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旬老人爆倉倒欠中信建投千萬,券商為何頻陷兩融糾紛?

加杠杆博取高收益,當融資客寄希望于借助融資融券“博一博”,刀口舔血的後果很可能是血本無歸,惹上官司。

一紙判決書,讓中信建投與兩融客戶的多年糾葛浮出水面。據中國裁判文書網,中信建投于2017年3月對蘇某甫授信6600萬元兩融額度。但一年後其賬戶維保比例僅為1.28,遭中信建投強平,蘇某甫尚未清償資金約1026萬元。

此後幾年,圍繞千萬債務賠償問題,雙方陷入拉鋸戰,蘇某甫名下的一處房産也成為紛争焦點。

因這樁訴訟,融資客加杠杆炒股、券商兩融業務風險等再被熱議。終審判決顯示,蘇某甫仍需承擔債務,但千萬欠款将如何償還?蘇某甫年近七旬,辯稱其生活無法自理,且沒有子女,常年獨居。她是如何通過券商風險測評,拿到6000多萬元兩融授信額度的?監管持續規範的券商兩融業務,又為何頻頻成為訴訟糾紛“高發地帶”?

兩融爆倉被強平,倒欠券商千萬元

事件要追溯到五年前。2017年3月22日,在簽署《融資融券風險揭示書》等檔案後,中信建投向蘇某甫提供兩融服務,融資授信額度、融券授信額度、總授信額度均為6600萬元。合同有效期約一年,到期日為次年3月28日至31日。

獲兩融資格幾日後,2017年3月28日至31日,蘇某甫的兩融賬戶便發生了多筆融資負債。

風險也逐漸累積。至2018年2月1日,其賬戶維持擔保比例僅為1.28,負債總額、融資負債總額均為3335.52萬元。

對此,中信建投通知蘇某甫轉入擔保物或償還兩融負債。但其在信用賬戶維保比例低于約定标準130%時,未追加擔保物或償還債務,賬戶穿倉而被中信建投強平,約1026.44萬元融資債務未能清償。

雙方對簿公堂。2018年11月,中信建投向北京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次年5月,仲裁結果出爐,裁決蘇某甫向中信建投償還融資本金1026.44萬元和逾期利息34.99萬元,合計約1061萬元。

此後,事件持續更新。因蘇某甫逾期不履行裁決,2019年7月,中信建投向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據廣州中院2019年9月釋出的執行裁定書,被執行人蘇某甫未履行裁決書确定的義務,該院于當年7月底立案強制執行,立案執行标的金額為1172.7萬元。

圍繞蘇某甫是否存在低價轉讓房産以規避債務問題,雙方展開激辯。

中信建投稱,其曾申請查封并執行蘇某甫名下房産,而該處房産已于2018年2月被轉讓,故申請的執行程式因蘇某甫沒有可供執行的财産而被終結。中信建投認為,蘇某甫為逃避債務,在2018年2月已将市場價約為294萬元的涉案房産,以141.38萬元低價轉讓給與其疑似存在親屬關系的被告蘇某麗。

判決書顯示,蘇某麗為蘇某甫親姐妹。兩被告辯稱,雙方辦理房屋過戶手續時,中信建投的債權尚未發生并明确,是以,蘇某甫并不具有惡意串通逃避債務的情形,且轉讓涉案房産的價格符合市場交易價。

廣州中院認為,結合當年網上二手房價格資料,案涉房屋出售價格明顯屬于不合理低價。2021年6月4日,廣州中院作出一審判決,撤銷蘇某甫将其名下房産轉讓給蘇某麗行為,并要求二人到房屋管理部門辦理相關恢複登記手續。

而後,蘇某甫因不服一審判決,向廣州中院提起上訴,申請撤銷一審判決。法院最終駁回蘇某甫的請求,維持原判。

如何通過風險測評,又為何遭遇強平

終審落槌,圍繞上述糾紛,市場熱議:6600萬元兩融授信額度是否合理,蘇某甫是如何通過中信建投相關風險測評的?兩融爆倉被強平是否常見?

