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丨鄰居讓我成“富豪”(散文)

青未了丨鄰居讓我成“富豪”(散文)

鄰居讓我成“富豪”

文/周長行

新年将到,卻還是疫情當下。不出遠門,隻好貓在家裡。第三個春節了,還是貓着,漸漸地貓出了一個“明白”:世界上靠得最近的“陌生人”,還是鄰居。

說來慚愧,從我在這棟樓裡開辦“工作室”和定居,前後30年,上上下下左鄰右舍36戶人家,真正“串”過門的不到一兩戶。大都是因為暖氣或電路等等出問題時才去敲鄰家門的。更荒唐的是,我與對門鄰居6年,居然不知道我們還是汶上同鄉和他們的姓名。要不是托我在電視台為他們的女兒找一個廣播電視主持輔導老師,我們還沒有化解“陌生”的機會哩。

改革開放的時代,鄰居卻“生分”了。似乎是一種約定俗成,抑或是一座“雷池”:見面互相笑笑,有時寒暄幾句,然後就去各自營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曾經是鄰裡之間的“王道”。不該知道的事情,絕對不去打聽;不該管的閑事,絕對不去參與或幹預。年年月月天天,甚至時時,家庭就是家庭,鄰居就是鄰居,幾乎說不上來往,好像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維系着當今社會形成的鄰居“雷池”。

然而,終于還是讓我看到某些變化和契機。有幾個小故事,我說給大家聽。

第一:鄧大哥的魚真好吃

鄧大哥是我的樓下鄰居。他孫女和我孫女同在一個學校讀書,常在一起上學或放學,省去了我們接送的工夫。一來二往,我和鄧大哥便有了一些接觸。

我們叙過,他比我大一歲,是比我大一歲的大哥。他說他當年是八級油漆工,我說我是一個沒有級别的作家。他說他退休後忒喜歡釣魚。能釣魚,日子便快活。于是,他逮住機會就去釣上一把。他快活,還得讓我快活。他每次釣魚回來總是把最好的魚拾掇好洗幹淨,給我送上來,讓我分享。來而不往非禮也,我把我寫的幾本書送給了他。後來,我無書可“報答”了,然而,他還是給我送魚,積累着我們一家人的感動。他好像發現了我的不好意思,就說,你是在幫我的忙啊,我愛釣魚,卻不吃魚,你樂于分享,才是對我的最好安慰。

咦,照鄧大哥的說法,我倒成了施與者,他是受惠者。久而久之,他送魚來,我和夫人就快快活活地烹饪品嘗,見面就誇他釣的魚實在是好。我們有啥稀罕物也讓大哥一家嘗嘗。

然而,大家似乎仍然在“雷池”邊徜徉,比如,他的名字,他的一生經曆,他的家人情況……他不說,我們也不問;他也從來不問我“多餘”的故事。都不越雷池半步。

因魚結緣,卻又止于魚,這大概是當今鄰裡關系普遍恪守的一種刻度

第二:帥男美女的“助我”細節

在我們這個樓洞裡,我不是年齡最大者,但一定是頭發最白的。是以,在帥男美女中喊我大爺或爺爺的居多。不僅如此,我的滿頭華發還替我赢得了滿腔的感動。有倆細節頗有捉迷藏的味道。

一個細節是:我上下電梯時,幾乎百分之百用不着我按電鈕。好像大家都知道我工作在三樓,食宿在六樓。我一進電梯,一定就會有人替我按好了電鈕。一個在十樓居住的小女孩,隻要她發現我在外面按電梯的“上下鍵”,她就會提前為我按下我要去的樓層。她好像有“先知先覺”的本事,常常惹得滿電梯的人哄堂大笑。這個孩子幾乎不說一句話,多年來,她就是這樣伺候一個“上下樓”的老人,從上國小,到國中,到高中,到今天。這個細節小到動動手指的程度,卻讓我不能忘懷。

另一個細節是:我的樓下就是純淨水供應櫃,每隔一兩天我往往就下樓去接取一桶純淨水。一桶水大約二十斤重量,我常常用兩隻手倒換着提到電梯旁。有時為了練臂力,我就用單手歪着身子伸着脖子走過十多米的“路程”。這個期間常常出現“二把手”接桶的“事件”,有的是帥男,有的是美女,替我把水桶提到電梯前。有時喊一聲爺爺,有時不吭一聲,從我手裡拎起水桶就走。個個我都認識,至今卻不知他們的名字。但我知道,他們都是我鄰居家的孩子。别看這段路很短,幾年“接”起來得有幾裡路長了。讓我說啥好呢,我覺得鄰居間的“雷池”倒讓這些孩子們給跨越過去了。

第三:鄰居讓我成為“富豪”

這事挺滑稽。我有多年堅持遊泳的習慣。在金菲特健身俱樂部辦理了會員卡。夏天每天遊泳一次,冬天每兩天一次。漸漸地,我與俱樂部的員工們混熟了。

突然有一天,員工們中間出現了關于我的傳言,說我是大企業家,是億萬富翁。很長時間我一直被悶在鼓裡。是管理者大老李的一句問話戳破了這個秘密。

他問我:“周老師,你每次來遊泳都是車接車送的啊?那麼豪華的車吆!”

