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對智能手機而言,它能達到哪 個級别的網絡性能,不僅取決于SoC中內建的數據機(Modem)型号,同時還要受到載波聚合和天線數量的節制。為了讓大家可以更精準把脈手機網絡性能,這個章節就讓我們走進“貓”的世界。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溫故知新 搞懂基本參數

想要區分不同數據機的強弱,首先就要搞懂和其有關的各項參數。

SoC

每一顆手機處理器在本質上都是完整的SoC(System-on-a-Chip,片上系統),除了我們熟悉的CPU和GPU外,還整合了ISP、DSP、協處理器等單元,而數據機也是SoC的重要組成部分(圖1)。當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蘋果A系列和三星早期的獵戶座晶片就一直采用外挂基帶的方式,彌補自家缺少數據機相關技術的不足。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速率

速率(又稱峰值帶寬)是用來量化數據機性能的關鍵名額。從2G到準5G,經曆了從Kbps→Mbps→Gbps的進化。以Mbps為例,Mbps=Mbit/s即兆比特每秒,這是一個表示傳輸速度的機關。不過,相信大家可能對MB/s這個機關更加熟悉,而Mbps和MB/s的換算方式是将Mbps前的數字除以8。比如300Mbps的理論速度就是37.5MB/s,而準5G的1Gbps速率,代表理論速度可達128MB/s。

Cat.x

Cat是一個縮寫,全稱是UE Category,“Cat.x”是對數據機上行/下行峰值速率的一個分級。一般情況下,Cat.後面緊跟的數字越大,代表這款數據機的網絡傳輸速率峰值就越高越先進(圖2)。需要注意的是,上行Cat和下行Cat在速率上并不對等,而手機廠商在宣傳時主要會以下行Cat等級為賣點,因為上行速率總是很慢。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上行

上行指的是使用者裝置向網絡端發送資訊,而上行帶寬峰值速率指的則是手機在向網絡發送資料時,固定時間内所被允許發送資料量的最大值。數據機支援的上行速率分級包括Cat.4(50Mbps)、Cat.5(75Mbps)、Cat.6(50Mbps)、Cat.7(100Mbps)、Cat.9(50Mbps)、Cat.13(150Mbps)幾個等級,上行Cat.13代表了目前的最強性能。

下行

下行指的是使用者裝置從網絡端接收資訊,而下行帶寬峰值指的則是手機在從網絡接收資料時,固定時間内所被允許接收的資料量的最大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際下載下傳速度。數據機支援的下行速率分級同樣以Cat.表示,包括Cat.4(150Mbps)、Cat.6(300Mbps)、Cat.7(300Mbps)、Cat.9(450Mbps)、Cat.11(600Mbps)、Cat.12(600Mbps)、Cat.16(1Gbps)和Cat.18(1.2Gbps)(圖3)。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支援下行Cat.18的麒麟970

載波聚合

載波聚合簡稱CA(Carrier Aggregation),該技術可以将多個載波聚合成一個更寬的頻譜,同時也可以把一些不連續的頻譜碎片聚合到一起。得益于更寬的頻譜,載波聚合後最直覺的好處就是傳輸速度的大幅度提升,同時還能降低延遲、改善網絡品質、提升吞吐量,使網絡負載更加均衡,尤其是在負載較重的時候效果會更明顯(圖4)。數據機的下行和上行速度都能借助載波聚合提速,目前主流SoC(如骁龍625)普遍支援2CA(也就是2×20MHz),麒麟970和骁龍845支援5CA(5×20MHz),三星Exynos 9810更是可以實作6CA(6×20MHz)。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QAM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調制)是一種信号調制方式,我們隻需要知道QAM前面跟的數字越大,其資料傳輸效率就越高。主流級别SoC普遍僅支援64-QAM,而旗艦級SoC則可支援到256-QAM(圖5)。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x模x頻

如今的智能手機都已支援全網通,而産品間較量的重心則轉移到了x模x頻這個參數上,比如5模13頻、5模17頻、5模32頻等等。其中5模代表最主流的5種網絡制式,分别為TD-LTE、FDD-LTE、TD-SCDMA、WCDMA、GSM,而蜂窩頻段的多少,将決定手機能否在國外正常使用。比如5模17頻才能做到大部分國外漫遊,但你要想通吃全球,隻有選擇支援32頻網絡的手機。

以上就是我們需要溫習的知識點,下面我們再以普及度最高的曆代骁龍移動平台為例(表1),将這些參數融會貫通。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不斷進化的“喵星人”

作為SoC裡的标配,數據機這個“喵星人”(下文我們就以“Modem”描述)自然也就居住在每一款智能手機體内。但是,不同Modem之間的性能和功能上的差距會非常大,而同一款Modem在不同手機上也會出現極大的性能差異。

保持一切連接配接的橋梁

Modem是智能手機與外界保持一切連接配接的主要橋梁,包括GSM、CDMA、WCDMA、LTE、Wi-Fi、BlueTooth等在内的協定和标準都要經過它才能完成,是以Modem的優劣将直接影響到資料傳輸的效果。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蘋果曾推出過的iPod touch(圖6),它與同期的iPhone相比就是精簡了Modem子產品,是以它的價格就能比iPhone便宜數千元,由此可見Modem對手機的重要性。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有必要追求更高标準嗎

如今很多網際網路企業都會選擇和營運商合作,推出各種王卡、神卡、寶卡、強卡,在流量和資費上極具優勢,1元/500MB省内流量足夠我們随意折騰了。哪怕你沒有辦理新卡,為了維護老使用者,很多地區的營運商每月也都會派送GB級别的免費流量包。在這種大環境下,更快的下載下傳速度自然就能代表更好的上網體驗了。

另一方面,國内三大營運商都在架設更新4G+網絡(LTE-A Pro)(圖7),其測試速度高達700Mbps,已經超過了Cat.12(下行)的峰值。換句話說,等4G+網絡全面商用時,如果你的手機網速還在Cat.12以下就會瞬間落伍。同時,随着5G程序的加速,一些大城市還能提前享用1Gbps的極速,此時就隻有支援Cat.16标準的手機才有機會享用了。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很遺憾,Modem的研發技術門檻極高,期間還會涉及到來自高通等企業的專利壁壘,哪怕是強如蘋果也不得不選擇SoC+外挂Modem的方式,至于Modem的供應商則來自高通和英特爾。那麼,現在都有哪些SoC值得我們關注?

