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劉未鵬先生的文章《不是書評 :<我是一隻IT小小鳥>》,産生了諸多共鳴,更明白了不少道理。
首先是一個很平常的現象,進度條效應,在操作移動終端上的軟體時,如果沒有進度條,人們便無法對軟體的執行效率進行評判,于是出于心理壓迫,不得不對軟體進行不停地退出進入操作,我稱之為“掌控心理”。我相信無論是什麼人,都希望能把身邊的事物納入自己的掌控中,然而一旦事物表現出脫離掌控或者無法掌控的迹象,人類就會對其失去興趣,更甚者會對其進行破壞。折射到我們自身,我們對自己未來的選擇何嘗不是這樣:
1.大部分人都喜歡做自己感興趣或者易掌控的事,因為這樣更容易擷取成就感,但也有一類人,他們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依靠自己超凡的毅力從事一些困難或者并沒有什麼興趣的工作。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後者比前者更容易成功;
2.從事一項事業并不是一味的堅持就一定成功,也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劉先生在文中提到可以把一個遠大的目标分成很多段來分步實作,這樣你就能對你的事業有一個大緻的估計,每完成一個小階段你就距離大目标更近了一步,類似于“進度條效應”,能看到成效才能讓人更好的工作下去;
3.你還要善于、勇于抓住機遇,不要怕别人的否認,能擷取到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幫助自己進步才是真理;
4.上面提到自信,但是不能自負,對自己做的事自信,對自己的能力和行為要經常自省,要知道前期的一點小BUG會伴随着程式開發越來越麻煩。
作為一個大三下學期的學生,眼下正處于考研和就業的岔路口,開學前,我給家人朋友的答複是我要考研,然而不幸的是在考研樓坐了兩天之後,我發現這不是我的路,于是果斷放下高數課本回到了圖書館從事程式設計工作。曾有前輩問我你喜歡開發嗎,它對你意味着什麼,我說“喜歡,在程式裡我是王!”。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必然會有所計劃,至今,我已熟練掌握了C語言,學會了C++,JAVA;計劃:
1.大三期間專心從事Android開發,或許這就是很長一段時間的營生了;
2.對算法的學習不能懈怠,每天一個簡單算法,積少成多;
3.未來的一周内抽時間閱讀完《軟體工程——建構之法》,了解軟體的健壯生成以及團隊運作。
文章中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句子,特摘抄于下:
1.差別他們的并不是興趣的有無,而是他們的性格裡面有沒有維持興趣的火種一直燃燒下去的燃料。
2.我想最常見的應該是兩個原因:1. 如果被批評了自尊心會受到打擊。2.認為問了也問不出特别的資訊。然而事實卻是相反:1. 自尊心受到打擊算不上實質性的損失。2. 你想不出能問出什麼特别的資訊并不代表就真的問不到重要的資訊。别把不知道當成沒有。
3.作為程式員,相信沒有人不知道能修改自身的程式,而能修改自身的程式的前提就是,首先這個程式必須有法子能夠指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