本。是以,多虧了蘋果,我們才得以逃脫一場糟糕的小型裝置發展浪潮。
現在很難想象,當年的蘋果要拒絕上網本需要多大的勇氣。2008年,最便宜的蘋果筆記本都超過1000美元。對于身處金融危機之中的我們來說,這簡直貴得令人發指。投資者和分析師也都呼籲蘋果降價,其股價甚至一度跌破100美元。
一意孤行
但蘋果仍然一意孤行,堅持抵制上網本,原因有二:首先,蘋果看重使用者體驗。将筆記本壓縮到上網本的體積,需要使用7或9英寸的螢幕和速度超慢的英特爾淩動處理器,這勢必犧牲使用體驗。這種尺寸的裝置和鍵盤很難用,而它所使用的系統原本是為更高端的産品設計的。
換句話說,上網本糟糕透頂,蘋果不願與之為伍。正如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2008年對投資者所說:“我們不知道如何生産500美元卻不是垃圾的電腦。我們的基因不允許我們這樣做。”
其次,蘋果更看重利潤。蘋果與其他科技企業的重要差別在于,該公司更看重利潤,而非市場佔有率。的确,與其他公司一樣,蘋果也希望提升銷量,但如果要在100億美元、10%的市場佔有率與10億美元、90%的市場佔有率之間做出抉擇,蘋果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潤,而非銷量。你或許會說,哪家公司不看重利潤?情況并非如此:蘋果的PC銷量低于多數競争對手,但賺錢能力卻無人能及。
正因如此,蘋果才沒有生産上網本。上網本可以大幅提升市場佔有率,但按照三四百美元的價位計算,PC廠商每賣一台隻能賺取很少的利潤,是以必須薄利多銷。蘋果沒有興趣參與這樣的遊戲:幹嘛要費勁生産不賺錢的産品呢?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并非唯一一家擔心上網本利潤低下的PC企業。其他很多廠商也都意識到這一點。《紐約時報》200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稱,PC廠商對上網本的焦慮越發嚴峻。一名行業分析師還對該報說:“當我與PC廠商溝通時,我聽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我真正的目的是出售比上網本貴得多的産品,我該如何與這些裝置競争?”
富士通的一名高管對《紐約時報》說,該公司不會生産上網本,因為他們從中看不到“錢景”。“我們之是以身處局外不是因為我們懶,而是因為即使這一領域突飛猛進,而我們也從中分一杯羹,也完全無助于我們的發展。”富士通移動産品管理進階總監保羅·摩爾(Paul Moore)說,“這種産品幾乎毫無利潤可言。”
但即使賺不到錢,多數PC廠商還是奮不顧身地投入到上網本的浪潮中。《紐約時報》的文章發表于2008年7月,同年10月,富士通也推出了首款上網本。很快,所有企業都無法免俗,隻有蘋果是個例外。
扭轉趨勢
相信會有很多讀者聲稱很喜歡自己的上網本。你可能會說,雖然市面上有很多糟糕的上網本,但你的那一台卻很适合你。你還可以說,無論上網本有多糟糕,也比iPad和其他平闆電腦好,畢竟,你可以用它辦公。
但我根本不信。多數研究都表明,雖然人們着迷于上網本的創意,但卻痛恨它的體驗。市場研究公司NPD 2009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多數購買上網本的人原本都希望将其作為正常筆記本的替代品——但親身使用之後,他們都大失所望。換言之,上網本的确可以辦公,但對很多計算任務都力不從心。
與此同時,iPad卻從未自诩為筆記本的接班人。它一直都以自己的特色為賣點:雖不能辦公,但卻是真正具備移動特性的電腦。從處理器到電池,再到作業系統,iPad的一切都是專為移動體驗設計的。與上網本不同,iPad可以瞬時啟動,續航時間長達10小時,而且可以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與上網本不同,它有App Store,可以使用專為自己的螢幕設計的軟體。
的确,iPad沒有上網本那樣的鍵盤,但你可以給它配一個鍵盤。如果你想要滑鼠指針,也可以購買微軟Surface或是其他搭載Windows8的混合裝置。又或者,如果你想要一台“真正的”電腦,可以選擇MacBook Air(它現在的價格為1000美元)或是其他的Windows超極本。
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即使你不用iPad或MacBook Air,而且對蘋果産品沒有興趣,但現在市面上的所有移動電腦都源于這兩款裝置,而這正是蘋果努力抗擊上網本的産物。上網本之死,是蘋果的勝利,也是整個PC行業的勝利,更是使用者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