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我比華為更像華為

比亞迪:我比華為更像華為

比亞迪,會比華為更像“華為”嗎?

文 | 華商韬略 澤 良

【01】

2021年,比亞迪旗下産品多次成功跻身BBA(寶馬、奔馳、奧迪)盤踞的一線豪華陣營。

作為在高端新能源轎車市場的首次嘗試,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EV已經成為比亞迪最為暢銷的車型之一。

以更接近實際傳遞量的上險量看,比亞迪“漢”力壓奔馳E級、奧迪A6L,位列2021年11月上險量第二,比頭名的寶馬5系僅少了166台。

資料顯示,比亞迪2021年全年銷售汽車730093輛,同比暴增75.4%;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593745輛,同比暴增231.6%

比亞迪再度輝煌,與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殺出重圍的方式如出一轍——自研核心(電池、電機、電控)部件、瞄定高端市場,不當外資“組裝工廠中的房間”。

但,王傳福的比亞迪,比任正非的華為更激進——“既能做電池,又能做電機,又能做電控,目前,全球隻有比亞迪”(王傳福語)。

2021年,自研超級混動DM-i、刀片電池、車規級半導體等互為支撐,為比亞迪鋪平了産銷增長的快車道。

在某次演講中,王傳福提到“因缺芯,全球大約700萬左右電動車沒有生産”。當其他廠商不得不放慢步調時,比亞迪還對外聲稱,不僅保晶片自産自銷,還能外供。

比亞迪不僅是“汽車制造商”,業務範圍還覆寫材料研究、電子、電池、汽車、新能源、軌道交通、半導體、礦産等領域,比如不久前以6100萬美元中标智利锂礦開采合同。

除核心部件自給自足,比亞迪還将刀片電池、IGBT晶片等向行業開放,攬獲紅旗等客戶,為全球電氣化鼻祖豐田代工純電車型。

有消息稱,比亞迪的其他零部件、車載軟體、模具等部門未來都有全部獨立營運的可能。

這樣的比亞迪,更像是汽車界的“三星”。

比亞迪:我比華為更像華為

三星涉足平闆顯示面闆、傳感器、LED照明、電池、平闆電腦、智能手機等十多行業,不僅自研自産,還成為行業重要的供應商。當年,小米供應鍊團隊因冒犯三星半導體某高層,公司兩年沒拿到三星最先進的AMOLED螢幕貨源。

這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還順帶賺點同行錢的模式,被稱為垂直整合,日韓企業多采用這一模式。但不同的是,日本“垂直整合”,過于堅持發展自己的一套标準,把自己的産業玩廢了,三星卻做出了世界級的統治力。

【02】

過猶不及!這樣的麻煩也曾降臨在比亞迪。

“垂直整合”幫王傳福登上巅峰,也曾讓比亞迪跌入深谷,甚至險些在國内的新能源大潮裡掉隊。

2003年,王傳福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西安的秦川汽車廠,正式進軍汽車行業。

彼時,除了輪胎和玻璃外,其餘全部零部件均由内部自産自銷。

當時,主流車企零件自制率基本在30%—40%之間,且呈逐年降低的态勢,比亞迪的卻在80%以上浮動。

比亞迪“閉門造車”的方式雖和主流車企背道而馳,但靠制造業“人口紅利”(人+夾具=機械手)逼退了外資漫天要價,帶來高成本效益和高效率——出自北京模具中心的F3模具成本造價1.5億元,這隻是國外廠商的1/6。

2007年,憑借F3的出色表現,比亞迪成為最短時間内以單款車型突破 10萬輛大關的自主品牌企業,此後,比亞迪還在2009年拿下國産自主品牌銷量冠軍。

在王傳福登頂中國首富的2009年,比亞迪大肆招兵買馬,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垂直整合能力,一年内,員工總數從9.7萬暴增到18.3萬人,并對外喊出“比亞迪2025年計劃銷售突破1000萬輛,超越豐田成為全球第一”的口号。

但是,自給自足的封閉,最終走向了不思進取和内部腐敗,産業鍊上下遊部分企業結成了攻守同盟,拖累了比亞迪。

“為了達到第一的目标(實際上是數量上的第一),企業一定會做些很奇怪的事情,比如價格戰,比如因為過于急于上量而導緻的品質問題等……還沒見過成本優勢可以成‘護城河’的,很少有企業能長期維持低成本的,制造業好像沒見過。而且靠自己産品賣低價的企業就很難有長久的,至少我沒見過。這是我的觀點,和BYD無關”。