主流SoC網絡性能對比

如今還在銷售的智能手機,除了聯發科早期的Helio P10和P20平台,麒麟65x系列以外,幾乎都可支援上行Cat.13,即150 Mbps的峰值速度。至于下行,隻有骁龍660、麒麟960、三星Exynos 7885或更進階别的晶片才符合LTE-A Pro網絡标準(表2),這意味着短期内絕大多數2000元以内的手機很難因營運商的基站更新而獲益。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除了上下行速度以外,Modem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功能,它就是“雙卡雙4G+雙VoLTE”(圖8)。該功能突破了傳統雙4G手機的限制,兩張手機卡都能實作4G同時駐網(以往都是4G+2G),還能同時使用Volte高清語音通話。可惜,已上市的SoC中隻有麒麟970、Helio P30/P23提供支援,即将量産的骁龍845和Exynos 8910也會将其作為标配。此外,是否支援藍牙5.0,也是我們衡量新Modem或手機的考察項目。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同一個Modem 不一樣的性能

對不同品牌型号的手機來說,當SoC和内置的Modem相同時,它們的網絡性能就應該極為接近嗎?很遺憾,因為兩個常見的問題,造成了令人唏噓不已的結局。

首先,SoC内置的Modem是可以定制的(圖9)。以小米6為例,雖然它搭載了骁龍835,但其內建的Modem卻是骁龍X12 LTE。實際上,搭載骁龍835,且可實作1Gbps下行速率的隻有三星Galaxy S8/Note8、HTC U11、Google Pixel 2和LG V30 等少數國際品牌機型的部分型号。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其次,哪怕沒有對SoC内的Modem本身進行閹割,如果沒能在天線設計上投入額外的财力和精力,同樣會導緻性能縮水。

前不久外媒PCMag就對iPhone X(外挂骁龍X16 LTE Modem),以及三星Note 8、Google Pixel 2、LG V30三款搭載高通骁龍835(內建骁龍X16 LTE Modem)的Android旗艦,在LTE Band 4頻段分别為2×2 MIMO和4×4 MIMO兩種網絡模式下進行了對比測試。

不出意外,iPhone X成績墊底(圖10)。原因有二,第一是iPhone X不支援4×4 MIMO天線,第二是為了平英特爾Modem和高通Modem的差距,蘋果故意調低了高通骁龍X16 LTE Modem的性能表現。從4×4 MIMO的測試結果來看,在信号較好的情況下三款Android旗艦的表現相近,隻有在信号最弱時才會出現明顯的差距(圖11)。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對準5G的Modem而言,要想實作千兆級别的速度,不僅需要Modem自身支援,還需要射頻和足夠的天線數支援(圖12)。比如骁龍X16 LTE Modem就至少需要3根LTE天線,其中2根通過4CA載波獲得接近800Mbps的速率,1根通過2CA載波獲得接近200Mbps的速率,加起來正好接近1Gbps。為了降低成本(或者說認為國内營運商基站環境用不上),絕大多數國産旗艦機都隻配有2根LTE天線,射頻子產品也被簡化,是以隻能支援Cat.12的速率,比如一加5T等。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麒麟SoC陣營中。

華為Mate 10 Pro、Mate 10和榮耀V10都搭載了麒麟970晶片,但隻有Mate 10 Pro采用了完整的4×4 MIMO,通過4根實體接收天線獲得了Cat.18,也就是最高1.2Gbps的下行速率(圖13)。Mate 10采用了4×2MIMO,是以下行标準降到了Cat.16,但也有着1.0Gbps級别的下行速率。榮耀V10對天線做了進一步的精簡,下行标準隻有Cat.12,一夜回到了解放前,和搭載麒麟960的前輩們持平。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總之,就單純的網絡性能而言,在智能手機領域基本算诠釋了“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對普通使用者看來,都是骁龍835平台,最低2499元,憑啥要買動辄5000元的?榮耀V10配置看起來和Mate 10系列差不多,為啥要加1000元買更貴的?

小結

當SoC內建Modem普遍達到Cat.12級别後,手機内置的天線設計就是品牌之間技術角力的舞台了。如果用通俗的話說,采用4×4 MIMO天線,再結合載波聚合和QAM技術的手機可以讓你打《王者榮耀》時不卡機,玩《絕地求生》類遊戲時可以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圖14)。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

不可否認的是,對(内部)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機而言,如何在狹窄的空間之中塞進4根天線,同時還需要接收複雜的CA組合、開關、可調電容和用于天線控制系統的阻抗調諧器等等部件,絕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技術活。但是,随着LTE-A Pro和5G商用的日益臨近,4×4 MIMO勢必會成為未來中高端智能手機的标配。也許半年以後,在最新基站覆寫的區域中,你就能明顯感受到滿血Modem帶來的極緻體驗了(圖15)。

SoC裡住着一隻“貓” 網絡性能全靠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