記者了解到,目前兩融授信額度的确定,綜合考量客戶信用上限、申請額度、金融資産、風險承受額能力等。在實際操作中,客戶賬戶資金量是确定額度的主要因素。

據了解,兩融授信比例一般是1∶1,最高可達1∶1.2。按照1∶1.2的最高授信比例,蘇某甫賬戶内資金或等值股票在5500萬元以上。

“給多高的授信額度,主要看客戶的擔保資産,就是賬戶裡的資産。如果是股票,因為有折扣率,可能要的資産更多一點。”北方某券商營業部負責人林奇(化名)告訴記者。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券商還會對客戶做背景調查。

中信建投1月23日稱,公司嚴格按照融資融券業務相關監管規則對其進行了盡職調查,該客戶交易經驗、交易資産、誠信狀況、風險評估結果等均符合融資融券準入條件。

“該客戶信用賬戶于2018年2月跌破合同約定追保線且未能及時補充擔保物,經強制平倉後未能抵償全部債權。為保障公司資産安全,維護股東權益,公司依法向相關司法機關主張債權,本案現處于執行過程中。”中信建投稱。

事件的另一焦點在于,兩融穿倉被強平的情況是否常見?

一審判決書顯示,根據合同約定,當蘇某甫維持擔保比例低于追保線(130%)并在最低線(110%)以上時,信用賬戶進入追保狀态,中信建投将于次一交易日上午9點前通過電子郵件或手機短信或電話等方式向蘇某甫發出追加擔保物通知,蘇某甫應在T+1日之内追加擔保物。否則,中信建投有權于T+2日啟動強制平倉程式。

截至2018年2月1日,蘇某甫賬戶維持擔保比例為1.28。

“一般(維保比例)在1.3、1.4左右的時候就跟客戶溝通。1.3以下的,如果客戶欠錢,可能因為是股票跌停賣不出去導緻的。”林奇提道。

“我們極少(強平),一般會提前與客戶溝通追加擔保。”也有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其對客戶持倉集中度、額度、單票上限等條件均有限制。

此前,市場震蕩時,追保兩融客戶增多的情況偶有出現,券商開展兩融大排查,或采取調整維持擔保比例等手段。

上述券商人士提到,目前,在券商内控方面,已加大對兩融業務的風險控制。

券商兩融頻惹官司

中信建投與蘇某甫的糾紛源起兩融爆倉。近年來,多宗券商所涉糾紛、訴訟案件,皆是以而起。

糾紛的情形之一是,券商訴兩融客戶,追讨欠款。例如國元證券、銀河證券等。

裁判文書網2019年3月公布的一起兩融糾紛判決書顯示,某“80後”股民在出借賬戶、兩融“繞标”後将大筆資金投向華仁藥業。該隻個股在2018年2月曾遭遇連續跌停,緻使該投資者賬戶被強制平倉,其欠下國元證券本金高達1007萬元。該案二審中,該股民認為國元證券知曉并放任、配合他從事繞标行為,存在重大錯誤。不過,對于其上訴主張,法院并未予以支援。

2019年2月銀河證券公告顯示,其曾因融資融券交易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被告徐某因兩融被強平,倒欠銀河證券6546萬元。

另一情形則是,兩融客戶訴券商,認為其業務不合規。

2020年3月,東吳證券與客戶出現合同糾紛,客戶張某某開通融資融券業務後巨虧500餘萬元,因懷疑公司違規操作其賬戶并違規收取高額交易費,張某某将東吳證券告上法院,索要本息等共計570萬元。最終法院以其舉證不足及主張不合理為由駁回了全部請求。

券商為何屢屢陷入兩融訴訟?上述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兩融業務是券商過去幾年大力推進的重點業務。“融資融券業務利潤比較豐厚,是券商重要的收入來源。很多券商的業務重點也放在擴大融資融券業務的市場佔有率上。”

有證券律師對記者表示,券商兩融糾紛難化解,原因在于,對于此類糾紛,證券公司一般不願意和解,“和解就意味着放棄權利”。該類案件訴訟結果多為強制執行。

監管對兩融業務也重拳出擊,兩融套現、兩融繞标等情況曾被“點名”。

近期,有消息稱,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券商兩融業務風險管理專題讨論會,并下發《融資融券風險管理及信用減值計量建議》,要求券商強化交易的動态管控,細化持倉集中度及波動率監測,不斷完善客戶征信授信,維持擔保品結構合理,切實防範違約風險尤其是大額損失發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