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中國的大學培養不出頂尖的人才?

 在高中的時候,我非常努力的學習。希望有一天能夠考入夢寐以求的大學,每天沉浸在無邊無盡的題海中,雖然枯燥但是卻也非常有盼頭。高二的時候還特意去北京玩了好幾天,并且參觀了清華北大。希望從中擷取能量。到了大學卻發現大學卻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大部分學生整天處在無目标狀态。期間由于成績較好,被選進卓越工程師嵌入式實驗室,通過自己在實驗室的學習生活,再對比沒有被選進實驗室的同學的生活,終于意識到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症結所在。希望以此文給正面臨聯考,以及身在困惑中的同是大學生的朋友帶來一些啟示,一些共鳴。那培養不出頂尖人才的原因是什麼呢?借機會發表一些個人淺薄的看法。

1、教育體制

 教育體制的原因是我們批判的最多的原因,也是比較重要的原因之一。确實,中國的教育制度确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本人是理科生,感慨自己多年學理科的曆程,以及對比大學的理科知識學習。确實發現了一些問題。中國的教育一向是先講知識,再講應用。甚至不講應用,而且尤其不注重實驗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到了大學的學習也是一樣。講電子電路,老師從來沒有拿過電子元件給同學們看,更别說課堂示範實驗和要求同學們課後自己動手焊出電路闆。結果,幾乎所有的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面對枯燥的紙上談兵的學習,大家都懷有嚴重的抵觸心理。以至于,課程設計的時候,絕大部分的同學甚至連電阻電容都分辨不清,更别說其他更少見的電子元件了。由此可想到學習的效率如何。學單片機的時候也是如此。學生學得差,學校“了解學生”,出的課程設計也是極為簡單,考試試卷也是非常簡單。水的學生隻需百度一下,然後各種複制黏貼,善解人意的老師直接pass。甚至,即使一個“考試分數很高”的學生,他的動手能力往往也是非常差的。說白了,還是一種應試教育的學習。再說自己進了實驗室,跟着學長做項目,看着大堆的工具儀器,大堆的實驗材料。從學會示波器、焊頭、印制電路闆等基礎的學起,從焊流水燈電路并自己寫程式燒程式開始,熟悉單片機引腳,學會使用彙編、C語言控制。慢慢的,在學長幫助下竟然也做出了一個迷宮機器人。我想,如果不是進了實驗室動手實踐,我一定不會知道電容長什麼樣子,一定不會知道如何熟練的使用單片機實作各種功能,我一定會是一個高分低能亦或是一個低分低能的大學生。而學校缺乏與學生近距離的對話,學生不願說出自己的困惱,學校也不願去了解。

2、學生本身

大家心知肚明,就比如我來說,除了在實驗室泡着,幾乎每節課我都會玩手機。尤其是英語課等飛理工科項目。幾乎是得了手機綜合征,沒了手機感覺像斷了手臂一般。我對遊戲不感興趣,是以至今不玩任何一款大中型遊戲。除了偶爾打打超級瑪麗之類的小遊戲。但是我身邊的90%的男大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LOL和dota、動漫、電影、社交工具上面了,結果學業一團糟,身上勁椎病啥的全來了。女生也一樣,除了遊戲,其他的都一樣。也就是說,大學生大部分的時間耗費在電腦上和手機上了,而像我們51CTO這樣優質的學習網站卻不是很能吸引他們。此外,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這種就業狀況都處在教育體制上,沒想過或者不願意承認是我們自己懶惰的原因造成就業難的窘境。看過幾部紀錄片《小留學生》、《角落裡的人》、《彼岸的青春》、《我心中的太陽》這一系列的記錄80、90年代在日中國留學生的記錄片,讓我深感慚愧,他們的勤奮堅韌和上進以及激情讓我感到感動和羞愧,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正在流失這些美好的傳統品德。其實,大部分的責任在于我們自己,沒有理由去過多的責怪和抱怨教育體制。可能還有外部的因素,比如社會浮躁等等外在原因。

解決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