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在波瀾壯闊的城市化程序中,起源于農耕文明的中國山水畫如何表現現代都市?昨天在芊荷藝術空間落幕的“城下——那邊風景海上四人展 ”,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次展覽由徐明松策展,共展出何曦、洪健、白璎、邵仄炯作品30餘件。四位上海畫家以各自的理想性構築他們的“視覺那城”和“城市之外”,他們的繪畫風格和表現題材各不相同,作品有着不同的面向,但都表達了各自對城市的觀察與記憶,調性都跟上海城市文化息息相關。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否直接表現上海,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喜歡這座城市的各種理由。為此,展覽期間特别舉辦了兩場藝術對話,邀請業界專家暢談人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對城市文化的觀察與思考等深刻話題。

記者看到,四位藝術家喜歡上海的理由雖不盡相同,但有相通之處。不同年齡的人、生活在不同街區的人都能在畫中找到共鳴。 以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洪健為例,他喜歡畫上海的建築,筆下的上海西區老建築帶着浪漫或某種哀傷的氣息,他畫市中心的老城廂則透露着一種回憶與感歎。“上海的城市曆史與文化積澱中有着相當獨特的魅力、活力甚至魔力。雖然我描繪的是比較具體的建築和街景,但我更想表達的是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内涵。”洪健說。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在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徐明松看來,在洪健的上海故事裡,能夠看見畫家對于這座城市的曆史與當下所寄寓的深情回望。他善于為幹淨利落的畫面渲染一層情緒色彩和文學意象,尋求并建構起一種“場景美學”,讓上海的過去與當下在畫中交彙。“他的作品裡沒有人,但我們可以感覺到人的存在。”

“我五六歲時從北京來到上海生活,是上海這座城市成就了今天的我。”藝術家何曦如是說。在《标本》系列裡,他模仿了倪雲林、石濤、八大山人、文徵明等人的技法,将他們的山水花鳥獨立地擺放于玻璃罐中。事實上,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有一個符号——玻璃,代表了藝術家對城市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看法——在上海,人跟人的交往講究分寸感。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生于上海、長于上海的白璎是上海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他将自己對于這座城市的熟稔與思考,化作對都市裡女性的觀察與表現。其筆下的都市女性透析出一種與生活的疏離感,她們在時尚與古典、世俗與超邁之間遊移、彷徨和擺蕩,寄寓了對這個城市意象的隐喻和象征。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邵仄炯雖然畫的是最具傳統意趣的山水畫,但他尊崇經典又不沉溺于經典的迷思;他與古為徒,又站穩今人立場;他解讀經典,再用自己的想法去演繹。他不會自我設限,有如這個城市的性格一樣開放包容。因而,在他的作品裡有一種超越和消弭時間的渺遠感和間離感,讓觀者在遁入浩茫時空的同時又返顧當下。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這四位畫家都沒有按照老路走,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分明看到後現代藝術對他們的影響。”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湧豪認為,按照傳統的路數處理藝術已經遠遠不夠,生活賦予藝術家更多的可以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畫家在傳統筆墨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嘗試,這也正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包容性所在。

從“視覺那城”到“城市之外”,他們用畫筆深情描繪“喜歡上海的理由”

作者:李婷

編輯:姜方

責任編輯:宣晶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