段永平在雪球上的回答一語成谶。2011年比亞迪全年銷量為44.85萬輛,2012年微增至45.6萬輛,遠遠低于2010年52萬輛,同期中國市場銷量并沒有下滑還在增長。比亞迪淨利潤從2009年的40.8億元暴跌至2012年2.1億。

比亞迪沒變,但它的消費者變了,他們需要的不再隻是車,而是一輛好車。

吃了“垂直整合”十餘年紅利的王傳福,挨了一記重拳,經曆了長達3年的模式調整才回歸到平穩。

可倔強的王傳福依舊不肯放棄這個立身之本,隻不過這一次,“他”和“它”都變了。

【03】

“封閉的東西會落後,彼時老是和過去比,而不會和市場比。一旦開放市場化之後,既要和過去比,又要和同行比。”王傳福痛定思痛拉動改革。

自2012年開始,王傳福推動比亞迪大面積接入外界供應商,甚至分車型明确了外部配套率,例如純電動最低要達到50%以上,價格合适的話能到75%更好。

同期,比亞迪開始整合内部組織架構,推行“事業部公司化”,一些業務開向全行業配套,另外一些出售或關閉、如座椅、模具、橡膠等。2015年,比亞迪還将柔性線路闆、液晶顯示屏及模組、攝像頭等業務(原第4事業部)以23億元價格出售給江西合力泰。

有限資金和資源注入給更核心的項目,2013年,王傳福決定不再在傳統燃油車上跟合資品牌糾纏,核心戰略轉向新能源汽車。

傳統汽車制造業,行業發展進入成熟期,專業化分工效率更高,能獲得更好的管理、品質和成本要求。

然而,像新能源汽車這類處在市場開拓期的産品,零部件企業未必能同步跟緊廠家掌握技術。而且,開拓期産品的市場規模小,前景不明朗,産業配套匮乏,冒險者寥寥無幾。市場規模決定了零部件供應商價格,玩家少的市場,零部件成本更高,或者造不出來。

企業投身垂直整合,下場做零件才能推動産品落地,這是被逼無奈的選擇。當自行研發一些零部件時,企業會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産品并知道如何改進它,自研經曆的磨難會變成企業巨大的财富。

是以,錯不在垂直整合,而在怎麼做。

豐田稱霸燃油車時代,靠的是登峰造極的内燃機技術,車玻璃和輪胎是誰提供的并不足以影響戰局。執念“垂直整合”的王傳福,依舊專注于“全産業鍊”賽道,但“專且精”——聚焦“三電”等核心技術自研自制。

21世紀初,靠模仿豐田花冠造出F3挽救銷量的比亞迪,今天已經能反向給豐田輸出“三電”技術了,從徒弟變師傅了。

聚焦後的比亞迪日子似乎過得好了起來。5月19日,王傳福親眼看着比亞迪在深圳下線第100萬輛新能源汽車,成為首家達成這一裡程碑中國車企。不過,這個勝利有點遺憾,靠上海超級工廠的加持,特斯拉早在2020年3月就達成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下線,成為全球第一。

這種超越,仿佛就是一種産業競争宿命的隐喻。

被稱為“車圈蘋果”的特斯拉,走了一條與比亞迪背道而馳的路徑——自研的系統+晶片,外包制造産業鍊。但早期,特斯拉也是花了大力氣自研産品,甚至包括工廠的器械臂,才搞明白怎麼造車的。

可見,外包還是垂直整合,都不是唯一正确道路。

王傳福想要做的更多,“如果我本人算是取得了一點成就的話,我們的目的是讓每一個子公司都成為一個‘小王傳福’”。這意味着,比亞迪或許要成為一個更開放造車系統,自己幹也幫别人幹。

沒有三星的技術實力和曆史機遇,想同時擁有兩種身份很難。

有車企“靈魂”論的争議在前,多少有實力的企業敢把自己的重點項目假于人手,而那些敢放手給比亞迪的品牌,又有多少品牌力争取到消費者,是否會成為華為與小康那樣尴尬的組合呢?

買車不是買手機,山寨機能養出聯發科,但“老頭樂”不一定能。

但從市場環境來看,比亞迪有從容的進退空間——退一步是可如當年的華為手機一樣,好好賣自家的貨;進一步或可成三星,兼顧服務友商。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韬略】,識風雲人物,讀韬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