聽罷此言,我呆愣片刻。很快便明白他說的是咋回事了。于是,我立馬給他來了個順水推舟,裝聾作啞,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哼哼哈哈地“逗你玩兒”!萬萬沒想到窮了一輩子的我,臨到古稀倒混了個“大富豪”。

我故意就“悶”在那裡。每次我來遊泳都昂首挺胸,一副大富豪的派頭。其實,員工們哪裡知道,鄙人從來就是這樣的精神頭兒。誤解就誤解吧,不需要什麼解釋。誤解是你們的事,我的故事我知道。

其實,這個“誤會”的始作俑者,是我的十樓鄰居,即“伺候”我上下樓的小女孩的爸爸王總把我硬“架”成大富豪的。行文到此,請允許我拐個彎,說說鄰居們的慣常稱呼。所有的稱呼皆憑感覺,皆往好的說,也為了“不多事”,女孩都是“美女”,男孩都是“帥哥”,覺得是老闆的皆稱什麼什麼“老總”,是公務員的皆稱“主任”或“局長”,年紀大點的皆稱“您老”。上面提到的“王總”就是非特爾俱樂部員工們傳說我天天有車接送的所謂豪華車的“司機”,他從來都是自己開車上班的。

這個故事關鍵點就在于我們的“遇見”。

我去遊泳的路線與王總上班的路線完全一緻,我要去的地方,與他要上班的地方僅僅一路之隔。他開辦了一家與美國做機床附件生意的公司。有一次他發現我乘坐公共汽車去遊泳,就執意要捎我過去。我說我一個閑人,不必理會我,他說反正是同路,何必客氣呢。

有緣無需啰嗦,于是,他上班,我遊泳,就“革命生産兩不誤”了。王總哪裡會知道,他除卻贈送了我一個“順風車”,還給我加冕了一個“大富豪”的桂冠。這樣一鼓搗,他竟從“老總”的位置一下子淪落成我的“司機”。地道地道的帥哥“司機”。不被人誤會才怪!

誤會畢竟是一場笑話,王總接我去遊泳的盛情和義舉卻讓我浮想聯翩,感歎不已。盡管我的兒女們都很孝順,可忙個不停的他們卻從來沒有過哪怕一次接我遊泳的事兒。或許在王總看來,這是一件小事兒,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地享受着“遠親不如近鄰”的暖心撫慰。

說起我的鄰居們,還有物業管理公司的小秦、小馬和小李,還有門衛小曹和小範,還有……他們都是我們的好鄰居。他們對我們的照顧和關懷,是一個個講不完的故事。筆者曾特别撰寫《冬暖夏涼一杯茶》的故事推送到全國各大媒體,創閱讀量新高,讓這裡的鄰居新風尚和物業服務聲名遠播。俗話說“每到佳節倍思親”,而我卻還想特别強調一句:每到佳節倍思鄰。

是的,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對于我們,則是一種造化。其實,說我們是大富豪一點兒也不為過,至少我們在“鄰居友情”的擁有上,并不見得比大富豪們差到哪裡去。

還有比經常被感動更幸運的事嗎?還有比處處得到照顧更幸福的滋味嗎?還有比鄰裡和睦相處更讓人開心的事嗎?是以,值此虎年即将到來之際,請允許我在此向我的鄰居們拜個早年:祝福您,我的左鄰右舍,願您心大業大前程似錦,願您總與幸福安康同在,願您心中常駐芳華,願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空間永遠似春天……

(筆者注:為了確定個人隐私,文中人物姓名皆簡寫之。寫于2022年1月24日)

青未了丨鄰居讓我成“富豪”(散文)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1949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汶上縣南站鎮黃南村。1969年2月參軍入伍。1990年9月轉業回地方供職于濟甯電視台。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資深記者、詩人。出版有長篇報告文學《鲲鵬騰飛的地方》、長篇傳記文學《不醉不說 喬羽的大河之戀》《喬羽戀歌》《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等。曾主筆撰寫中央電視台39集大型電視系列片《大京九》,其由鐵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大京九解說詞》已被中國傳媒大學作為正式教材使用。退休後,緻力于網絡文學的寫作,以其接地氣、獨立特行的作品獲得國内外讀者好評如潮。“作品至上,讀者至上,生活至上”的理念,正是他奮力筆耕下潛民間的動力和目标。

壹點号真言貞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